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3038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5.12”汶川地震对北川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提出了影响北川生态修复制约因素,并针对制约因素提出合理的生态修复对策,为地震极重灾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震 , 极重灾区 ,生态修复 , 困难 , 对策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5.12“ earthquake beichua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propo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restricting beichuan ecolo

2、gical restoration,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ut forwar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for 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earthquake, extremely tol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

3、sures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地震造成的森林植被损失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集中在四川省西北部的龙门山区,沿龙门山地震带分布的北川县、汶川县等 10 个县(市)被国家认定为极重灾区,2造成灾区内物种栖息地破碎、区内土地覆被物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地震灾区生态屏障功能受到影响。据估计,重灾区的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广元、雅安等 6 个市(州)林地严重退化面积 29.8 万 hm2,草地退化面积 9.4 万 hm2,北川、青川森林覆盖率损失面积在 20%以上,重灾区因崩塌、滑坡导致的水土流失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水土流失量。 据调查: “5.12”特

4、大地震致使北川 89.66 万亩森林植被受损,占幅员面积的 19.36%,占林地总面积的 23.16%,损失林木 9000 余万株,苗木 1700 余万株。从损毁的地类分,有林地损毁 43777.3 hm2,其他林地损毁 16000 hm2;从损毁的林种分,生态林 38573.3 hm2,商品林21200 hm2;从损毁坡度上分,25以上 47820 hm2,25以下 11953.3 hm2;从损毁程度看,地极重损毁 14800 hm2,重度损毁 12000 hm2,中度损毁 16800 hm2,轻度损毁 16173.3 hm2;有林地覆盖率由 56.3%下降到41.1%,下降了 15.2 个

5、百分点。 表 1 “5.12”汶川地震北川林地损毁情况 表 2 “5.12”汶川地震北川林地林种损毁情况 表 3 3“5.12”汶川地震北川林地坡度损毁情况 表 4 “5.12”汶川地震北川林地损毁程度情况 二、地震对极重灾区生态影响 1、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加重 地震造成植被大面积遭受了严重破坏、地形发生了重大改变、山体松动,加之雨量丰富,降水集中,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的频繁,土壤侵蚀量增加、水土流失问题重,水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灾害性气候增加。据调查:震后北川水土流失比震前增加 272.76 km2,达1430.03 km2,占幅员面积的 46.32%,比震前增加 23.6%,

6、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比震前增加 10%,土壤侵蚀面积达 1637.38km2,占幅员面积的63.37%,比增震前增加 340.95 k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震前的3800t/(平方公里.年)增加到 5800t/(平方公里.年) ,河道阻塞严重,主要河流河床抬高 5-10m,大量农田耕地、林地淹没损毁。 2、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地震致使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部分动植物生存环境丧失,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生存环境改变、食物来源骤减。据统计:本次地震造成北川县 59733.3 hm2 森林植被受损,损失林木49000 余万株,苗木 1700 余万株,有林地覆盖率由 5

7、6.3%下降到 41.1%,下降了 15.2 个百分点;境内 2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受灾,16000 hm2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栖息地受损,占栖息地面积的 21%。 3、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增加 地震致使山体裂缝、松动,地质结构发生变异,山体稳定和地质环境变差,地表创面增大,植被对土壤固着能力减弱,潜在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不可预见性增加,加之北川是有名的暴雨集聚区,极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到全县及下游地区人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据调查,震后北川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达 881 个,比震前增加 843 个,112 个村的山体出现大裂缝, 40 个村因此需整体异地

8、搬迁,涉及 3 万人。 三、影响生态修复的主要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地震造成北川境内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据调查:北川境内 1487km 道路路基损毁达 90%以上,特别是通往县内 13 个乡镇的生命线至今仍无法通行。根据北川灾后生态修复总体规划,3 年内生态修复面积达 59733.3 hm2,工程量大、任务重、时间紧;同时,由于北川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山多谷深,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土质脊薄,施工强度大,增加了工程实施难度。 2、潜在次生灾害频发 震后北川境内大面积山体裂缝、松动,加之余震仍频繁发生,极易5诱发新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灾害,潜在的次生自然灾害持续 10 年甚

