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社会转型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888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社会转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社会转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社会转型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社会转型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社会转型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社会转型研究内容摘要:区别于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形成了特有的三元经济结构。与之对应,社会学界提出包括农民、市民和乡镇企业农民工(城市农民工)在内的新(旧)三元社会结构。在传统城镇化下,三元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但三元社会却存续并以新面貌出现,其根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新型城镇化有望加速三元社会的转型。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 三元社会结构 城镇化 转型 传统城镇化对三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转型的推进 20 世纪 50 年代,刘易斯提出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二元结构,将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城市工业经济并称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有多种形式,因为每个作者均

2、可以自由地作出假设。它包括现代的和传统的两个部门,现代部门通过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而得以发展” 。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资源过剩,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向外转移;现代工业部门由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使得报酬高于农业部门,进而吸收较多劳动力。随着边际报酬交替增长,两部门差距逐渐缩小,最终形成统一市场,二元经济向一元转化。 刘易斯看来,国民经济两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畅通无阻。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并非如此:一是尚未建立起市场自由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调节机制;二是传统发展战略造成工农业与城乡发展比例失调;三是户籍2制度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自由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劳动力流动较为灵活。1958 年后,由于城市

3、工业品对农村供给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流动,农村工业开始发展,逐步从传统农业部门中独立,同传统农业部门、城市工业部门一同构成相互联系又彼此隔离的独立经济力量。它是一个非正式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所有制形式多样而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第三元(陈吉元、胡必亮,1994) 。可以说,它是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过渡,转型过程的必经之路。传统城镇化推动下,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科技进步、全球化趋势加强,三元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向一元化转型。 第一,农村工业发展,需要城镇聚集。工业化本身需要生产要素聚集和规模经济,农村工业也不例外。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村工业企业降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集中使效益增

4、加;规模生产带来低成本高利润;人口的汇聚使市场规模扩大;信息交流频繁,获取成本降低;农村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工业化分散势必造成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恶化农村人居环境,在城镇集中进行集中治理可以有效降低污染。 第二,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庞大,农业生产率高但劳动生产率低,这与农村存在较多剩余劳动力有关。他们在农村隐性失业或无序流向城市,对常规农业生产和城市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1958 年后,城市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基本持排斥态度,户籍制度是这一政策的体现。他们务农无路、入城无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在农村工业进行就地转移。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主要进入中小城市和城镇。 3第三,城镇统筹

5、协调着三元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农村工业部门在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中间”成长,带有两种经济部门的特色和诟病,既对两个部门缺陷进行弥补,又同它们竞争。对两大部门帮扶主要有:吸纳剩余劳动力、以工补农、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农业生产、帮扶农村基建;弥补城市产业及工业品生产不足,同城市部门进行生产合作等。消极方面有:吸收农业剩余、同农村争夺土地、资金、优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破坏农村环境;同城市部门抢夺市场、资源、外资及优惠政策等。总之,三者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 传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业部门同农村工业部门发展趋同,农村工业部门同城市工业部门发展趋同,促使三元经济成为一元化的市场经济形态,城镇化是其载

6、体和催化剂,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三元结构将被更新型、更先进、更合理的经济结构所取代那就是城乡经济一体化 ,从城乡分离、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 (赵勇,1996) 。 由三元经济走向三元社会:未完成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中国社会学界受二元经济理论启发,结合实际发展出同其相对应的二元社会结构理论,认为存在城市和乡村、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对应的社会二元结构。这一特征被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户籍制度所决定,具有强大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被制度化的社会分层,形成了两大类身份群体,在社会资源配置、权利和义务方面高度不对等,且阶层固化明显,社会流动受阻。随着三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提出,当时社

7、会学界也相应增加了第三元社会结构, “但新三元仅指就地转移的乡镇企业农民工” (甘满堂,2001) 。本文中将其称为“旧三元社会4结构” 。 随着市场经济和传统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已经渐入尾声。农村工业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开始经过一波又一波的转型,实现了向现代企业的转型。著名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率先完成了现代企业的改造。其它地区的乡镇企业也在积极进行着,作为计划体制下的三元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弭。严格意义上说,旧三元社会结构也应不复存在。 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批农民离开自己耕作的土地和居住的农村,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主要是依靠城市第二、三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生,被称为“农民工” 。

8、在农村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城市拥有一份相对固定的非农产业工作。但城市社会对其并不接纳,只需其发挥劳动生产的作用。他们亦工亦农、亦城亦乡,数量庞大,工作和生活处于流动状态,是中国社会流动的主要群体,且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增长当中。这一新生的社会群体,在原有三元社会结构理论,即乡镇企业农民工群体的理论框架内难以解释。有鉴于此,李强教授首次提出“城市农民工构成社会第三元”的观点。本文中将其称为“新三元社会结构” 。 如果说三元经济造成了旧三元社会,但目前三元经济形态已不突出,与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对应的第三元社会结构乡镇企业农民工,理应也在逐渐消亡过程中。事实上却相反,这个巨大的群体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成为中国巨大的新型社会身份群体城市农民工。在计划经济下产生了二元社会结构,而三元社会结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产生,以二元社会结构为历史前提演变过来,农民工这一5身份群体就是在此转型中的产物,是其存在的特殊性和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