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形成机制研究摘 要: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且贫困群体内部出现了代际传递趋势,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这一传递现象尤为明显。在家庭内部,要素短缺、贫困文化、健康状况不佳等致贫因素随着传递链由父代传递给子代,造成了子代的能力贫困和经济贫困。而社会排斥和社会制度(主要是“城乡二元分割” )使得农村贫困子代成年后脱贫的机会和手段贫困。研究农村贫困代际理论和代际传递链的运行机制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阻断代际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贫困 代际传递链 能力贫困 机会贫困 阻断对策 一、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与现象 (一)贫困概念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
2、不仅仅是收入低下(1998) 。综上所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笔者认为,贫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手段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 (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出来的。狭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而广2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社区、地理区域(含国家) 、阶层各个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
3、成年后重复前一代的贫困境遇。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求缓解农村贫困,农村贫困人口也由 30.7%下降到 1.6%。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彻底消除,反而在新时期下由于制度因素及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的综合作用,贫困代际传递的趋势日渐突出,贫困家庭处于长期贫困无法摆脱和改变。 二、贫困代际传递链的传递要素与运行机制 要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防止农村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陷阱” ,就要对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形成进行研究,对贫困代际传递要素如何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进行探讨,从源头切断传递链。 (一)贫困代际传递链的传递要素 帕金认为,社会分层并不是简单地代表
4、不平等,更多地已经拓展到一套保证优势家庭继续通过代际传递保持优势,使子代报酬与父辈具有连续性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贫困家庭的下一代也将继承父代的“遗产” (只不过这边是负遗产,也有研究称之为“债务” )致贫因素,只要社会排斥以及社会流动程度低,那么贫困代际传递链将不断被复制出来。 虽然仅通过对于农村贫困家庭的研究很难精确判断出其能否摆脱贫困,他们的下一代能否向社会上层流动,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分析贫困家庭的子代从父代继承了什么潜在致贫因素,分析他们脱贫的可能性。这3一过程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主体主要是家庭成员以及贫困未成年。 1.要素短缺。这里的要素主要是指资本、资源、科学、技术等。
5、物质资本匮乏、收入来源少、收入低下是我国农村贫困家庭最突出的特征。最直接的就是物质财富的继承,贫困家庭子女相较于非贫困家庭子女从父代处继承财富数量少,有时甚至是债务,单从这一点来说陷入贫困的几率就要大。从长远来说,贫困家庭要素的贫困将导致其对子代的人力资本投入少。从持久收入假说理论来加以分析,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他的现期收入,还会考虑到持久收入。具体到农村贫困家庭就会有一个消费博弈:由于收入水平低,生存需要往往是被放置在第一位的,精打细算,没有多余的资本或者也不愿冒风险,因为他们经不起任何一点投资的风险。风险意味着有浪费,而浪费对于收支难以平衡的家庭来说也许就会威胁到生存。而对子女
6、的教育投资就属于高风险、见效慢的消费方式。他们更愿意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即生孩子的方式来增加整个家庭资本总量。这也导致农村贫困家庭花在每个孩子上的单位教育投入减少,边际效率递减,孩子成年后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低下,极容易重复父辈的贫困,也就是常说的“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 2.贫困文化。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在上世纪 50-60 年代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提出了关于贫困文化的著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社会中,穷人和其他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相对隔离,因而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的亚文化。这种贫困文化通过贫困群体内部的交往而在“圈内”加强,并且可以世代传递,父辈消极、不思进取4
7、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遗传给子代。处于贫困文化当中的人有其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以及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的宿命论思想等。 3.健康状况不佳。疾病和残疾意味着劳动力的损失甚至是丧失,而且在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父代的病残意味着巨额的医疗支出,对整个家庭都是负担,极易转嫁给贫困者的子女或者父辈,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在甘肃省定西市接受调查的 100 户调查对象中,因贫返困的有 45户。且有些疾病是遗传性疾病,意味着父代的疾病有较高的几率传递给子代,这也是较大部分处于长期贫困的农村家庭无法摆脱贫困陷阱的原因。 (二)贫困代际传递链的运行机制 贫困家庭的子女从其父辈
