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春工业大学 2008 年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一、招收工程硕士领域: 1、机械工程( 430102) 2、工业工程( 430137) 3、材料工程( 430105) 4、电气工程( 430108)5、控制工程( 430111) 6、计算机技术( 430112) 7、物流工程( 430141) 8、化学工程( 430117) 9、纺织工程( 430121) 10、项目管理( 430140)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 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培养要求:
2、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四、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 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 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
3、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为两年半至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五、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05 年 7 月 31 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2004 年 7 月 31 日前获 得国民教育 序列 大学本科学历。 报考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
4、),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六、报考和考试时间 : 考试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即报考者在网报规定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录有关省级主管部门指定网站,按照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到指定现场照相、确认报名信息。 网上报名时间: 7 月 3 日至 14 日 (吉林省考生报名网 址: http:/ 现场确认时间: 7 月 18 日至 21 日 现场确认地点: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楼(老图书馆二楼) 考 试 时 间: 2008 年 10 月 25 日、 26 日 七、报名考试办法: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第一阶段 ,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
5、一组织的“ GCT”考试 (考生取得的“ 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两年 )。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 1 个培养单位的一种专业学位报考。学 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GCT”成绩合格分数线。“ 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语种为英语、俄语、德语和日语)运用能力测试。“ GCT”试卷满分为 400 分,每部分占 100 分。考试时间 3 小时,每部分为 45 分钟。第二阶段,达到培养单位相应专业学位规定的“ 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持本人的“ GCT”成绩,到所报考的院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相应专业学位
6、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学校根据考生的“ GCT”成绩、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第一阶段 报名工作程序及要求 1.报考者登录有关考区指定网站,按要求填写并提交报考信息。 ( 1) 资格自审。所有报考者须满足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即使报名参加了考试,有关招生学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 2) 按要求填写并提交报考信息。 ( 3) 现场确认前,可以随时浏览、修改相关信息。 ( 4) 网报成功,生成资格审查表(样表),核准相关信息并打印。 2.报考者在规定时
7、间内持资格审查表(样表)和有效 身份证件到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的现场确认点缴纳报名考试费( 80 元)、照相,同时,领取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考生守则及违规处理规则,并认真阅读。 3.报考者仔细核对现场确认时当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和“报名登记表”,认真核对并阅读相关信息后,在“诚信承诺书”栏签名确认。 4.“报名登记表”交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存档备查。 5.现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经相关部门签字、盖章后,交招生单位审查存档。 第二阶段报名工作要求 1.达到 我校 相应 工程领域 规定的 GCT 成绩合格 分数线的考生,持本人的 GCT 成绩 和资
8、格审查表 ,到 我校研究生部 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相应 工程领域 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2.持有 2007 年 GCT 有效成绩的考生,可以此成绩向 我校 提出报名申请,对于符合规定的 GCT 成绩 的 考 生 , 必 须 参 加 我校 组 织 的 第 二 阶 段 专 业 考 试 和 相 关 测 试 。 考 生 可 直 接 登 陆http:/ ,查询 我校 第二阶段考试的相关事宜。 我校 在受理 2007 年考生报名时,首先登陆 http:/ ,输入 2007年考生的身份证号码和准考证号码,核查 2007 年考生的 GCT 成绩。 3.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的所有考生需填写 2008 年参加在职
9、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样表见附 2)。 我校将 根据考生的 GCT 成绩、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八、联系方式: 机械工程、工业工程 0431 85716411 赵 老师 电气工程、控制工程 0431 85716448 王老师 材料工程 0431 85716421 梁老师 物流工程、项目管理 0431 85118229 杜老师 计算机技术 0431-85716431 于老师 化学工程 0431 85716463 刘老师 纺织工程 0431-85173736 葛老师 研究生部 0431 85716055 王老师 注: 关于 2008 年招 收
10、 在 职人 员 攻 读硕 士 学 位 工作 的 通 知 学位 办 2008 33 号 http:/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简 介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械的基础理论、各类机械产品及系统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检测与控制、自动化及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当前、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及机械工程和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一级学科设置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 这些二级学科具有相同的科学理论基础,但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它们有机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性质和研究领域。本院现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三个硕士点。 本一级学
11、科的主要相关学科有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与本一级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对于拓宽和发展各学科研究领域,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学科概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在传统的制造理论与技术基础上,本学科融合了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出现了全新的面貌。为节约资源与防止污染,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可持续制造技术也正成为本学科的一个发展方向 。 机械设计与理论、计量与测试、力学等学科与机械
