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127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江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江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江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江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江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江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思考茧丝绸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绿色产业,丝绸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茧丝绸业是我省传统产业,也是部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加快发展茧丝绸产业,是实施工业强省、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对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岗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认识,推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1 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江西地处我国中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是最适宜桑蚕生产地区之一。蚕茧业生产唐朝就有历史记载,童叟能栽桑,妇孺会养蚕,我省蚕桑生产传统

2、和习惯一直沿习至今。1989 年我省实施蚕桑工程后,全省蚕桑生产发展较快,1994 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 71 万亩,蚕茧产量 1.75 万吨,居全国第 7 位。1996 年茧丝绸市场下滑,全省蚕茧生产明显减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茧丝绸国际市场扩大,行情上扬。近几年,尽管受金融危机等市场影响,少数地方出现毁桑还田现象,但国家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特别是2006 年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实施,江西茧丝绸业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到 2012 年,我省桑园总面积约 22 万亩,居全国第 13 位;发种量 222万张左右,居全国第 12 位;蚕茧产量 9,210 吨,居全国

3、第 13 位;白厂丝产量达到 4,360 吨,居全国第 11 位,生丝出口收入 1,450 万美元。目前,全省有蚕桑生产县 16 个,养蚕农户 11 万多户,涉业蚕农 14.76万人。蚕桑丝绸产业成为永新、修水、乐安、东乡、宜丰等县农业龙头产业和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1 蚕茧生产集中度日益提高 我省蚕茧生产区域逐步向优势基地县区集中,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1996 年以前,我省有 50 个县生产蚕茧,目前集中到 16 个县。在全省保存的 16 个蚕茧产区中,修水、永新、东乡、乐安四县占全省 80%的生产规模。全省还形成了一批基地村和高产专业户,仅修水县年蚕桑收入达 5 万元的农户就有 1

4、50 余户,乐安县年蚕桑收入达 3 万元以上的专业户 300 余户。年产缫丝生产能力达 300 吨以上企业有 4 家。 1.2 蚕茧产量质量稳步提高 在蚕桑生产过程中全省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如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方格蔟自动化上蔟等高效养蚕技术落后,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2012 年全省平均张种产茧量 38 千克,干茧解舒率 60%以上,50 克鲜茧干壳量达 9.2 克以上,干茧毛折 310左右,蚕茧质量指标基本达到了江苏浙江等地平均水平,特别是东乡、乐安、宜丰等地全年干茧解舒率达到 65%以上,毛折在 300 左右,厂丝平均等级达 4A 以上。 1.3 蚕茧生产技术队伍实力较强 江西

5、省蚕茶研究所实力在全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省、市、县蚕桑技术推广网络基本形成,全省有4,000 多人的蚕桑专业人才队伍。以省蚕桑研究所为主要力量的蚕业科3技人员与基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在修水、永新、东乡、乐安、万年等县建立了千亩桑园示范基地,形成了省(所)-县(局)-乡(站)-村(共育户)为一体的立体式技术网络。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了一批优质桑、蚕良种,蚕茧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年蚕种生产能力达 50 万张,蚕种质量全国一流,产品远销广西、浙江、广东、安徽等省。 1.4 茧丝绸企业加工能力增强 过去我省生产的蚕茧需要送到浙江、江苏加工,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经营

6、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技术改造,我省茧丝绸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从种桑、育种、养蚕到收烘、缫丝、捻丝、织绸,以及茧丝绸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截止 2012 年底,全省缫丝企业 15 户,缫丝机 112 组,总生产能力为44,800 绪,其中自动缫 43,600 绪,占到总生产能力的 97.3%;织绸企业 3 家,织绸达 60 万米。蚕丝被生产企业 95 个,蚕丝被等丝绸制品产能达到 100 多万床(套) ,丝绸生产企业 5 个,实现丝绸工业产值 9.85亿元。 1.5 茧丝绸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茧丝绸龙头企业积极创建茧丝绸品牌,取得显著成效,共创建了一个中国名牌、3 个自营出口品牌

