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4 年前上海青浦社队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摘 要1984 年前,上海市青浦县以社队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发展走在了市郊的前列,其发展经历了初具规模、曲折发展和异军突起三个阶段。社队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乡镇企业乃至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上海青浦;社队企业;发展;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 F27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17-03 社队企业,是指在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涉及农、林、牧、副、渔、工商等各个行业,由于社队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主,人们有时又称社队工业。在 1984
2、 年以前,上海市青浦县(今青浦区)以社队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发展走在上海市郊的前列,其发展经历了初具规模、曲折发展和异军突起三个阶段。社队企业既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农村多种经营的一项重要尝试,在当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回顾青浦社队企业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加深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社队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初具规模 社队企业萌芽于农村早期普遍存在的副业和手工业。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域面积大,可用耕地面积相对于临近郊县要少得多,不少地区的农民因人地紧张,所以很多人都有从事手工业的传统。1954 年,全县就有手工
3、业自然行业 94 个,从事手工业的有 3479 户,9132 人,占全县人口的 3.16%,年产值 656.2 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79%。1在合作化运动中,这些手工业者逐步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它们成为青浦社队企业的重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一部分,中央政府除加大重工业的投资外,还鼓励公社、大队、生产队农村各级组织兴办小型工厂。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社办工业的发展。根据毛泽东的构想,人民公社将是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农村基层组织,他指出:“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 、农(农业) 、商(交换) 、学(文化教育) 、兵(民兵,即全民武装)
4、,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2为此,中央要求人民公社从农业生产中抽出一部分人力、物力来搞工业。 青浦根据国家政策,按照投资小收效快作用大的原则,订出计划,要求各公社在 1958、1959 两年内大办社队企业。练塘人民公社设立工业交通部,建办酿造厂等 10 个社办工厂;沈巷人民公社设财贸工业办公室,建办针织厂等 6 个社办工厂。卫星人民公社(1959 年 8 月改为赵屯人民公社)设立工业部,建办农具厂、砖瓦厂等;金泽人民公社设立工业交通部,建办农具机械厂,至 1959 年 5 月,相继建办 10 个社办工厂。红旗人民公社(1961 年起改为朱家角人民公社)设立工业部,建办
5、钟表电器厂等 11 个社办厂;赵巷人民公社建办粮食加工厂、酒厂、上海铁路局隧道砖窑厂等 7 个社办厂;观音堂人民公社(1965 年改为凤溪人民公社)建办矿筛厂;重固人民公社设立工业交通部,建办针头厂、酒精厂及公私合营碾米厂;商榻人民公社设立工业部,建办酒厂、矿灰造纸厂、草织品厂及窑业联合组。据 1958 年末的统计,全县已办有社办工业企业172 家,务工社员 7734 人,完成产值 767 万元。 社队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曲折发展 “大跃进”时期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办企业引发了很多问题。首先,“一平二调” (穷富拉平、平均分配,无偿调动劳动力、调拨生产资料和其他物资)现象严重。据统计,1958 年
6、,县手联社工业企业中,除造船厂和农具修配厂转为地方国营之外,其余 50 家手联社工厂(社、组)相继下放到所在地公社,转为公社企业,从事手工业者 2003 人,被平调的资产累计 270 多万元。同时,企业职工大量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而且是被无偿调用。其次,出现了社队企业与国营工业争夺原料的现象,造成部分行业原材料供应紧张。这一结果显然与创办社队企业的初衷相悖。“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后果使国民经济不得不进入调整时期。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社队企业成为首当其冲的整顿对象。1960 年,中共上海市青浦县委提出:发展公社企业,绝不允许采取“一平二调”的错误做法。1962 年,手联社从 15 个人民公社上调恢复
7、手工业合作社(组)50个,总人数 2040 人,恢复手工业管理体制。县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公社除保留部分直接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农具修配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外,大部分社办企业关、停、并、转。1962 年底,全县社办工业企业减少到 40 家,1965年减少到 17 家。 “文革”使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受到严重影响,国家政策重新转向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同时,青浦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控制相对较弱的地区,有着悠久手工业和农副业的传统,社队企业重新找到了发展契机。 1970 年 8 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要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理网。会议指
8、出,毛主席曾提出“用 25 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已经过去 15 年了。必须切实抓紧今后 10 年的工作,大力发展小钢铁厂、小煤矿、小农机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等“五小工业” ,以促进农业机械化。为落实会议精神,国务院又专门召开农业机械化会议,进一步要求社队企业逐渐增多,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物质基础。3 “五小工业”发展战略,使得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独立发展工业的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陆续办起了一些农机修理、修配厂(站) ,许多大队办起了农机修理点,随后又在这些厂(站)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批机械加工业,从而使社队企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70 年,上海市
9、革命委员会贯彻北方农业会议关于“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精神,制订发展社队工业的方针。青浦县当时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大办社队企业,并得到无息贷款 400 多万元,分给各公社办工业企业。为适应日益增多的农机维修需要,实行“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 ,全县各个公社先后建立了农机修配厂,解放公社(渔业公社)建立了渔业机械修配厂。全县各个大队则纷纷办起了农机修配站。 这些社队办的为农服务企业基本上延续了“大跃进”前后社队企业设备简陋、技术粗糙、管理混乱的特点,多数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改变微利和亏损的状况,他们纷纷外出寻找加工任务。当时,全国处在“文革”中,经济建设不能正常进行,上海
