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者,实至名归之师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5987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者,实至名归之师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名师者,实至名归之师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名师者,实至名归之师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名师者,实至名归之师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名师者,实至名归之师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名师者,实至名归之师焉”记者:周老师,您和您的工作室同仁,无论在本土,还是全国的小语界都很有影响力。我特别关注到 2015 年 4 月在杭州市还隆重举行了庆贺您从教 65 周年暨 80 华诞的活动,参与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特级教师、优秀名师和教育媒体主编等 200 多人。今天,我有机会采访您,觉得很高兴。我看到您的工作室墙上,贴着一句十分醒目的话:“名师者,实至名归之师焉” ,这对您的工作室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周一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大厦的构筑则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又离不开名师的引领。这就不难理解,在中国空前发展的教育事业里

2、,为什么名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涌现。 但是,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热潮里,我们需要的冷思考是“何谓名师” 。 “名师”这一包蕴丰富的概念,自然可以作多角度的诠释,但是在我们的旗帜上写的只有“实至名归”四个大字。因为我觉得牢记这一点以永远自励,十分重要。 “实至名归” ,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于此令我们可以永远励志的是,首先不在“名” ,而在于真正的“学识” “本领”和“业绩” 。只有先具备了这些“实” , “名”才会到来,实现“名副其实”的珠联璧合。 严格地说,名师工作室只是一支有志于语文教育事业、以“成为名师”为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于

3、教育的实践研究团队。千万不能徒有虚名,而必须永远有敬业奉献、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我们把这句话贴在墙上,就是要让它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永远引领激励我们向前。 记者:有像这样鲜明的旗帜以自励求实的工作室还真不多见。然而实现这样的成长目标,应当也有你们自己独特的路径,周老师,您能跟我说说吗? 周一贯:冷静分析,名师的成长尽管内因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内因还是会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影响,所以总是呈现为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其中最根本的是国际的时代召唤和传统的本土情怀。优秀教师在得时代的风气之先,同时也秉承着地域文化的哺育。谚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地方的名师成长,自然也离不开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滋润养护

4、和当地政治经济、社会风情的深度影响。多年来,我关注到名师现象总是会鲜明地映射出不同地域的名师群体,往往有着某些共同的文化气质。北京的霍懋征、王秀云、叶多嘉、许嘉琦等语文名师所体现的扎实、严谨、稳健、厚重的课堂教学风格,投射出北京这一历史都城的深厚人文积淀和今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那种雍容纯正的教育文化特色。而我们从上海的袁?老师以及贾志敏、左友仁、徐鹄、万永富等多位名家的教学艺术中,又不难看出其灵动、鲜活、婉约、秀美的共同特色,它与上海这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大都会的地域文化,也有着一脉相通之处。为此,总观全国各地小语名师的灿烂星汉,你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投射:齐鲁文化的雄浑厚重而风力遒劲,巴蜀文

5、化的深邃大度而气质高妙,吴越文化的精致秀 美而骨力非凡,岭南文化的明快刚健而又不失圆润有致。这是渗透在血脉和骨髓之中的本土情怀,你无法排解,甚至也无术剥离。本土路线对于“实至名归”的相依相存,于此可见一斑。 当然,在名师奋进的路上,只有本土路线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发展,必须开放,这就必须溶入时代,溶入国际教育改革的大格局。因为接受语文教育的人未来要走向世界,所以,本土情怀还必须与国际视野相结合。这就是我们追求“实至”的基本路径。 记者:这条基本路径的方向,你们是怎么具体运作的?国际上的教改大格局,介绍、研究的文章不难找到,而且这种“大格局”对各地来说是相通共享的,但在绍兴这地方,你们又如何把名

6、师成长与地域文化传承相结合? 周一贯:绍兴是一方历史文化璨灿、名人荟萃的热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了复国雪耻,曾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国策,已把教育提升到了立人报国的高度。 “兴教育”自然先要“尊师重傅” ,足见越地早就得重教风气之先。因曾为 2500 年前的越国古都,绍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为“名士之乡” “名师之乡” ,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从古代首创心学的王守仁、百代师表范仲淹、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刘宗周到近代的文学巨匠鲁迅、学界泰斗蔡元培、爱心大师夏?D 尊、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可谓大师辈出、星汉灿烂。他们博古通今、学养丰厚,在教育上自然也

7、是别树一帜、风格卓然。为此,我们致力于研究如何以这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使工作室尽职尽责,来引领我们绍兴的广大语文教师,所以便有了对越派语文教学艺术群体风格的追求。 以“胆剑精神”的越文化承传,打造越派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群体风格,我们将其归纳为以“和”为核心的“亲醇和美”四个字,沟通绍兴地区的“四大文化”:即名士文化、黄酒文化、鉴湖文化和纺织文化。 “亲”:以亲切之心、亲近之态、亲和之效,来体现为国爱民、赤子之心的绍兴名士文化内涵;“醇”:以汉字之魂、汉语之本、国学之源,来体现醇美芬芳、厚积薄发的绍兴黄酒文化内涵:“和”:以平和之心、和爱之情、和谐之境,来体现兼容并蓄、以柔化刚的绍兴鉴水文化内涵;“

