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稿写作的平衡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9366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特稿写作的平衡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物特稿写作的平衡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物特稿写作的平衡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物特稿写作的平衡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人物特稿写作的平衡感关键词人物特稿;平衡感;创作方法 在全世界的人物新闻写作里,要想达到高度的精准和“盖棺定论” ,大概只有讣告栏能实现。但凡这个人还活着,他就会发生万千变化,不断从记者笔下跳脱。一个好的人物特稿作者,既要在文字上掌控你要写作的人物,小心别让他在你的文章里恣意发声;又不能给人物设置牢笼,让他施展不得,成为你文字的囚徒。如何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可能是人物特稿写作者最重要的功课。 一、别被人物牵着鼻子走 都市报最喜欢关注的人物,往往是两类,要么是临时冒出来的城市英雄,要么是与全世界都拧巴的“异端” 。归根结底,在被媒体关注到以前,他们都是小人物。 正因为他们突然变得“举世瞩

2、目” ,人们并不了解他们“登台”前的情况,记者在采访,特别是写作中,往往喜欢追根溯源。从人物小学时捡过 5 分钱写起,把人物履历铺垫个没完没了。写写“英雄”的过去当然没错,但记者脑袋里应该随时构建出几个基本的框架,可别被一堆简历牵着鼻子走。 这么比较起来,特稿作者可比讣告作者要幸运多了。后者大多是案头工作者,他们通过不断地给逝者的亲朋好友或者敌人对手打电话,来获取信息,而且,既然人已经不在了,没人好意思大说死者坏话,作者2也可能因此失去看待人物的一个维度。相比之下,前者幸运地拥有一个活着的采访对象,他不但能说话,还能行动。有时候,他甚至能给你布置一个现场,让你从环境中细细观察他。 今年 3 月

3、份, 新晚报记者采访到了雷殿生,这个“用 10 年徒步中国”的男人。有关他的“历险记” ,已经有无数人写过无数遍。记者这一次跟他坐在一个饭局里,不但看到了他与他人如何相处,还看到其他人对他的反应。记者的确观察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他把自己说得太“厉害了”:与各种名人政要的交情,担任的种种职务。厉害到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丝怀疑。在文中,记者写道:雷殿生提起这些“朋友”的方式极为“艺术” ,他不会生硬地、集中性地谈起,而是在每个恰当的时机“顺便”说出。记者还求证了他自己提及的一些职务,并证实他说可能并不完全真实。 在文章的结尾,记者并没有因此否认他的价值。求证,并不是说我们不该相信任何一个人,而

4、是这永远是一个重要环节,否则,人物很容易就不受控制,撒欢起来。 二、不能随意控制你的人物 人物特稿大概是最能体现一个记者风格的报道类型。这个人“存活”于你的笔下,就必然带有你的痕迹。要是一篇人物特稿中看不到作者,那一定很失败。因为,报道体现了你对这个人物的观察、理解,换做另一个人来写,可能会写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不过,这可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控制”你的人物。一位特稿写作者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有一类作品很疯狂,没影儿的事也可以写得纤毫毕现,只要里面有个人物红3了眼圈,就一定夸张为号啕大哭。 ”看吧,要是作者自己完全没个准星,就会把所有人都变成“我以为的那个人” ,人物因此受困于此。如果不想你笔下

5、的人物都是“激动地说” 、 “哈哈大笑”或“有些腼腆” ,那么,去寻找他最朴素的特征吧,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你看到的。 同样是今年,新晚报采写的“发条女孩”苏玉双。记者在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每天中午,苏玉双提前 10 分钟从教室溜出,用 3 分钟穿过黑龙江工程学院偌大的校园,钻进附近小区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12 时准时开工。喧闹的、烟雾缭绕的小饭馆里,她是唯一一个服务员,一股脑儿端起盛满四五十只盘碗的大盆细细洗刷。 通过这些文字,读者仿佛跟着小双从教室溜出来,再去小饭馆洗碗。记者还觉得不够味,为了加强小双的“发条”特性,索性又加了一段更细索的时刻表:13 时 25 分,午饭;13 时 28 分

6、,用 5 分钟奔往母亲寄居的老年公寓;15 时,赶回课堂;17 时至 20 时 30 分,小饭馆继续打工,为了每个月 800 元工资;21 时,回宿舍看书;23 时睡觉;次日凌晨 3 时起床看书。 没有形容词。一个从早到晚忙忙活活,一个好学的孩子,勤俭的孩子,和一个大孝子,就这么跃然纸上了。 三、最关键的还是判断和胆识 说到这读者可能已经糊涂了,既不能被牵着走,又不能控制人物,作者该如何是好?首先,我们必须设定一个前提:报道是要力图逼进真相。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先看了市长的人物传记,又采访了 604多个人,随后跟着市长工作了一周,才动笔写下 6000 多字的特稿。作为地方性都市报,很难

7、有这样的操作空间,但采访的人仍然越多越好。记者不只写自己看到的这个人,也要写妻子(丈夫)眼中,孩子、朋友、同事、对手眼中的他(她) 。你看到越多面,就越可能接近他本身。 然后,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基于如此多的事实而做出的判断。 记者一定要敢于对自己的采访对象下结论。如果你的文章里全是各种直接和间接引语,而没有记者的陈述,要么是你根本不了解你的采访对象,要么是你胆子太小,就算知道了也不敢说。如果连你都瞻前顾后,语焉不详,那么读者也不会买账。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会想:这该不会是一篇软文吧。 记者应该像侦探那样,勤于观察,善于推理。有人形容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她对人物的刻画是惊险的甚至惊悚的,因为极端敏感和极端鲁莽的气质而让人忍不住打冷战,偶尔甩过来的尖端比喻入木三分,夺人双目。因为她仅从一个烟灰缸的质地就能指出一个国王的阴郁,这比福尔摩斯和弗洛伊德也不让三分。 法拉奇在一篇有关伊朗国王穆罕默德?巴列维的采访中写道:他的嘴唇紧闭,像一扇关着的大门,他的眼神冷淡,像冬天的寒风我知道他会厚颜无耻地撒谎我还知道他是一个阴险的独裁者。 要是一个记者有勇气做出如此判断,又有胆识写出自己的判断,何愁读者不买账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