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都江堰鹤鸣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5694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访都江堰鹤鸣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走访都江堰鹤鸣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走访都江堰鹤鸣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走访都江堰鹤鸣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走访都江堰鹤鸣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走访都江堰鹤鸣村【摘要】2012 年成都市深入推进世界田园城市建设,以创新务实的规划着力建设“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美丽乡村。在作为全国农村改革重要试点推进现代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展现出乡村聚居环境的初步成果,这些新型社区为“全域成都”及全国新农村改革建设提供了借鉴参考。都江堰鹤鸣村被誉为“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 ,其在农村产权改革、土地综合整治、基础公服设施的配套、新农村风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果。作者借乡村工作机会对鹤鸣村进行了实地调研,探讨分析了鹤鸣村在土地综合整治和示范点建设中的成效,并提出了对新农村建设和新型社区营造的思考。 【摘要】都江堰鹤鸣村、新型社区、实施成效

2、 中图分类号: S4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都江堰柳街镇鹤鸣村 2010 年被确定为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点之一,经过 2 年持续建设和公服配套完善,其安置区已有基本成效,在持续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已有大量农户入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先行点取得了不俗的规划建设成效。作为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鹤鸣村在2改革思路和建设成果上都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作者此次主要针对其聚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进行调研,期望通过这些当前获得的建设成果传递更好的新农村生活模式和理念,更积极的乡村生产氛围,果蔬花香、生态绿意、悠闲充实的生活期许,也增强大众对乡村建设的认知与信心。 鹤鸣村将乡村地区特有的川西林盘风

3、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与农家生产生活、农作种植、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改造、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改革和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做好宣传与动员工作以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并坚持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尊重村民的自主意愿发挥他们主体作用并维护好群众利益,做好健全领导和合理引导以保障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行,先行规划并逐步推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工作,以改善民生、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家庭收入为改革核心目标,这些都是鹤鸣村能获得较大社会认可和关注的成功前提。 此外,在规划建设的实施中,尤其是农村新型社区环境的营造方面,根据实践后的成效调研分析,有不少值得新农村建设思考和借鉴之处。它以自

4、然肌理为本底,将农作种植、休闲旅游、田园生活、产业发展,结合良好的生态条件进行规划,初步展现了一个崭新、积极蓬勃的新农村氛围。文章以鹤鸣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型社区规划、聚居环境营建视角,实地考察调研了鹤鸣村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值得借鉴的成效,重点对其规划实践的成效进行梳理分析,借鹤鸣村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以下这些方面,提出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思考。 (图 1-4) 聚居环境的营造融入原生态林盘的自然环境,突出川西3乡村的地域特色。林盘是川西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典型地域特色之一,其保护与建设是乡村规划中的重要环节。鹤鸣村将聚居环境的自然林盘特色融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中,将“聚散有度,隐露相间,通透连贯,曲径

5、通幽”的川西林盘韵味融合进新农村聚落特色里,在维系原有生态小气候同时也突出了川西乡村的地域特色。 (图 58)大组团结合小院落的聚居布局,注重院落规划和邻里交流的传统生活感。规划建设中考虑安置点布局的组团化设计,以“小规模、组团式”为空间设计和总体规划原则,在增加进现代材质、生活元素同时亦保留农家建筑、设施、生活环境特色,继承部分属于乡村的生活传统和住家习惯。大组团套小院落,是川西较为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院落生活感较强,居民交流与照应也较为密切,每组院落还包括有村民自家菜地,以自然材质打造的菜地、池塘等。以乡村农家的本底元素为主,将城市建设中的元素辅以其中。 (图 9-15) “社区服务”以一

6、个较大社区综合中心结合多个小型社区服务点,及时公示村社信息,提供便民服务也展现多彩民乡生活。由多组团和院落组成的新农村安置点,考虑布局的组团化与集约化,参考城市社区的建设原则,逐步完善公服设施的配套和均匀布局。在打造乡村新社区风貌同时也重点考虑参与村改的农民对社区环境的特殊诉求,尽量复合化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并逐步完善配套服务点功能。 (图 9、10)综合型社区中心作为接待外来访客主入口,亦提供综合新闻、社区通知、村土地整治和规划方案等综合信息;配置几块菜地主4植景观型农作物,工作人员及村民共用; (图 11)小型社区服务配套中心,处于组团院落之间,主要道路节点的沿侧,有简单的公共活动设施、公共