12、制造学科密切相关;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电子学的渗透形成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则支撑了自动化制造系统及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与本学科有密切联系。 二、主要相关学科 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工业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自动控制,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环境工程。 三、培养目标 应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中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 门知识;知对机械设计、制造、控制与生产管理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较好的了解;掌握机械制造学科科研与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研
13、究和理论分析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作为业务技术骨干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四、研究方向 精密制造工程与精密机械,特种加工技术与设备,微细加工与微型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制造自动化技术及系统,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机械制造中的与诊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系统 及先进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技术,可持续制造的理论与技术。 五、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 矩阵分析,统计,计算方法,泛函分析,信号处理,优化理论,网络与数据库,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课 CAD/CAPP/CAM,
14、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先进制造技术,纳米加工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材料成型理论等。 机械电子工程 一、学科概况 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机械与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 经济各领域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本学科培养满足科技发展要求的机电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理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学、控制技术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而发展。 二、主要相关学科
15、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三、培养目标 应在机 械电子工程学科中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如力学、机械学、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流体传动及控制、传感与测控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等。应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所创新;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可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所、工业企业中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等工作。 四、研究
16、方向 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流体传动及控制,近代机电控制技术(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及智能控制等),探测、制导与控制技 术,系统安全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微机电系统设计与集成,机电仿真系统,状态监测与诊断等。 五、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 矩阵分析,数值分析,振动理论,系统辨识,信号处理,现代控制工程。 专业课 机械电子学,传感与测控技术,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机器人技术,机电系统仿真与设计。 机械设计及理论 一、学科概况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同时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并可接受博士后流动人员学习工作。学科点现有教授 7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6 名),
17、副教授 12 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2名, 师资力量雄厚。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涉及计算机辅助工程、网络环境协同设计、智能 CAD/CAM与优化、 CIMS 理论技术、机器视觉与图象图形识别、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智能算法和模糊技术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和液压传动与控制、机构和机器人方案设计、计算机集成产品开发方法及技术、工程机械自动化设计、创新设计与机电新产品研制、可靠性设计及质量工程等。研究工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发展新技术,并注重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目标的需要相结合。近十年来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 300 篇,学术专著近 20 部,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
18、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计委、教育部等部委项目、省及市的基金和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等项目,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24 项。 二、主要相关学科 师资力量雄厚。从事研究方向包括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优化与 CAD、机构及机械人系统设计与仿真、振动工程、智能处理技术、工程机械设计理论、故障诊断与监测、计算机图学与图象处理等现代设计理论领域。研究工作重视发展新兴学科及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相结合,在国内居于前列。近十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24 项,学术专著 8 本,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包括中国 科学、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计算机学报、中国图形图象学报、固体力学学报、 Journal of ASM
19、E,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近 300 篇,日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计委、教育部项目、省部级项目 15 项。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 ,胜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机械设计、制造高级人才;其培 养的人才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知识面广,适应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各种人才的需要;经过多种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解决
20、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四、研究方向 计算机辅助工程、网络环境协同设计、智能 CAD/CAM 与优化、 CIMS 理论技术、机器视觉与图象图形识别、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智能算法和模糊技术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和液压传动与控制、机构和机器人方案设计、计算机集成产品开发方法及技术、工程机械自动化设计、创新设计与机电新产品研制、可靠性设 计及质量工程等。 五、课程设置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技术、经济管理基础。 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简介 一、学科概况 本专业以工程技术背景为主线
