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节日文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8871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节日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节日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节日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节日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节日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节日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如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节日,古诗文中多有记载和描写,由此使得这些节日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是唯一与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这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 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古人看来,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与国防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所以中国古诗文中写清明的篇什着实为数不少。而众多有关清明的诗篇中,笔者以为,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2、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新隽永的诗不用典故,也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缅怀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诗同样写得悲恸不已,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有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读完这篇小诗,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宋代另一诗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一反常态地走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2弹泪过清明”的悲切气氛,而是兴

3、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赏春的愉悦心境,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北宋文学家王禹?的清明诗亦可算是咏清明诗中的另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作者在诗中没有写踏青探春、怀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了诗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郑板桥描写清明的小诗言简意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多古诗人笔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诗亦画,亦人亦物,各种各样的情感尽在其中。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

4、105 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 2640 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 ,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

5、以这3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

6、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 “但

7、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4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 农历

8、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之为登高节。杜甫的九日诗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诗人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因花生情,表达了思亲念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等,都是描写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腊八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煮食腊八粥的习俗。对此,宋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的诗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小诗写出了隆冬腊月之中透露出的春意,也描述了人们互赠腊八粥的热闹场景,读后顿觉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新时期,继承发扬蕴含在诸多节日之中的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对于培育国人高尚的道德情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乃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5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