7、卫生间和便民爱心店等; (图 12)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点,空闲的建筑空间用于居民日常聚会娱乐使用; (图 13)书写在主要道路口建筑立面上的“鹤鸣新村”小诗,展现其丰富的村社生活; (图 14) (社区警务屋舍)采用特色的树皮材质进行立面设计和细节处理,后侧半掩于林盘植被间,正面则清晰的面向主道路口开放;由一系列木质材料构建,表面铺以多块树皮; (图 15)多院落共享的户外“休闲中心” ;较大的户外活动区域,休息亭和配套公服设施,围合于乡村植被或农作景观间;休憩区以灰系的砖瓦和石块结合木质亭子与座椅; (图 16-21)在建筑设计上丰富建设形态,多元运用材质进行立面多样化的处理。在整体布局中,以

8、大组团结合多院落组合,一般 4-6 户独栋建筑组构一个共享院落形态,再由多院落形成更大居住组团。多采用原植被包围建筑形式,在尊重川西林盘形态同时营造幽静清爽的农家环境。设计中建筑多样性特点有着重体现,为的是展现多样而更加丰富的乡镇生活风貌和建筑格局形态。在建筑立面、院落、楼台、构件的材质和设计中,都考虑了相应的多变化、多形式、多元素,在立面材质和色彩选择中,运用纯色系涂料配合木质材料的生态感,形成大面积拼贴起来的、柔和的暖灰色块。 5(图 16)现代田园风格的立面色彩,多样的形式配合较简单的暖灰色系,同时普遍加入了自然素材(多种木质材料,采用编制风格作立面处理等) ; (图 17)建筑形态设计

9、中结合进村民习惯,强调设计感同时也增加生活感;灰砖、木栏、以农作物为主的院落景观,将传统民居的“砖” 、“瓦”与现代涂料搭配; (图 18)以淡土黄的大地色系石材为基底,整体采用接近自然的同色系,以“融入”林间; (图 19) (社区警务站)以“树皮”做立面,半隐于林间,突出自然木质感,从材质上将建筑与乡村的生态本底环境结合起来; (图 20)粉灰色系墙砖结合素白涂料,采用清淡色系的大面积色块,与多样又繁复的立面形态相辅助搭配,隐约于林盘间,能在村落中看到一些城市建筑的特点; (图 21)村户一家入口,篱笆式的二层护栏设计,小型建筑室外空间较多,外空间楼台的层次也较丰富,居家建筑的设计同时结合

10、了城市与农村的风格,有种“乡村新居”的感觉; (图 22-27)结合地貌基底,将村民生产生活习惯考虑进聚居点规划中,采用多生态元素使空间更加自然灵活。聚居环境的营造应最大化考虑对现有生态资源、地形地貌的保留和利用,挖掘川西地域文化和地方民俗,展现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水文化、手工文化、生态保护6等元素。将川西院落环境结合建筑和生产生活习惯来布局,各院落内外相应配置的菜地,由自然材料建造的花池、树池等,在新聚居格局中也保留下村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在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集约规划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为喜欢田园生活的外来朋友们提供清新的乡间感受。在新环境中保留基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寄托,在较小的服务半

11、径内满足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传统和习惯,同时也是希望增添仍然区别于城市的耕作乐趣。 (图 22)特色“五优”菜地;自建栅栏,村民为分管菜地的主人,自行耕种,传递他们“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社区精神; (图 23)将独栋居住建筑间的空间,配合“家园图标”设计为“农作物”式的绿地环境 ; (图 24)聚居点的边域仍然选择性的保留有部分现状的林盘环境,将较空旷的用地布置作大片的公用农用地,用于小型生活耕作需要; (图 25)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的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产权改革中,坚持尊重村民“自愿” ,对实在不愿搬迁的村户,不强行拆迁和改造,尊重其意愿同时,也为其营造更好的外围环境; (图 26)结合建筑

12、形态的设计,在自家居住空间范围内,尽量合理的考虑农用地和停车空间的配置,为大小车辆留下遮掩的依托和停放的空间; 7(图 27)公服设施的配置与室外公共用地的布局结合,以绿地和土壤帮助环境排水,借助林下空间布局公共停车位置;实际社区中心停车率较高,但院落间的林下公共车位使用率较低; (图 28-33、34-39) 在细节设计中尊重村民生活习惯,选择性保留特色生活配置,保障服务设施配套。在规划中参考城市社区模式并将村社区生活服务半径缩小,更适应村民生活,尊重村民习惯,选择性保留下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生活习惯及生产、生活设施,对新聚居环境的营造有着积极影响。相对集中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形成了耗时更少的生