21、,使机械工程、信息工程与管理学知识有机的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精通现代企业生产及管理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经过多种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生产系统进行规 划、设计、评价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外语基础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的技术基础和专业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为各类现代企业、各级政府部门以至各种服务
22、机构,将人力、物资、设备、技术和信息加以综合,设计高效的最优系统并进行组织、决策、计划和实施,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是以“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 ”为原则,培养既懂工程技术知识又懂管理学理论,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究发展潜力,以应用为主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工业工程所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精通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
23、能力: 1坚实的数学、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系统地掌握工业工程的支撑学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及信息工程)、管理学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计算、制图、实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并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及计算机运用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原版外文教材和资料。 四、研究方向 生产与库存管理,物流系统信息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与成本管理、系统工程等。 五、课程设置: 运筹学,应用统计学,工程应 用
24、案例讲座、数理统计、质量控制与管理、生产管理、数据库原理、市场营销学、工程经济学、人因工程、先进制造系统、物流管理基础,生产与库存管理,物流系统信息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与成本管理、系统工程等。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简介 一、办学条件 材料学科是长春工业大学的特色和重点学科,学科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 3 个硕士点,能够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互补培养研究生的优势,并实现资源共享。 学科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支学 术梯队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 20 人、博、硕士占教师总人数 70以
25、上,人员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省级高级专家、首席教授、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 45 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员占 50以上。 教学科研设备齐全,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 2000 m2,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达 50 多台套,建立了材料微观检测分析实验室,金相实验室,高频实验室,金属防腐与防护实验室,力学性能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焊接实验室,无损探伤实验室等;同时建有专用学术讲座的多媒体报告厅。主要 .实验设备有:先进的 材料微观结构检测分析、性能测试和材料加工制造用仪器、设备,其中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谱仪,直读光谱仪, X 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金相定量
26、分析光学显微镜, TGA/DSC 同步热分析仪,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硬度计,切片机,高频加热设备,热喷涂设备,抗腐蚀试验检测设备,各种磨损试验机,热喷涂和粉末烧结设备等。 学院下设校级研究所 5 个,省重点实验室 1 个。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省、市各项重点科研项目、 “ 攻关 ” 计划、 1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其中 100 余篇被 SCI、 EI、 ISTP 收录,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大量科研成果被企业采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培养目标 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宽广的工程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测试技术
27、手段。毕业后能够具备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完成较高难度技术课题的能力;能够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国家企事业单位、重点工程设计与建设部门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 三、研究方向 以金属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强韧化机理、理 化性能和加工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材料产业化及产品实验研究的开发工作。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向: 1.高性能材料的开发及加工技术:普通材料的高级应用研究,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强度、塑性、韧性等),以小代大,以轻代重;以普通资源代替稀缺资源(如锰、硅元素代替铬、镍元素的新钢种
28、研究);研发简捷化、低污染、低耗废的材料加工技术等。 2.材料表面加工新技术:采用激光加工、复合镀、电沉积、化学镀、热喷涂等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的研究,提高材料表面耐热、耐磨、耐蚀等性能。运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进行表面强 化研究,实现减磨、抗磨、自润滑、自修复、零磨损的目标。 四、主要课程设置 工程数学、数理方程、材料热力学、扩散与固态相变、固体物理、合金设计、表面工程、高分子材料、近代测试技术、材料成型先进技术、材料学导论、摩擦学、晶体缺陷、无机非金属材料、金相分析技术、管理经济学等。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工程硕士简介 一、办学条件 本工程硕士领域由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学院设有电
29、气工程系、控制工程系、仪器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四个教学系,一个电路与电工教研室,电工教学实验中心和电气教学实验中心两个实验中心、一 个研究所。本院是吉林省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主考院校。学院现有“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四个硕士专业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二、研究方向 电气工程领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 电气工程学科是研究电磁现象、规律及应用的学科。主要培养有关电能生产、传输直至使用的全过程中,各种电气设备和系统
30、的设计、制造、运行、测量和控制等方面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 才。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它是综合了电能变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新成就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控制工程领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向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它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成就之一,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以