7、、3 个江西名牌、2 个江西省著名商标和多个地级市知名商标。江西省绿冬丝科实业有限公司 2007 年生产的“绿冬”牌蚕丝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创造了江西丝绸品牌建设的新辉煌,该产品成为全省 20 个“中国名牌”之一,是中西部 8 个产丝省份两个“中国名牌”产品之一,同年该公司还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和“中国高档丝绸标志”产品称号。 “绿冬”4牌蚕丝被还荣获江西名牌产品称号。2012 年,绿冬丝科实业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营销网点 121 个,已形成年产 50 万床(套)丝绸产品和年产500 吨蚕丝无纺絮片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1.48 亿元。修水一家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养蚕人实业有限

8、公司、江西金铭丝绸有限公司 “逸家” 、 “锦绣唐潮”和“福浩”品牌产品设有专卖店 125 个,品牌专柜 61 个。 “逸家”牌蚕丝被在 2004 年中国国际针纺织品博览会荣获金奖,东乡县缫丝总厂生产的“井冈梅花” 、德安贝伦特丝绸有限公司生产“南秀丝语” ,永新的三湾、虎翼等蚕丝品牌都在打造形象,提升知名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1.6 “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成果丰硕。 2006 年开始,为实现我国丝绸行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国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我省被列为国家九大主导产区的赣皖蚕区,全省茧丝绸行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一是 6 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基地县投入资金 3,891 万元,共建

9、设了 54,212.3 万亩高产优质桑园。二是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对茧丝绸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是以桑园科学套种和桑技食用菌等保健食品、蚕丝被等家纺产品的研发生产为代表,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四是在设区市以上城市建立了一批品牌专卖店,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取得进展,取得了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人心、环境得保护的效果。 2 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桑蚕生产总体规模偏小,蚕茧产量不高 江西农业种植结构中,水稻比重高,桑园规模仍然偏小,没有完全5实行水稻与桑园隔离,种桑养蚕易受稻田农药污染,导致蚕儿中毒,不少蚕区秋蚕无法饲养,导致亩桑产出率低。

10、我省蚕桑生产技术水平也不稳定。虽然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但整体生产水平不高,我省平均亩桑产茧不足 80 公斤,与全国先进水平 150 公斤相比,差距仍很大。 2.2 蚕桑产业布局仍较分散 全省 8,200 万吨蚕茧分布在 18 个县,只有修水、永新、东乡、乐安 4 个县产茧超过 1,000 吨,超过 2,000 吨的只有修水、东乡、永新3 个县,有的县不到 10 吨。10 万农民从事蚕桑生产,户均桑园不足 2 亩,年均饲养蚕种不足 3 张。2010 年户均收入不足 3,000 元,市场行情低迷时桑园抛荒弃管现象严重。 2.3 茧丝绸企业竞争力不强 广西、陕西、安徽等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

11、林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蚕桑生产以年均 20-40%的速度迅速发展,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速度上我省相对滞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原料生产、初深加工能力、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市场风险抵抗力仍占据较大的优势。在市场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我省茧丝绸业发展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2.4 政府扶持不够 山西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7,000 万元,云南省近几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5,000 万元,陕西省每年列支专项资金 1,000 万元,安徽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800 万元,支持茧丝绸产业升级。江苏、浙江、广西等省都设立了持续稳定的茧丝绸风险基金,发挥出很好的作用。而我省省级财政对茧丝绸行业的资金投入基本没有。 6

12、3 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 3.1 国际发展环境较好 茧丝绸行业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特色产业,我国在世界茧丝绸市场上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我国丝绸产量占世界市场的 75%以上。我国丝绸出口国主要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印度从2011 年 4 月 1 日起,将非加捻生丝进口关税从 30%下降到 5%。而且,与纺织产业相比,丝绸产业在世界其他国家很少受到配额限制和反倾销的制裁,国际发展环境相对较好。 3.2 丝绸产品需求正日益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天然面料越来越成为着装的新需求,而丝绸被称为“纤维皇后” 、 “人体的第二皮肤” ,以丝绸外

