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元素研究摘 要: 基于利益相关者这一多元化的视角,创新性的提出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学生家长、媒体和社会等“十纬”主体,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旨在引起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从事高职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主体。 关键词: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元素;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9502 1 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
2、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目前,关于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尚无公认的定义。本文认为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从事一线的外贸类技能类岗位群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通过学习获得行业承认的经贸类技能资格证书;三是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与岗2位匹配的极强的实操能力;四是个人能够解决与技能相关的突发事件,具有超强的冷静思维和适应能力。 2 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元素 传统的人才培养的评价要素集中在学校这“一纬”主体;当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的评价要素延伸到“政行企校”这“四纬”主体;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这
3、一创新的视角下研究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因素,其主体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学生家长、媒体和社会,把“四纬”拓展到“十纬”主体。 2.1 政府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某一具体项目的内在运 营,也不参与组织结构的构建,但其地位决定其依然是“十纬”主体合作、产学结合的主导者、引领者、推动者和影响者。它主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政策、制度和规划以及引导、沟通、协调和座谈等方式对人才培养产生“开门见山”或“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因此,在这“十纬”利益共同体中,政府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关键要素之一,其法律、政策、制度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主导并推
4、动着高职院校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引导并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平台,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打造各产业“升级版”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零距离” 、 “零间隙” 、 “零等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达到充分就业、共享利益、共同发展的目标。 2.2 行业 3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外贸行业、饮食行业、服装行业等。行业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中间桥梁,是促进产教结合的纽带。行业组织是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是行业成员利益代言人和维护者;是行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者和协调者
5、。行业组织肩负着制定、修订行业标准、行业准则、行业惯例、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预警机制和战略目标;参与某一行业质量认证、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了解某一行业经济运行、市场供求和行业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情况,是行业内的企业不可或缺的组织机构。行业组织根据某一行业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制定本行业职业规划,预测市场、预测人才需求,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设置、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教学质量评估、技能大赛和体系创新,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下企业以及企业的导师下课堂这双向流通创造有利条件,为实现教育与产业、专业与产业、人才与岗位等无缝对接牵线搭桥,为实现产学合作、产学结合等有序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2
6、.3 企业 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的运营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其人才的实现途径如下:一是企业自身培养,这种方式不仅受到数量上的限制,而且受到时间和利益的限制;二是通过猎头公司从其他企业高薪“挖掘”人才,这种方式不仅使企业的人才成本增4加,而且可能引起竞争对手的报复;三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形成共育人才,共管人才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人才需求的前向一体化。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更是企业
7、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而且是高职毕业生的归宿点,由此可以推导如下结论:企业和学校互为主体的前提下,平等协商共建基地(校中厂和厂中校) 、共建专业、共同开发教材,提供企业导师、接受学生工学交替和教师下企业等,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企业培育急需的批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学校 这里的学校指的是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其定位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1902-1904 年,晚清政府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 ,将学校职业教育分为简
8、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三个层次,201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 年) ,因此无论是 100 多年前还是今天的职业教育,都意味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本质上分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犹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而校企合作只不过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十纬”利益共同体中,职业院校及构成职业院校的主体是校企合作的多元主体参与者,也是多元利益受益者。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5规划,把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纳入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教育教学子项目,共同管理校内实习和
9、校外实训,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 、 “零间隙” 、 “零等待” 。同时学校教师也在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继续教育、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交易流程等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和了解企业的技术技能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5 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教学计划的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等一系列教学体系都需要教师这一主体执行和完成,因此,本文认为教师在“十纬”利益共同体中处于优先度的主体地位。基于这一定位,教育管理者应努力创造一个个和谐的团结的氛围,公平、公
10、正和公开的环境,让老师们实现点亮自己和照亮学生的双重价值,为中国的改革、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端人才。基于这一目标,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应从以下两个层面跟进:一是努力提升教师的技能,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机会出国培训、参加国培和省培,鼓励教师自己利用假期参与企业实践,不断更新并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增加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二是努力创造符合“公平理论”的环境,让教师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予以释放,让学生完全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愿意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真正提升教师技能“专属性”的归属感。 2.
