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164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探析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推进。但是,发展中的不平衡性问题始终存在,城乡之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程度差异明显,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09 年我国东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实现程度为 73%;2012 年内蒙古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约为 80%,而同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的实现程度仅为 64.7%。可见,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牧区,只有农村牧区实现了全面小康,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顺

2、利实现,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 一、现代农牧业发展滞后,农牧业经济对农村牧区发展的贡献率亟待提高 (一)农村牧区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这是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目前内蒙古现有水利设施中 20%的灌溉机电井配套不完善,70%的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73%的输水、配套渠系需要整治。农牧业水利灌溉设施老化,难以充分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内蒙古全区节水灌溉发展滞后,节水技术和设备装备差,高效节水措施少、标准低,农牧业主要采用的仍是粗放型灌溉用水方式。2(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远远不够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显著增加,但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以至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获得

3、更多的投资支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远远不够。农村牧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主要有农村牧区工业投资、农牧民住宅投资、农牧业生产设施修建改造或购置生产设备投资,真正用于农牧业自身的投资却明显过低。 (三)农牧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 同农牧业现代化要求相比,内蒙古农牧业的物质装备水平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虽然目前内蒙古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 70%,进入基本实现农牧业机械化阶段,但属于低层次、简单机械化阶段,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牧区畜牧业机械化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性发展,除了打草、捆草等简单机械外均无实用型机械可言。同时,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服务体系发

4、育不全,服务能力较低。 (四)内蒙古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低,科技创新机制滞后 内蒙古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约为 4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科技创新机制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发展,导致了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农产品质量不优、特色不明显。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建、发展状况不佳,没有有效带动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内蒙古注册登记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多数只停留在建社初级阶段,3合作与组织方式和功能单一,没有带动更多的农牧民,也没能给加入组织的农牧民带来实惠,甚至有些合作组织只是一种框架,没有开展任何实际工作。另外,内蒙古现有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组

5、织多数以技术支撑、信息服务、市场销售等作为合作方向,很少以生产领域合作,尤其以草牧场、牲畜等资源的合作为内容的。 (六)农牧业从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结构性不合理 这样的发展状况已经对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牧区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首先,大量农牧民是兼职务农,60%的家庭无人专职从事农牧业生产,农牧业变成了一项“家庭副业” 。其次,农牧业生产的最新生产技术无法广泛应用。再次,农牧业从业人员对市场规律缺乏认识,被动地接受市场变化,使得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很不稳定,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七)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特别是畜产品市场的数量和规模发展不足 这就导致在生产和需求之间缺乏通畅的渠道,当下游环节发生

6、变化时,生产者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等的影响,使得农牧民因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而受损。特别是近两年在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上升、农牧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影响下,农畜产品市场出现不稳定,价格波动频繁,涨跌急速转化。 (八)农牧业相关信息资源的获取、使用还存在较多问题 绝大部分地区对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存在设备简陋、缺乏应用软件、运行经费不足等问题,4各地农牧业信息建设工作进展缓慢,不能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的信息服务;相关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共享程度低,农牧业信息网络主干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基层农牧业部门信息发布

7、渠道少,农牧业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广大农牧户;现有农牧业部门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有限,从业人员整体的数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推进信息化的要求。 二、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基层领导组织治理能力低弱 (一)围绕县域展开的城镇化建设水平较低,小城镇无法起到有效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对区域经济的引领、服务作用有限 小城镇是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和依托。内蒙古县域小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近年来由于合并乡镇(苏木) 、集中办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县域的部分小城镇出现

8、了萎缩,甚至荒芜的现象;这些小城镇机关搬走、学校停办、人口流失、服务行业萧条。而这些小城镇往往又是内蒙古新农村新牧区的主要建设点和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蓄水池” ,其发展不良,必将制约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和县域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二)农村牧区基层领导组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缺乏带领广大农牧民致富达小康的领头人 农村牧区基层领导组织、党支部的建设等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基层党员队伍整体示范不明显,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观念陈旧;党组织干部缺乏带领农牧民群众致富的好点子、好办法,在群众中发挥5不了示范带头作用;随着农村牧区大批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党支部发展年轻、能人党员难。其次,基层

9、组织领导班子整体水平不高,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差,其中突出的表现为做不到村务透明公开或部分公开,即只公开债务,不公开收入,见到利益就容易产生私心,处理问题时有失偏颇,缺乏公平,甚至以不正当的理由把集体财产转让给个体私营者。另外,基层组织干部的选举往往受各种家族势力、经济实力等的影响,换届选举时参选人盲目许诺拉票,选上后完不成任务、工作没有力度等。 当前农村牧区利益分化加剧,人口流动加快,社会治安情况有所恶化,由征地、移民安置、资源权属纠纷、环境污染等带来的矛盾纠纷增多,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基层组织的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联防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基层纠纷调解、信访等制度不完善,应对和防范机制不

10、完善,缺乏有效应对和化解的能力和手段。 三、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题 (一)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年际间增大趋势 从收入绝对差来看,2000 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为 3091 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 2.5 倍;2012 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为 15539 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 3.04 倍。从收入增幅来看,20012011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14.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 11.9%,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9.87%。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工资性6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主要

