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230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摘要:本文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发展的成功模式与经验,提出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的战略定位与空间设想,并对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合肥;科学智慧城;战略定位;空间设想 Abstract: in this paper,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mode of scienc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xperience, proposed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China in hefei science wisdom city

2、space and vision, an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hefei city China scientific wisdom, put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Hefei; Scientific wisdom city; Strategic positioning; Space idea.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建设合肥中国科学城是合肥由来已久的战略。2004 年,科技部明确将合肥市作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

3、点支持合肥市相支体制综合改革,共同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基地(合肥科学城) 。2012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肥高新区开工建设,以此为契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2技术大学四方提出“省院合作、市校共建”战略合作,共同建设创新联合体和创新载体。未来,合肥将以“院(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为引领,以“岛(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学岛) ”为支撑,以“城(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核心示范区) ”为载体,以“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为依托,打造“中国科学智慧城市” ,形成科技智力汇集新高地。 1 建设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的意义 1.1

4、 是落实国家科技资源战略型布局,探索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具体实践。 目前,以国务院名义批准的科技城只有绵阳一个城市,此外还有中关村、东湖、张江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中关村、东湖已分别开始启动中关村科技城和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建设。合肥密集的科教资源、鲜明的研究特色、雄厚的研究积淀、卓越的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相对完善的产业化基础、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人文资源以及未来国家交通枢纽地位等都构成了合肥建设中国中国科学智慧城的区位优势。 1.2 是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 GDP 在 2000 美元以下时,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投入驱动,产业技

5、术进步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技术来实现,而当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后,创新能力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12 年,合肥市人均 GDP 接近 8000 美元,已进入整体跨入创新驱动型发展阶段。因此,从准确把握未来国内外环境变化趋势入手,从调整本地发展要素资源战略性布局开始,突出前瞻性,启动中国科学智慧3城建设,是合肥作为加速崛起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2 国内外科学城建设的模式与经验 科学城作为科学、教育与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发端于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和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知识、技术、人才的

6、高度集中化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科学城内的活动主要是研究、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科学城。如前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等,二是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为主的科学城。如美国硅谷及波士顿 128 号公路高技术园区、英国剑桥科学园、印度班加罗尔等。从现实情况看,多数科学城的功能都已经大大扩展,发展成为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体,集科研、生产、服务和居住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形态。我国的中关村未来科技城、天津未来科技城、武汉未来科技城、广州科学城和中新知识城、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苏州

7、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无锡太湖科技园等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国内外科学城的发展模式 基本类型 主要功能 运作模式 主要促进措施 一是以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科学城;二是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为主的科学城。 一是通过聚集效应提高科技研究开发能力;二是通过辐射效应发展高技术产业;三是发挥带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4国家规划和管理的运作模式;二是地方规划和管理的运作模式;三是国家和地方联合规划和管理的运作模式;四是大学规划和管理的运作模式。一是争取国家、省、部支持;二是加强顶层设计,谋划空间载体和平台,合理选址和规划;三是制定法律法规,出台人才、创新、产业等方面优惠政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

8、作,积极争取企业和民间资本的支持;五是优化环境,加强创业文化氛围培育。 3、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的定位思考与空间设想 3.1 战略定位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端打造科学智慧城成为城市在整合创新资源、壮大经济规模、发展新兴产业、汇聚高端人才、打造生态城区、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战略承载空间,这为合肥建设科学智慧城提供了宝贵经验。 立足合肥雄厚科技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基础,从打造区域创新战略高地和支撑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规划设计合肥科学智慧城的战略愿景,应该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引领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创新平台。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布局一大批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产学研各类创新

9、要素充分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带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改革探索进程,成为争夺战略前沿技术领先地位的主战场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支撑区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引擎。壮大园区经济规模,培育发展总部基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把握全球产业分工网络重构契机打造产业5竞争优势,成为支撑合肥特大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 驱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高地。强化创新创业孵化培育体系,激活区域科技教育资源转化为经济活力,围绕新兴产业领域培育聚集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成为新兴产业孕育成长的创业领航区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示范区。 富集现代服务产业的金融商务载体。聚集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完善

10、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成为区域性科技金融商务中心。 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国际人才特区。申请创建国家级人才特区,推动研发运行机制创新,大力吸引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加快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全球创新人才流动网络和全球技术合作网络的重要节点。 融合科技山水人文的智慧田园新城。高标准建成国际水平的基础配套设施,布局融田园风光、科技公园、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开放式绿色空间,深化智能化数字城市管理应用,建成智慧化运行的现代田园科技新城。 3.2 空间设想 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选址东起大蜀山、北到新桥国际机场、南至派河、西到小庙和官亭,围合区域

11、面积约 500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控制在100 平方公里以内。规划建议利用城市西部的山、湖、河、渠、田自然格局,依托复合交通走廊,按照“轴向延伸、组团布局”的思路,构建“一轴延展、两区推进、四城环绕、山水田园”的城镇空间结构。 6“一轴延展”:依托长江西路、312 国道,强化其快速通道作用,“集束式”布局服务中心、生活中心、研发中心和产业中心,打造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东西向带状拓展的复合空间发展主轴。 “两区推进”:依托发展主轴,打造启动区和拓展区。启动区以高新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和合肥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为基础,打造整个中国科学智慧城的知识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拓展区以高新区和肥西

12、县合作区为平台,努力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和科技转化能力强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组团环绕”:依托核心区和拓展区,结合新桥国际航空枢纽和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向西、南、北跨越式发展,构建新桥空港新城、科学岛、高店田园风光农业区、官亭现代制造基地、紫蓬生态旅游区。 “山水田园”: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调,充分利用和依托现有的山体和水体,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原生态,形成“山水环绕、田园嵌入、轴带生长、组团簇群”的集中紧凑型发展格局。 4 加快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的相关建议 4.1 成立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领导小组 参照中关村、武汉东湖等示范区的合作共建模式,争取建立由安徽省、科技部、中科院、合肥市共

13、同组成的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四方共建”机制,成立共建领导小组,协调重大决策事项,争取国家创新资源布局和政策先行先试,设立日常合作工作机构,落实推进各项工作;设立由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推进各项具体工作。 4.2 加强战略研究和智库建设 7聘请国内外著名研究咨询机构开展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发展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具体可以下设新兴产业、产业金融、国际合作、科技中介、智慧园区、管理创新等专业领域;同时,成立高层次战略咨询顾问机构,成为谋划合肥科学智慧城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的智囊智库,指导制定整体竞争发展思路,并能够借此成为搭建国际合作渠道、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以及拓展国际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

14、4.3 编制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总体发展规划 聘请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开展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总体发展规划 ;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总体发展规划形成之后,建议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报送国务院,由国务院进行审议、批准和发布。 4.4 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和互联网宣传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相关工作推进情况,营造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中国科学智慧城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筹划举办高规格的中国合肥中国科学智慧城专家高峰论坛,邀请安徽省、科技部、中科院等领导和有关专家参加,共同探索适合安徽特色的科学智慧城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合肥中科智城战略规划研究(草案) .2012 年 10 月 2肖刚.广州市科学城及其规划建设的思索.城市规划汇刊.1999 年8第 1 期.P25-27 3刘弘涛.中国科技城绵阳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吴亚伟,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