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荆门市设施蔬菜现状、问题分析及发展建议摘要:为了促进荆门市设施蔬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对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总结设施蔬菜发展的特点,结合实际,提出了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设施蔬菜;现状;发展建议;问题 设施蔬菜是在蔬菜商品化生产各阶段,人为利用设施、设备进行调节调控管理,提供其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蔬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近几年,荆门市围绕蔬菜产业化发展,以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狠抓以设施蔬菜为
2、主的基地建设,加强蔬菜科技推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施蔬菜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1 荆门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 概况 据调查,截至 2012 年 9 月,荆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 3 万 hm2,实现总产量 167 万 t,蔬菜产值 23 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 1 200 hm2,总产量约 20 万 t,占 12%,产值 2.8 亿元,占 12.2%。荆门市每年3-4 月的“春淡”和 8-9 月的“秋淡”市场供应的自给率达到了 68%。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荆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抗御自然灾害2风险、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
3、的双重目标。 1.2 分布 荆门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市及县(市)区城郊和食用菌主产区,包括东宝区的牌楼镇、子陵镇、栗溪镇、仙居乡;掇刀区的团林镇、麻城镇;屈家岭管理区的何集办事处、罗汉寺办事处;漳河新区的漳河镇、双喜街办;高新区的兴隆街办;钟祥市的郢中镇、洋梓镇、张集镇、客店镇;沙洋县的拾桥镇、沙洋镇、李市镇、官?镇;京山县的新市镇、永隆镇、三阳镇。 1.3 特点 1.3.1 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伊始,荆门市设施蔬菜面积仅 5 067 hm2, “十一五”末面积达到 6 013 hm2,其中:温室 20 hm2,钢架大棚 33 hm2,水泥大中棚 933 hm2,竹架大中棚 67
4、hm2,竹架小棚 4 960 hm2。目前设施蔬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 727 hm2,增加了 12.1%。 1.3.2 栽培设施类型不断增加 随着荆门市设施蔬菜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栽培设施类型实现多样化。用于蔬菜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大棚、钢架大棚、冬暖式日光温室、小尖顶大跨度自动化玻璃温室。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砖结构塑料大棚、菇房、连栋菇棚等。荆门市蔬菜栽培设施档次呈不断提升趋势。 1.3.3 设施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3近几年,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主要包括:冬保温防冻生产技术、夏遮阳避雨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滴灌)技术、冲施肥技术、
5、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穴盘轻基质育苗技术等。 1.3.4 设施栽培品种不断更新 荆门市竹木、水泥骨架、钢架结构大棚在蔬菜品种选择上差异不是很大,多选用国产品种,而日光温室多选用进口品种,自动化温室则以新、特、奇、优观赏蔬菜品种为主,经过市及县(市)级蔬菜业务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蔬菜良种更新较快,良种覆盖率达 95%以上。 1.3.5 蔬菜产品质量不断增值 产地农残检测室的建立、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推广、栽培设施档次的不断提高、品牌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荆门市设施蔬菜产品质量上档增值。如漳河新区双喜街办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双井”牌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荆门家喻户晓,成为市
6、场上的抢手货,是市民夏季馈赠首选的地方特色礼品。 1.3.6 设施栽培模式不断创新 为提高设施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各县(市)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设施利用率提高。不同设施类型的生产定位具有较大差异,塑料大棚主要用于茄果类及瓜类的春季提早和秋季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自动化温室主要用于高档精细菜的生产或集约化育苗,蔬菜观光、休闲采摘园应运而生。41.3.7 设施蔬菜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水泥结构大棚、竹木结构大中棚每年每 667 m2 平均产值分别为 1.5 万元、0.8 万元、0.68 万元、0.65 万元;截至 201
7、2 年 9 月,667 m2 平均产值分别达到 1.7 万元、0.9万元、0.73 万元、0.7 万元,分别增产 0.2 万元、0.1 万元、0.05 万元、0.05 万元,分别增长了 13.3%、12.5%、7.4%、7.7%。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规模有待提高 荆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南北交界。冬春多阴雨天气,光照较北方明显不足。全国范围内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南方利用“天然温室”的优势,主攻北方冬春蔬菜市场,北方利用长日照气候条件发展日光温室,主攻南方的“春淡”和“秋淡”市场,使荆门市蔬菜市场面临南北夹击,在上市时间、
8、价格、品质等方面,都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的面积相对发展较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从全市耕地总面积和蔬菜生产总面积的规模来看,仍然所占比例少、规模小,设施蔬菜面积(不含小拱棚)占全市蔬菜面积不足 10%,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面积更少。 2.2 设施结构比较单一,对设施栽培研究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荆门市设施类型主要为水泥骨架大棚,存在着空间偏小,保温性差,棚群布局不合理,表现为大小不等,走向不一,棚间距过窄等问题。 5园艺设施科研开发能力弱,只有几家企业生产水泥骨架大棚,产品较为单一。近几年从山东等地引进了一些较先进的日光温室,但荆门市冬春季多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设
9、施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保温材料覆盖、通风、雨槽等需要进一步优化。 2.3 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不完善 荆门市制定发布了各类设施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但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多,挂在墙上的多,真正落实到生产管理上的少,从制定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实际上应用的栽培技术中很多仍属经验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到生产上来。 设施蔬菜所采用的新技术很多,对生产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大部分菜农的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掌握这些新技术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而技术人员对于设施栽培管理懂的要多一些,设施工程技术则相对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由于资金和技
10、术方面的原因,荆门市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差,菜农培训不到位,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不能及时得到应用与推广。 2.4 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周期与自然降水时间不符,自然降水利用率极低。同时,传统的灌溉方式多为漫灌,使得设施蔬菜耗水量加大,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据调查测算,采用漫灌方式,设施蔬菜用水量一般为 12 000 t/hm2,其经济用水量在 6 7507 500 t/hm2 就可满足生产需求,可见水资源浪费达 60%以上。 62.5 设施蔬菜规模效益不高,集约化水平较低 目前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