11、收入来源,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农民家庭和牧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2011 年城镇家庭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14779 元,农民家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 3976.79 元,牧民家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 5948.62。 从家庭主营业务来看,城镇家庭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民家庭的 3.7倍,是牧民家庭的 2.5 倍。经营性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重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家庭和牧民家庭重要收入来源。 从家庭重要收入来看,城镇家庭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民家庭的 1.7倍,是牧民家庭的 2.1 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 从政府转移支付支出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享受远远高于农民家庭、

12、牧民家庭的补贴和保障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直接影响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使更多青壮年、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由农村牧区向城镇流动,这将不利于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畜产品供给的增长。另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将直接影响农村牧区居民的生产性、生活性消费支出,不利于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延续到今天且拉大 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一直延续至今,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拉大,农牧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来看,农牧民从 2000 年的人均 1614.91 元增

13、加到72012 年 6381.97 元,增幅 2.95 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3927.75 元增加到 17717.10 元,增幅 3.51 倍,无论是消费支出水平还是增幅增速,都高于农牧民。 消费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稳定的拉动力,就内蒙古地区目前面临的问题来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有效需求不足,依靠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来带动生产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而农牧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应当成为推动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乃至全区经济增长的新的着力点。 (三)教育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农村牧区教育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相对城市来说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内蒙农村牧区 1

14、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 7 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 3 年。在 15 岁至 64 岁农村牧区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 1?,比城市低 13 个百分点。内蒙古的教育投入仍相对不足,而经费投入又明显倾向于城镇,这样城乡之间存在教育设施的差距是不可避免。城镇学校经费相对充足,福利待遇好,吸引走大批农村牧区骨干教师。而农村牧区学校由于存在经费短缺、福利待遇薄弱等问题,出现人才流失现象。许多农村牧区学校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如宿舍、教学设备、图书室等都难以保障等。城乡孩子在享受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上的不平等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 (四)改

15、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是新农村牧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让城乡居民住得舒适,而且还要住得安全 8近年来,城乡居民,尤其是农牧民为改善住房条件的支出不断提高。2000 年城镇居民居住支出是人均 338.53 元,农牧民是人均 249.38 元。到 2012 年,城镇居民居住支出人均 1548 元,农牧民是人均 1078.97 元。从绝对数来看,城镇居民的支出高于农牧民,但就相对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2000 至 2012 年间,农牧民居住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占比远高于城镇居民。 (五)城乡差距的另一个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内蒙古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沿革来看,城市社会保障建设始终走的是

16、一条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化建设道路,而农村牧区的社会保障始终停留在家庭保障为主导的低级层面上,没有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 目前内蒙古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的保障项目较为齐全,保障水平基本满足城镇居民需求。相比之下,农村牧区的社会保障项目则十分缺乏,保障水平低下。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可以直观地反映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2011 年、2012 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 310 元/月、365 元/月,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则为每人 170 元/月、185 元/月,城乡对比比例分别为1.82:1、1.97:1,相较于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

17、准更远远低于贫困人群的需求。 内蒙古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已趋于成熟规范,农村牧区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则较为落后。城市地区设置了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和经办机构,并配备了一批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城镇居民提供咨询办理等服务工作,城镇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已9初步建立,能够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办公;而农村牧区的各项社会保障工作按照涉及内容的不同,分别由各级政府部门的不同下属机构管理,各部门间缺乏配合,运作效率低,运作不规范。 四、农村牧区及农牧业生态环境恶化,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牧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 内蒙古矿产资源富集,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矿产资

18、源的开发带动了牧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盲目无序、一哄而上等问题,对原本非常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 首先,内蒙古牧区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短缺,但矿产开发生产过程中,耗水量相当大,且由于长期、大量的疏干排水破坏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的平衡,使开采层水质恶化,居民用水紧张,而且矿区大量排放的矿井水、洗煤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水、湿地和草原。 其次,陆地上一般的碳源靠草原来固化,内蒙古又是名副其实的草原碳汇大区。然而,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矿区及周围的草原植被遭到破坏

19、,草原的碳汇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仅不能通过碳汇为草原生态建设和牧民创造效益,反之有可能成为碳源,使草原生态经济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 再次,草原矿产资源大多埋深较浅,企业为降低采矿成本多选用露天开采方式,且矿场的采掘区和堆土区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大10面积的草场和植被,使原有的景观地貌及地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对地表水、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 (二)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 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两大来源。一是由于农村内部自身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污染,比如不合理的施肥制度和各类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品的频繁施用,以及畜禽养殖场、农村的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等均对农村的水源、空气和区域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二是来自农村外部的城市污染转移。比如利用招商引资为诱饵,把高耗能、高烟尘、高粉尘、高噪声的污染企业设在农村;把那些废弃电脑和家电、过期商品甚至过期失效的药品,转移到了农村销售,让农民成为废旧品的再次使用者;把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农村。 责任编辑:康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