9、至更长时间,将制约生态修复和实施进度,甚至对生态修复造成二次甚至多次损毁破坏,影响到生态修复成效,并威胁到重建人员的生命安全。 3、政策条件的限制 3.1 生态修复的资金不足。林业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灾后生态修复预算资金严重不足。据概算:北川县生态恢复到震前需要投入 3 亿元,而中央预算重建资金仅35864 万元,缺口达 25104.8 万元。 3.2 生态修复的承担者与受益者不一致性。生态建设直接参与者是上游地区,直接受益者是社会和下游地区,但目前国家政策没有对生态修复的承担给予应有补偿,承担者难以从生态修复中获得收益,受益者是无偿的获得生态效益。

10、4、生态修复与灾后安置及产业发展矛盾 根据灾后“就近安置”的政策,灾后农民就近安置在沿河、沿路的平坝与缓坡地带,大量 25以下土地被征占用于安置,为确保人均不低于 0.5 亩耕地,需对林地实施土地开发以增加耕地,由此造成了灾后农民安置与生态修复用地冲突;同时,灾后发展农村产业和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需用大量土地,形成了生态修复与灾后产业发展用地矛盾。 5、技术条件制约 生态修复主要分布在坡度大、土质脊薄等地段,其表层植被和土壤遭到损毁和破坏,立地条件变差、自然环境恶劣,实施生态修难度增大,6运用现有一般技术措施难以恢复和实施,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和长期修复措施才能修复。目前,北川缺少有效技术措

11、施对震后土质脊薄、干旱地段进行治理,以及最佳生态修复种苗品种。 四、生态修复的原则 1、坚持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地质安全综合治理的原则,树立大生态理念,通过环保、林业、国土、水务、农业等部门协作共同治理。 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将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 3、坚持以国家宏观政策与顶层设计调整地区利益,从宏观上、长远上解决极重灾区、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政策障碍。 4、坚持先恢复后提高,注重成果巩固,确保不反弹。 5、坚持科技治理的原则,大力推广和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用于生态修复治理。 6、坚持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灾后恢复重建与

12、产业发展的关系。 五、生态修复的对策 1、实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在全面分析灾区生态建设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客观评估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制订生态修复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与进度,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生态环境受损程度,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震后生态修复,并将生态修复同农田水利、国土综合治理有机相结合。同时,对地震造成无法居住、震后次生灾害多发7地段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的实施生态移民,对移出的地块实施由政府统一实施生态修复建设。 2、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 根据生态的受损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对坡度缓、土层厚立地条件好的区

13、域采取人工植苗造林的措施进行修复,主要树种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如桤木、桦木、柳杉、厚朴等树种;对坡度缓、立地条件差的区域,可实行人工综合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以先锋树种或草种行期治理,改善期生境,再生境得到改善后再人工栽植目的树种,如树种以酸枣为主,草种以白三叶为主;对坡度较缓、立地条件较好、受损程度较轻的区域以人工点播措施进行修复,主要树种以酸枣、青杠等本地乡地树种;对坡度大、立地条件差、土层脊薄且人工措施难以实施及潜在次生灾害区域实行封山育林。 3、完善政策措施 3.1 加大资金项目的整合,充分利用国家灾后重建基金、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产业强县等资金项目实施生态修复与治

14、理,发挥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引导和带动农户和业主投资生态修复工程。 3.2 在国家对震后生态脆弱区农户进行补偿后实施生态移民,由国家统一收购或租用实施生态修复建设;也可鼓励和支持公司租用或购买土地使用权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与产业发展;或者实行农户土地入股,公司参与建设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建设和产业发展。 3.3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保护林农的合8法权益,完善林业金融创新改革措施,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户实施生态修复。 3.4 对震后森林分类进行调整,因地震致使部分区域地质地貌发生根本性改,其森林的主体功能相应发生改变,应结合实际适时进行调整。 4、运用科技实施生态修复

15、有针对性的引进受损林地植被恢复的林草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运用生态植被恢复、林灌草给合等有利生态恢复的实用技术;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聘请国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对生态复修进行技术攻关;加强生态恢复技术培训,定期与不定期组织项目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县生态恢复管理技术水平。 5、实行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林业有生态功能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功能,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木本中药材、特色干果等林,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互补;对因震异地搬迁后的地块实行集中规划,通过林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以解决农民长远生计与生态修复的矛盾;建立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联系机制,实行产业发展应反哺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长效机制,从政策源头上由国家制订以“东部补西部、以下游补上游”的具有法律化的补偿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矿产、水、生物等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制度,通过国家或地方转移支付9对生态效益产出主体的生态建设和维持成本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 1 包维楷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 年 第 4 期 2 刘广全 汶川地震引发的生态问题及对策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08 年第 1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