10、为了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到郊县农村寻找协作伙伴,扩散零部件的加工业务。一些社队企业主动与城市工业对接,县内一些离市区较近的社队企业开始为城市大工业加工、配套,后来逐步扩大。加工产品也由机械粗加工发展到制药、棉纺以及外贸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为大工业加工、配套服务的生产任务,均由委托方负责安排。这就为发展社队工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产供销渠道。同时,城市大工业部分行业(如纺织服装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整体向郊县农村扩散转移。 尽管这一时期的社队企业时起时落,发展缓慢,但其所积累下的创办企业的经验成为日后各种类型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笔丰富的制度遗产,很多社队企业都成为了后来青浦乡镇企业中的佼佼者
11、。对于许多原来从未涉足过工业的农村社队来说,发展工业不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因此,一旦政治环境变得相对适宜,社队企业就又寻找到了发展机会。 社队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异军突起 1979 年 9 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肯定了社队工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社队工业要有一个大发展。为促进社队企业的发展,青浦县政府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社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内社队企业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县属工业。县委、县政府于 1979 年 12 月成立社队工业管理局,进一步完善条线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强工业行政指导工作,各公社也进一步完善工业领导机构,相继成立了工业办
12、公室(工业公司) ,主管社队工业行政业务工作。 在具备了种种相对有利的条件后,青浦县的社队企业得到很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态势一直持续了下来:1976 年,青浦县社队企业增加到708 家,从业人员 28618 人,工业总产值 7543 万元, 实现利润 1945 万元;至 1984 年全县社队企业 547 家,从业人员 75379 人, 占到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31.3%,4当年工业产值 4 亿 53527 万元,实现利润6456.5 万元。5 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 年) ,全县社队(乡村)工业企业户数、职工数、产值分别以年均 2.9%、12.6%、26.6%的速度递增。在此期间,农
13、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农业经营上取得了成功后,改革重点转向社队工业企业,普遍推行集体承包经营责任制;国营和集体联营工业企业也从无到有,发展很快。如 1980 年,与上海五洲服装厂联营的重固公社服装厂和练塘公社服装厂,是县内最早的两家工农联营企业。 一些社队企业甚至成为利用外资,用加工补偿贸易营利的“吃螃蟹者” 。1981 年,白鹤服装厂继 1979 年与美商签订补偿贸易协议后,又与上海市服装进出口分公司联营,成为上海郊县规模较大的出口服装专业生产工厂。这种依托国营大工业和外贸部门的雄厚实力与乡村工业的场地优势和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国集联营工业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提倡、支持和鼓励下
14、快速发展,不少乡村兴建了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工农联营企业和贸农联营企业,成为全县工业重点骨干企业。 与此同时,社队企业也成为青浦县外向型经济的“开路先锋” 。为外贸出口服务,是社队工业“四服务”宗旨之一,特别是从 1978 年党中央制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县内社队工业与上海市服装、丝绸、轻工、玩具、针织品、五金、抽纱等行业的进出口公司联合,走“贸工农”路子,建立出口生产基地,逐年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六五计划时期, (全县)社队工业出口产品产值累计达 3.23 亿元,平均每年以 26.8%的速度增长。社队工业走外贸出口的路子,也为青浦后来众多三资乡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5、 结论:社队企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回顾 1958 年至 1984 年青浦社队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出现在人民公社体制中的这类企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深受国内政治局势特别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演变的影响。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它依然在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社队企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地区农业振兴。尽管一直在不少方面仍遭受政策歧视,国家财政也很少给予支持,但社队企业依靠自身的积累逐渐壮大, 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长期以来,青浦处于典型的江南农业社会,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但农业生产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社队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增加了农业
16、发展的后劲,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半自然经济农业向商品经济的农业转化,促进了单一经营的农业向综合经营的农业发展。青浦的社队企业适应了当时农村较低的生产力状况,一方面吸纳了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适当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其次,社队企业的发展有力地巩固和壮大了集体经济。由于青浦社队企业已颇具规模,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龙头,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走向农村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青浦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以镇办工业为主体,带动村办工业的发展,在原有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 再次,社队企业的发展为农村走向工业化奠定
17、了基础。社队企业作为乡镇企业的前身,是我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举。从青浦社队企业发展的轨迹和特点来看,这些乡村里发展起来的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国家规划的,而是由农民自己创造出来的。国家计划中没有它的位置,各级经委和工业主管部、局也不管它,因而,在机器设备、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供应上都没有可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也没有正式的渠道。所以它一开始就同市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都是走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它不仅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打破了城乡封锁、条块分割的局面,为青浦农村走向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大大地加速了青浦工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45上海市青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青浦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73.204.145. 2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27. 3马杰三.当代中国的乡镇企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37.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