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传播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012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传播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传播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传播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传播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传播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充分发挥网络舆论传播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摘要: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是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由于网络舆论的特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了它广泛的影响力,在我国的道德建设中它在发挥着积极的正面作用同时也产生着消极的负面作用。因此如何合理的引导这一新兴的舆论传播方式,发挥它在道德建设中积极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舆论传播 特点 作用 引导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网络舆论作为公众舆论在网络中的一种表现形态,是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梳理一下在网络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的社会事件,无一不是极具道德争议或者富含道德意义的。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

2、这一新兴的舆论传播方式,发挥它在道德建设中积极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比网络舆论传播与传统舆论传播的不同特点,分析其在我国道德建设中的两面性作用,并对如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一、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由于它的特性使之与其他的社会舆论形式不同。从舆论传播过程中的源点、载体、受众等方面分析,网络舆论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随意性 网络舆论往往以调侃和宣泄等方式体现出随意性传播的特征。如2009 年 7 月 16 日,百度某网游贴吧内的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在短短 5 小时内引来了超过 20 万网友的点击浏览。

3、2010 年 10 月,一句“我爸是李刚”的话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成为了最火热的流行语,各种与此相关充满随意性质的语句,譬如“恨爹不成刚”等也在网络上快速走红。事实上,舆论是社会心理的互动,这些看似随意的言语,恰恰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出部分网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一些内心情绪的表达。 2、互动性 以往传统的舆论传播,主体与客体相对分明,导向性较强。但是,在各种网络论坛中,意见或评论的发布者随时随地可以转换为接受者或再传化为发布者,导向性较弱。网络舆论传播更重视受众接受信息后的反馈和意见。可以说网络使传统大众传播中处于草根地位的受众与处于精英地位的舆论领袖置于平等的话语环境中。从这一意义上说,互

4、动传播不仅以传播技术的变革引领了网络舆论的巨大发展,而且更具有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道德意义。 3、匿名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这种环境能让人摆脱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进行新的定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 “去身份、多重身份、 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网民拥有平等、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身份、角色的绝对权力。 ”这种网络传播的“匿名性”3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社会孤立所产生的恐惧和担忧。 4、快捷性 我们在键盘上的几下敲击和鼠标的随意一点之后,一条新的言论便流入了网络的信息海洋。特别是在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推广之下,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发出自

5、己的声音。当然,网络的自由与快捷,不仅让真实信息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和伸张,也成为虚假言论扩大性传播的温床。 二、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网络舆论也不例外,它在促进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在制约着道德建设。一方面它拓展了社会道德现实的区域使道德的地位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它又可能使社会道德潜在的危险区域扩大。 1、正面作用 (1)道德教育。网络舆论传播的随意性和匿名性,使人们的“心理防卫”意识减弱。人们在传统社会环境中发表意见时的恐惧心理更多地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时事、新闻进行“毫不遮掩”的讨论交流、发表

6、意见,而教育者则可以通过网上交流或监控,及时准确地了解网民们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动态,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它的互动性使德育工作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增强思想互动,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有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又能为教育者提供了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方便快捷的教育通道,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4(2)道德监督。网络舆论监督让群众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观点,从而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使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了它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将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这两种外部非权力监督方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加强了监督力量,并将监督范围扩大到道德建设的方方面面,

7、弥补了一些外部权力监督的不足之处。同时,网络舆论监督还可以对道德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道德事件过程中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最近陕西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就是因为在网络上的一张微笑照片,引起了众多网民的道德谴责,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陕西省才最终介入调查,并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 (3)重塑道德观念。网络舆论能根据现今最能反应民情民意的道德衡量标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交流互动平台,让为数众多的网民对发生的道德事件进行道德上的褒贬,作出符合公众利益与否、公正与否的道德评判,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外在压力,纠正或影响着公民及行政主体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8、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道德的氛围,从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时代特点的道德规范体系。 2、负面作用 (1)弱化网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由于网络机制的制约力量薄弱而造成的自我膨胀、虚假自我,给人性中某些阴暗的东西提供了发泄的条件。因此,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等不道德的行为在网络中不断泛滥。网络暴力的横行,网上交流过程中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也在污染着互联网的意识环境。例如“铜须门”事5件,它帖子点击量在一天内达到十几万次,随便的侮辱和谩骂、甚至“人肉” ,使得被诬蔑的当事人不得不承受着虚假信息所带来的伤害。 (2)影响青少年道德的构建,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第三十次统

9、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特征之一就是年轻化、学历相对较低、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部分网民有朝气、有理想,但道德观念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期,心理尚不成熟,看待问题常常存在理想化、情绪化、极端化的倾向,不能以冷静和理智的态度看待问题,加之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加剧了不满情绪,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时,他们往往将平时积累的烦躁情绪和偏激心态借此发泄,在得到其他网民的呼应后,这种非理性的言论还会进一步放大。 三、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面对网络舆论传播的两面性,给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传播,发挥它在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概括来讲,笔

10、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控系统 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既要对它们以及网络环境有全面的认识,又要明确在舆论传播的不同阶段引导的方向与重点,认真的对待及时掌握网络动态并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及时避免网络谣言所带来的危害。一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为舆论引导艺术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对舆情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及早发现不利于道德建设的苗6头,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三是有效开展全方位舆情应对,在经过多维度舆情监测,分析并进行舆情预警之后,开展全方位的舆情管理。 2、适时设置议题与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相结合

11、 当政府在处理一些网络公共事件或热点问题时,可以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其他在民众心目中有影响力的人物参与到网络舆论的讨论中,形成舆论的意见领袖,通过这些意见领袖帮助网民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可以使混乱的网络舆论朝有利于道德风气的方向发展。其次,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网络媒体可以改变其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中不利于舆论发展的偏向,合理设置叙述框架,恰当使用叙事策略能够激发网民独立思考,从而营造一个具良好道德氛围的舆论场。根据舆论的变化随时掌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强度,主动设置新的“议题” ,通过“转移” ,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正确的报道取向上。 3、制定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健全网络行为

12、规范体系 一般来讲,网络行为规范是人们根据一定道德要求所制定的对其网络行为具有导向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与标准,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网络发展的道德要求,是网络道德制约的基础和运行支点。通过制定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健全网络行为规范体系,能够为网络舆论传播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刘建明典论传播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3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中国网络舆论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4孟维试论中国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5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 人民网,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