31、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 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设计和实 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涉及现代物理、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计量科学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的检测理论和方法,新型传感器,自动化仪表和自动检测系统,以及它们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技术。 三、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应具有本领域某方 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一门外国
32、语。毕业后可在科研、企业等单位从事研究和工程技术等工作。 四、课程设置 领域名称: 控制工程 课程类别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时分配 备 注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 第一学年 第二学期 q10 h10 q10 h10 学 位 课 公共基础课 0901 第一外国语 200 5 040301 专业外文资料阅读 20 1 王冬梅 1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50 2 1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0 1 专业 基础 课 0805 矩阵分析 40 2 040307 智能控制理论 30+10 2 王冬梅 040302 线性系统理论 50 2.5 谢慕君 040303 最优控制 40 2 邱 东
33、非 学 位 课 必 修 课 040204 智能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 30 1.5 江 虹 040304 学科前沿专题 20 1 040202 信号检测理论 50 2.5 付 虹 选 修 课 040208 虚拟仪器 30 1.5 金 星 040205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30 1.5 姜长泓 040309 现代模式识别 30 1.5 040206 新型传感器技术 30 1.5 何 纬 040308 预测控制 30 1.5 尤 文 040306 现代测试技术 30 1.5 邱 东 040311 集散控制系统 30 1.5 吕秀江 040212 计算机通信技术 30 1.5 金 星 040313 计
34、算机控制理论 50 2 于微波 040214 嵌入式系统 30 1.5 邵敏权 040315 控制系统故障自诊断及可靠性设计 30 1.5 李慧 040316 数字信号处理器原理及应用 20+10 1.5 谢慕君 040317 数字图象处理 30 1.5 040318 自动化装置 30 1.5 刘 刚 040305 系统辩识与自适应控制 40 2 张袅娜 040320 工业节能技术 20 1 刘克平 040321 机器人控制技术 30 1.5 白文峰 040322 新技术专题 30 1.5 040323 楼宇智能化技术 30 1.5 王甲福 040324 专业文献 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 20 1
35、 于微波 学科实践 教学实践、科研、生产实践或听学术报告 4 次以上 1 领域名称:电气工程 课程 类别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时分配 备注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 第一学年 第二学期 q10 h10 q10 h10 学 位 课 公共基础课 0901 第一外国语 200 5 040105 专业外文资料阅读 20 1 程方晓 1001 自然辩 证法概论 50 2 1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0 1 专业 基础 课 0805 矩阵分析 40 2 040101 线性系统理论 50 2.5 侯云海 040109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 30 1.5 王世荣 040102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40
36、2 侯云海 非 必 040122 电气节能技术 20 1 卢秀和 学 位 课 修 课 040103 学科前沿专 题 20 1 040104 电气传动计算机控制 40 2 韩顺杰 选 修 课 040106 电力牵引 30 1.5 王玉华 040107 电磁测量技术与装置 30 1.5 王尉 040123 控制系统故障自诊断与可靠性设计 30 1.5 贾文超 040214 嵌入式系统 30 1.5 邵敏权 040110 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 30 1.5 王尉 040111 数字伺服控制系统 30 1.5 卢秀和 040112 智能控制技术 30 1.5 程方晓 040113 DSP 原理及应用
37、20+10 1.5 孙颖 040108 控制系统仿真 30 1.5 贾文超 040115 控制电机 30 1.5 王玉华 040116 数控技术及应用 20+10 1.5 孙颖 040117 直流伺服控制技术 30 1.5 林志琦 040118 数字 信号处理基础 30 1.5 林志琦 040119 电力传动集成电路 30 1.5 卢秀和 040120 新技术专题 30 1.5 040311 集散控制系统 30 1.5 吕秀江 040212 计算机通信技术 30 1.5 金 星 040121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 30 2 于微波 040313 计算机控制理论 50 2 于微波 040124 专业
38、文献与科技论文写作 20 1 学科实践 教学实践、科研、生产实践或听学术报告 4 次以上 1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简介 一、办学条件 本工程硕士领域由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学院共设有两个大类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下设五个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和智能信息处理。设有计算机应用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和信息工程教研室,一个校级研究所,一个院级研究所,七个研究室,一个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实验中心和一个计算机与信息技 术综合实验中心, 15 个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一个专业资料室。 二、研究方向 软件工程
39、、人工智能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嵌入式系统、 ERP 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三、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应用能力、项目组织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一门外国语。可熟练地阅读本领域工程应用中所需的外文资料。 四、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必 修 课 政治理论 2 学位英语 4 工程数学 2 算法分析与设计 2 专业英语 1 数据网络技术及工程应用 2 数据库系统及其实现 2 高级软件工程 2 知识工程原理 2 选 修 课 J2E
40、E 核心技术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2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2 数据仓库技术 2 .NET 核心技术 2 数字图像处理 2 企业应用软件分析与设计 2 必修 环节 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简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以及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学位获得者适宜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或其他企业从事物流方案规划研究和设计工作、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企业物流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 1、物流工程硕士学位获
41、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物流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物流运作管理 2、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 3、物流信息管理 4、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所修课程基本标准为修满 32 个学分( 18 个课内学时为 1 学分),最高学分不得超过 35 学分。总学分由学位课学分和非学位课学分构成。 课 程 设 置 课程类别 编 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学位课 公共 英语(基础 /专业) 120 4+1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