11、6 企业导师 6目前, “校企合作”这一理念已经在高职教育管理者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达成共识。但是, “校企合作”的层次、形式、广度和深度在各高职院的表现大相径庭,有部分学院和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协议和挂牌这一层面,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究其原因是时空障碍影响利益的均衡。本文经过调研发现,企业和学校的管理者有合作的愿望,但缺乏执行力。一方面,学生到企业实训,能否达到预期的实训目标,取决于的学生的素质和企业员工的技能、动机和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下课堂,能否引进企业的实战,取决于学校和企业的机制、认同和关怀。因此,在“校企合作”的第一阶段,应该建立一支“企业导师”队伍,并有配套的机制,使得导师愿意并
12、帮助学生掌握某一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提供工作或人际互动方面的技巧,而且应该像教师一样适时地给予学生关怀和心理支持,适时地为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企业导师制的构建,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内容,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又一主体。 2.7 学生 本文认为学生和教师并列为最有优先度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下:(1)自我价值定位不够清晰。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学习不理想等原因,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的部分学生往往是无奈之举,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学生潜意识里有一种自卑感、自我否定价值、自我否定能力。(2
13、)缺乏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对学习的专业没有兴趣,对学习的目标不明确,缺乏兴趣和目标,等于失去了学习的原动7力和方向。 (3)学习方法失当。在高职院校中,仍有部分学生继续沿袭以往的学习方法,背离了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的宗旨。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有效的方案和措施:(1)校企合作,完成自我价值定位。让学生有机会多参与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提高自我价值认同感。 (2)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班级管理,完善“四级管理网络” ,形成“点、线和面”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并重点培养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参与
14、企业、参加技能大赛、参加社团活动,树立榜样的作用,形成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培养学生不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 2.8 学生家长 教育不仅是政府、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学生、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而且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只有多股力量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时,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和重视学生家长这一主体对高职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学生家长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填报高考志愿。如果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上存在偏见和差异,那么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运作选择进入本三院
15、校学习、到国外学习和复读的形式,把填报高职院作为下下策,那么高职院的生源和生存问题终将显现出来,因此,应该采取措施消除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存在的偏见。二是学生管理。将学生家长的亲情作用、知识作用等纳入学校管理的系统工程中,探讨并8逐步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起成长”管理模式,这应该是培育和完善高职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三是课程改革。笔者发现,当前的课程改革虽如火如荼、蓬勃开展,但是其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教材开发、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完成人是学校、教师和企业,集中在教育系统内部和紧密型合作企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改革要想不断走向“深水区”并取得长足
16、的进步,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这一主体,其对课程开发的建议、对学生实训的内容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2.9 媒体 高校与媒体之间有效的沟通、互动、交流、合作是一项双赢的局面,高校需要媒体、媒体也需要高校,高校与媒体有共同的利益链,他们之间若能拓展深层次的合作,建立的一套可行的、可操作的合作制度和运行体系,必然能够实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社会或者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更应与媒体加强合作。高职院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学习并掌握媒体运作规律,强化与媒体沟通的能力,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和战略合作机制,确
17、保与媒体沟通的效果,善于发挥媒体的重要舆论力量,正面宣传高职院校的功能和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学生和学生家长正确认识高职院的定位,正确认识高职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2.10 社会 9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高职院校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天然联系,决定着高职教育与社
18、会的融合互动。因此,社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又一要素,虽然这一要素不是以具体的某一当事人身份出现,却包含诸多二级指标。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产业结构因转型升级使一些行业逐渐收缩,一些行业迅速崛起,并产生了大量的服务业的工作岗位、一些新兴行业的工作岗位、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岗位的变化迫切需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高职院校显然要承担起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使命。 3 结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这一多元化的视角,创新性的提出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十纬”主体,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必将引起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吴迪,金玲,谢腾飞.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家长沟通的障碍、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 (1). 2马东普.高校与媒体沟通机制之构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 103只海平,王明耀,富国亮.构建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