13、衣及丝绸家纺为代表的丝绸制品的需求量正日益增加,丝绸行业的发展前景日趋好转。加上“回归自然” 、养生保健等消费意识的形成,以天然纤维为标志的丝绸产品消费会不断增加。 3.3 承接东部茧丝绸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明显 一是我省和东部地区相比,劳动力成本较低,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较高;二是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茧丝绸产业链得到延伸拓展,行业基础更加稳固;三是茧丝绸产业已成为我省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我省有条件成为全国优质茧丝基地。 3.4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茧丝绸产业是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产业,更是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优势,具有良好的产业基7础。全省保持成片桑园面积可

14、达 20 万亩,缫丝企业实力明显提高, “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逐步完善, “绿冬” 、 “逸家” 、 “雅丝帝”等丝绸品牌优势明显。 3.5 有利于改善蚕区的生态环境 桑树除了养蚕外还可防土固沙、保持水土;养蚕过程需清理环境垃圾、进行环境消毒,可改善农村环境;桑叶、蚕粪可用作动物饲料,也可发展沼气能源;桑枝可利用生产食用菌,减少森林砍伐。这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4 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茧丝绸产业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为推进这一传统特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规划和扶持,建设一批优质桑蚕基地

15、按照我省“十二五”茧丝绸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整合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力量,组织实施优质基地工程,重点布局为赣西北的修水、宜丰,赣南的龙南、全南、宁都,赣中的东乡、金溪、乐安、永新、遂川等 10 个县市,扶持建设 10 个万亩国家桑园基地,扩大种养规模,形成赣西北、赣中、赣南三大蚕茧生产优势产业带,巩固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成果。 4.2 加快桑蚕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桑蚕综合效益 桑蚕副产物资源丰富,桑枝、桑叶、蚕沙、蚕茧下脚料、蚕蛹等均可综合开发利用,提升蚕桑业整体的空间巨大。桑园间作(蔬菜)套养(鸡) 、桑枝培养食用菌,蚕沙药用保健枕等,缫丝后蚕蛹可提取蚕蛹蛋8白、蚕蛹油、生产食品添加剂,不能

16、缫丝的蚕茧可制作蚕丝被等,推动茧丝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化,发展织绸、服装等丝绸深加工产品,实现茧丝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亩桑年产桑枝干物达 1,000 公斤以上,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食用菌在宁都、永新等县已取得成功。永新县开发的 1,000 亩示范桑园套种竹荪,每亩增收 3,000 元,增强了农户的抗市场风险能力。 4.3 推进农工贸一体化专业经济组织建设,培育行业龙头和品牌 引导茧丝绸企业与蚕农合办或自办蚕桑专业经济合作社,为蚕农提供优质蚕种、技术培训与服务、产销网络,促进企业、合作社与蚕农之间实现利益联结。引进东部地区优势企业和先进技术,通过靠大联强、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一批茧丝绸龙头企

17、业。大力实施“品牌工程” ,通过扩大宣传、组织国内外展销等方式,培育一批茧丝绸名牌产品。重点打造江西蚕丝被品牌。江西蚕丝被品质优,生产能力占全国的 7%,仅修水一家公司年产蚕丝被 20 多万床,贴牌生产蚕丝被年出口香港及欧美市场 2 万多床。 4.4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茧丝绸行业发展 建议每年省财政安排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 600 万元,重点支持建设蚕桑基地、技术改造、国内外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等。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茧丝绸主产市县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切实落实国家对茧丝绸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养蚕保险业务。积极落实国家和我省相关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国家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技术研发项目。 94.5 健全体制机制,加强行业组织领导 建议成立江西省茧丝绸行业协调办公室,由省商务厅牵头,建立健全与农业、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议成立江西省茧丝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合作和自律,维护茧丝绸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各主产区的市、县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的合力。加大国家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鲜茧收烘资格认定制度的执法监管力度,维护蚕种生产经营、鲜茧收购、产品定价等市场秩序,形成完善的茧丝绸产业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