13、活服务圈,为村民提供了可及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公服配置多集中于社区中心或组团中间地带,或院落、道路交汇开阔处,考虑具体需要,在公服配套区域,辅以田园式生活景观,以创造更加人性、生活化的空间感受,也将农田景观引入村民生活中,维护生态小气候亦净化住区空气。(图 28、29)考虑村民传统洗涤衣物习惯,保留乡村生活元素,在交通便捷的地方配置小范围生活配套区,沿环绕居住院落的沟渠,设置有传统洗衣板、沟渠、配电及垃圾回收等设施; (图 30、31)尽管生态植被的排水功能很好,但仍不可忽视市政污水设施配套的重要;主要道路与住宅院落间,依照村镇传统设置用于排流雨水和灌溉的沟渠; (图 32)较大院落的入口设计

14、有廊道式的活动空间,为多户村民公8用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室内用于聚会活动;廊道亦可遮风避雨,而由多户围合的院落中心则是大面积的“农作景观” ; (图 33)社区中心建筑体,灰色系立面,2 层建筑的楼台选用了木质栅栏搭配;主道路面设计为相对开阔空间,建筑外围是更高的树种,有半掩于林间的感觉; (图 34) “林下”停车;借助建筑立面凹凸的空间,在农作和植被间设置多处“林下”停车位,遮阳避雨同时也使位于路沿侧的停车位显得不那么突兀,远看遮掩于植被间; (图 35、36)在多个院落、组团之间的公共区域,设置有配套休憩设施;绿化环境以耕种的农作物和花卉植被为主,对村民所属农作地,进行了很好的用地划分;

15、(图 37)住户利用自家建筑空间,开设便民店、打牌室,向邻里大众开放,既方便村民日常活动又增加自家收入; (图 38、39)组团中心的小型配套服务点,结合道路节点配置有便民服务店、咨询处、卫生间、垃圾回收点、报栏展板等,位于主道路交汇处开阔空间,方便村民也服务于外来人员; (图 40-45)社区“景观”与农乡自然环境结合,重视“生态“营造。将土地整治后新农村聚居环境与林盘肌理和农乡特色作物的耕种结合,区别于城市绿地景观,采用更原生态和农乡气息的绿化处理方式,将林盘植被和小型农作耕地结合其间,创造更生态化的生产、生活环境。除9了自然景观,将生活型的景观环境结合生态本底和村民生活习惯考虑,以农作物

16、的耕作为主,村民各户自理。尊重并维系村民生产、生活的习惯和浓郁的乡村气息。 (图 40、41)考虑现状地形,将存在高差的地块与林盘肌理结合,选择性进行保留,以生态堡坎来围合,同时改善了居住环境的质量。堡坎处理很生态化,又便于施工和就地取材:空间外侧边界选择菱角圆润、体块感强、大小较均匀的石头半嵌入已压实土壤中,进一步夯实外侧土壤,也助于锁水和排水; (图 42)社区中心的公共环境,外侧由一圈规整过的地坪围合;地坪与中心活动用地间,结合渠系条件建有一条沿主要道路的沟渠,以规律化的石头夯实界面。同时也是生态化和简单适宜的集水、排水设计。 (图 43)村民的居住楼与规划道路(普遍约 6 米,保证基本

17、的小型车辆错车)间保留一定间隔,出于居家独户和院落环境要求,住户入口和道路间都进行了农作景观的规划设计,也相对围合出住户入口空间,可自行耕作简单四季果蔬; (图 44)多处设置开阔的节点式“农作”区,种植兼具乡村氛围的植物; (图 45)茂密的松竹做道路景观,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和绿地生态10质感都很良好; 除了上述这些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实践成效,作者以规划设计、布局的视角对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建设的分析和思考,鹤鸣村的示范安置点在农村新型社区营造中还考虑了多文化和产业融合,以传统村镇院落为基础参考了原有村镇生活形式,基本维系了“田在院中,院在田中”自然的生活氛围,在设计元素和居住模式上

18、也结合了乡村自然环境的气息和现代设计的风格。将花卉苗木、有机蔬菜、瓜果种植等以新的耕种和运作模式带入生产、生活中,打造更符合当代发展要求的居住和生态种植环境,吸引外来访客。以财政政策吸引多种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项目,结合农家生活氛围,为村民创造更好聚居环境,保留生活、生产习惯的同时,提供更佳增收途径。鹤鸣村在改革中将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经济创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思考位置。村民自理的小型农业产业,作为村镇改造中较为生活化的经营项目,也和乡村生态景观环境、旅游休闲发展结合,在创造特色田园景观同时也协调维系原川西林盘的良好生态,为村民积极配合规划中乡村旅游开发和劳动致富创造了条件。 鹤鸣村作为川西乡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典型试点,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认可与实施成果,当然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在持续建设和试行中也在不断的完善新农村改革工作。它的实践成效为后续的农村新型社区营建提供了参考和思路,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多的支持与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