8、处较容易继承短缺的要素、贫困的文化、不佳的健康状况等致贫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如何使其陷入代际贫困,代际贫困的循环链条可用图 1 来表示。 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阶层结构中获得的社会位置、收入等主要由阶级出身和家庭背景决定,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封闭性社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社会位置、收入等主要取决于自己后天的努力,则这个社会就是开放性社会。在一个“开放性社会”中,个人的地位、收入等有较多的变动机会,穷人及其后代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摆脱贫困,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教育是社会流动理论中所谓的自致性因素,它可以弥补先赋性因素的不足,是实现社会垂直流动的途径。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9、只有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增强自5身的人力资本和竞争力才能获得高收入职位。所以说,教育是社会流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图 1 贫困代际传递链示意图 传递路径,首先,要素的短缺直接导致了经济的贫困,因为贫困家庭难以给下一代留下物质遗产,有些时候甚至还会给子女留下债务。其次,资本的短缺导致人力资本投入不够,简单来说也就是教育投资不够。 路径,贫困家庭的亚文化氛围使得成长于其中的孩子有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不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及整个家庭的命运。和从两个方面导致了贫困家庭下一代教育、学习不足,首先是外部原因,家庭的投入不足,然后是自身原因,不愿意学习,消极甘于现状,这导致了子代后天能力差。 路
10、径则描述出子代遗传父代先天性疾病的可能性,导致先天能力差。 “先天不足加上后天不努力”导致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力贫困,而经济贫困是静态的贫困,能力的贫困才会导致长期贫困子代在这样的传递链下极易复制贫困,从而循环往复,不断复制贫困代际传递链。 (三)贫困代际传递链的运行背景 上两节主要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形成过程,但是其实此模型是经过简化的,只讨论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内部的内生因素,为了陈述方便,笔者并未把社会制度因素即外生因素加入其中。但是,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背景比较特殊,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政策成为农村贫困家庭摆脱贫困代际传递链的最大政策性障碍,户籍背后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二元分割使得农民被
11、社会排斥。 6“社会排斥”是指社会成员被排除在一般社会大众所能享有和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之外,从而失去获取正常经济收入的机会和权利。社会排斥假说认为,贫困家庭及其子女被排除在正常社会活动、社会资本之外,从而使他们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导致贫困链条不断被复制出来。社会排斥的后果最主要的是社会政治资本的缺失。政治资本的缺失是因为传统的户籍制度使得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就业机会、受教育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差别悬殊。传统的务农摆脱贫困因为“剪刀差”的存在,农产品价格被进一步压低,工业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城市人隐性地从农村人身上窃取了物质财富。而本来“受教育”和“工作”就是切断代际传
12、递链的有效途径,户籍管制对农民的“牺牲”限制了农民的自由迁徙和流动,使其即使去城市务工也得不到身份的承认,享受不到城市人的权利。而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农村子女“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也变小。 “二元制”同时意味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使得农民丧失了由国家宏观干预来缓解进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可能性,被动通过社会保障脱贫不可行。可见,农村贫困家庭所有的脱贫手段都因为社会排斥遭到很大阻力,见图 2。贫困代际传递链在家庭内部传递导致了摆脱贫困能力不足,而社会排斥又使贫困子代缺乏手段和机会摆脱贫困传递。 图 2 农村贫困家庭脱贫途径可行性分析 四、结论 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儿童比出生于非贫困家庭的儿童在长
13、大成人后陷7入贫困的比率要高得多,而在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尤为明显。主要是由于:1.贫困家庭内部父代遗传给子代致贫因素,导致子代能力贫困;2.社会排斥和制度因素使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摆脱贫困的手段和机会减少。研究农村贫困代际理论和代际传递链的运行机制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阻断代际链有重要意义。只有做出公平公正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切实保障贫困者的发展机会,为其提高能力提供社会保障,才能有效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构建和谐稳定的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昕.我国农业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2段慧丹.我国城市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分析基于社会流动理论视角J.青年发展与社会,2012. 3李如樟.欠发达地区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以甘肃定西市为例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 4肖立新.控制家庭层面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2(1).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