8、美”:以生活之美、朴实之美、创新之美,来体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绍兴轻纺文化内涵。 由于语文教学艺术的群体风格,得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代又一代优秀语文教师实践智慧和理性探索的积蓄,并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得到光照和升华。这就必然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优质引领的重要作用,即,从文化的内驱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润泽新一代广大语文教师群体,构建并发展语文优质教学体系。另一方面,群体风格的高度归纳,不仅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推进了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而且无疑会促进地域语文教学品位的形成和提升。 记者:打造“越派语文”不仅是对绍兴“名士之乡”历史文化的承传,也确实为名师的成长找到了文化基因,培育了

9、地方特色。但“越派语文”的风格又如何具体地落实到课堂中去,使其具有操作性呢? 周一贯:您问到点子上了。我们将“越派语文”的课堂落实具体为一个运作指向,这就是构建“新时代的师爷课堂” 。 “师爷”一词,发端于明。严格来说,起自徐渭(徐文长)应聘于胡宗宪幕府。到了清代,因少数民族政权需要汉人治汉,才使师爷聘用有了很大发展,以至有“无绍(绍兴师爷)不成衙”之说。正因为绍兴师爷的主体是绍兴文人,所以“师爷文化”有着浓浓的“越文化”的品味。师爷是被官署聘用的职员,所以流动性很大。不被聘用了,就得另外求职,或赋闲在家。师爷赋闲时多数开办学馆,以教书糊口,所以师爷与教师也就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不难

10、从师爷文化中获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某些启示。 将“古为今用”作向导,以批判继承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我们完全可以将某些体现了优秀越文化传统的师爷品性,融入到现代语文教学之中,成为一种课堂的乡土特质和地域风采。这便是工作室正在潜心打造的“越派语文”之“现代师爷课堂” 1.“品”为第一, “识” “才”跟上。在“师爷文化”中,这种“品、识、才”的排位理念,虽不宜机械固化,但首先强调精神品格,自有道理。语文教学课堂涉及的方面也会有很多,但核心无疑应是“母语育人”为首。以汉语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培育具有“中国心”的一代新人。所以, “品”为第一, “识” “才”跟上也是合乎情理的要求。 2.精通文墨,

11、语文功底深厚。这是师爷群体的共同特点之一。在这方面,挚爱民族母语,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文墨功夫到家,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毕生修为和应有素养。 3.甘作“幕僚” ,着重学生主体。师爷也称幕僚,意思只是幕后的助手、顾问,主要任务是作谋划、提建议、供咨询。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也应当具有作学生背后推手的意识,既不可在学生面前作秀抢镜,也不能去代替学生包办一切。教师应当“悠着点”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大胆去尝试。 4.圆融和通,与学生亲近相处。师爷的职业特点使得他们既为行政长官之辅佐,又要协调融通八方,所以追求的是一种“外圆内方”的文化气质和性格特征。教师也应当有“外圆内方”的智慧。 淮南子?主术训

12、有云:“智欲圆而行欲方” 。教师与学生须亲近融合,但不是没有主见,失去原则。外显的“圆”与内在的“方”是辩证的统一。 5.低调内敛,让学生尽显其能。师爷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必须低调处事,做到内敛自持。一个优秀教师也应决不在学生面前强势压人和高调出镜。有时教师需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 ) ,一切为了让学生可以大胆逞强,放胆实践。 记者:将“品为第一” “精通文墨” “甘作幕僚” “圆融和通”与“低调内敛”归结为新时代师爷课堂的五个基本点十分精到,也颇为切中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时弊,但对于国际视野与时代精神会不会离得较远? 周一贯:确实,师爷虽不是钦定的官职,它只是当时

13、文人谋职求生的一个行业。但因其服务于官衙,难免有封建官府的“帮凶”之嫌。同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的师爷队伍里也确实鱼龙混杂,不缺为虎作伥者。但作为师爷主体,也还是有不少品学端正的人才。作为行业,师爷有其“行为规范” ,称为“幕道” (作幕僚之道):提出幕友应具有“品、识、才” ,三者之中, “品”为首要。 “立品”就是心要正,尽心尽言,坚守原则。所以在师爷群体中也是优幕迭出,佳迹传扬。 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看师爷,这个群体的主流已经得到充分肯定。其实,新的国际教育格局并不排斥“古为今用” ,对历史文化的借鉴,才成就了改革发展的推陈出新。这就是“为什么最国际的往往就是最民族的”的道理。尽管“绍兴师爷”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陈迹,但我们将师爷文化古为今用,当然要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融入在语文课程发展的当代进程之中。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是“新时代的师爷课堂” 。 记者:确实,上面所讲到的“品为第一”等五个新时代师爷课堂的融入点,已体现了批判继承的推陈出新,充分映照了新时代的教学理念,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全盘承袭。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郝 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