11、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建名牌产品;而且,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6 连作障碍严重,农残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荆门市许多设施蔬菜产区由于常年连作,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导致土壤条件恶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设施蔬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稳定,个别地区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设施蔬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目前多数生产者只是
12、追求蔬菜的外在感官质量,以便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对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质量缺乏效益推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只对提高产量和减少投入感兴趣,目的是求得生产成本的下降。在蔬菜生产上滥用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中特别是有机氯、有机磷、硝酸盐、重金属及激素的污染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2.7 蔬菜产品商品性较差,销售方式落后 在调查中发现,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7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
13、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荆门特色的蔬菜产品 3.1.1 因地制宜,建设不同档次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功能 目前荆门市的蔬菜设施基本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水平呈“”竖形分布,低端的竹木大棚和高端的日光温室只占相当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为水泥骨架大棚。在 2005 年和 2008 年的大雪灾害中,湖北省被积雪压跨的竹木棚分别是 20%和 33%,而水泥骨架大棚跨塌的很少,2008 年在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抗灾复产保供应”表彰会上,荆门市的水泥骨架设施受到了湖北省蔬菜办的肯定,相继有黄冈、十堰等地引进了荆门的水泥骨架生产技术。 今后,荆门市蔬菜设施栽培应主
14、要以普及型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水泥骨架大棚为主。在部分区县,因地制宜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园区,引进适合于本地区的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注重园艺设施的观赏性,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如漳河新区在双喜街办车桥村建设占地 20 hm2 的“昕泰休闲采摘园” ,集果蔬设施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开创了荆门都市观光农业的先河。 3.1.2 根据市场确定茬口,确定设施栽培模式 在全国蔬菜总量过剩的情况下,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能保持较高效益,得益于成功的市场定位。东北及华北地区的日光温室蔬菜要在 48月以后才能大量上市,而 3 月份海南已进入雨季,南菜供应完毕。根据本地市场供应短缺期,4-5 月
15、是“春淡” ,9-10 月是“秋淡” ,为满足城市多样化需要,种植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茄子、樱桃番茄、西瓜等作物。实践证明城郊模式促使荆门市的设施蔬菜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再有外界市场介入,产销相匹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持续稳定发展。 3.2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3.2.1 健全无公害设施蔬菜技术培训推广体系 要按照“常规技术抓普及、关键技术抓突破、高新技术抓引进”的思路,大力推广蔬菜先进适用技术,以技术的突破带动生产的发展。同时,全面整合城乡各类培训资源,把菜农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挑选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菜农,通过理论培训
16、、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聆听专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学习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学习工厂化育苗、立体栽培、防虫网栽培、滴灌等新型栽培技术,带头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传、帮、带”和典型引导,带动其他菜农科学种植,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蔬菜业务主管部门要重视设施蔬菜通用人才的培养,通过阳光培训计划、蔬菜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栽培管理的通用人才。 3.2.2 控制生产过程 应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9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荆门市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使全市蔬菜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可依。要加大
17、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同时,在无公害设施蔬菜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规范生产纪录档案,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3.2.3推行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土资源浪费、土壤环境恶化和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应积极采取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同时减少肥料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尽可能地储蓄、利用自然降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4 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推行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 重点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印发“新、奇、特
18、”等优良品种宣传资料,引导专业蔬菜基地菜农主攻精细蔬菜,引导菜农种植产量高、耐储藏、商品性强的特色蔬菜,不断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工厂化育苗是在人工创造的优良环境条件下,采用规范化技术措施以及机械化、自动化手段,快速而又稳定地成批生产优质作物幼苗的育苗技术。2009-2011 年荆门市大农种业和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在春季西瓜、甜瓜集约化嫁接育苗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今后可在茄果类和其他蔬菜作物上进一步推行。 3.2.5 推荐水旱轮作 10因种植模式茬口多年不变,土传病害盛行,连作障碍严重。漳河镇田?村的“黄瓜(或番茄)水稻”茬口模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667 m2
19、利润约 5 500 元,实现了粮菜双丰收,可在荆门市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推广。在不能进行茬口轮作的情况下,水旱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3.2.6 增加蔬菜多样性,提高设施的周年利用 塑料大棚蔬菜除了果菜的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外,利用多层覆盖可再提前和延后 2030 d,大棚果菜与速生叶菜和根菜可进行间套作栽培,利用大棚架的边行进行夏季丝瓜、苦瓜、葫芦等栽培,棚内套种耐阴叶菜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日光温室主要用于冬季蔬菜栽培,夏季则可利用棚架进行丝瓜、苦瓜等栽培,内部套种叶菜,日光温室内部走道后部套作一些落葵、荷兰豆、菜豆等均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推广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盈利性经营,全面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 3.3.1 健全经营体制,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多元开发 推进业主制经营,明晰产权,划清责、权、利,支持业主依靠现代管理科学,实现设施的正常运营及优化,使业主、经济实体成为设施栽培发展的载体和主体。 现代化设施栽培的发展,要注重与生产、加工、观光、教育、科研的一体化开发。积极拓展农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教育产业、餐饮服务业,把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观光基地、科普基地、学农基地,从而满足刺激并引导多层次、多元化的都市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