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句话的概念1、 深衣(曲裾深衣)是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2、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3、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绕襟深衣)4、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5、 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下垂。6、 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7、 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8、 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9、 臣僚袄子锦,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10、背子是宋代男女皆穿,尤
2、盛行于女服中的一种服式。11、元代女子首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顾姑冠” ,也叫“姑姑冠” 。12、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13、明代女装里有一种典型服装,即是各色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 ,也称为“百家衣” 。14、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很多是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15、长袍、礼帽、皮鞋是 30 年代和 40 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饰。16、冕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
3、 ,也称“充耳” ,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綖板前低俯就之形都含有规劝君王仁德的政治意义。17、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以纹。18、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周代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19、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20、魏晋时期妇女在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21、唐朝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为军装。22、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23、五代延至民国的妇女缠足陋
4、习风行千年,并因此影响了鞋履式样进而影响到妇女体态乃至思想。24、方心曲领,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25、游牧民族总的服饰特点是左衽、窄袖、开衩、便于乘骑等。 概念1、冕服的特征?冕冠,其板为綖,綖作前圆后方形,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后有旒。戴时后面略高一寸,有向前倾斜之势。旒为綖板下成串垂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五彩玉珠。冕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 ,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綖板前低俯就之形都含有规劝君王仁德的政治意义。 衣裳的内容:十二章
5、纹?一)衣裳:冕服多为玄衣而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为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帝王隆重场合服衮衣,即绣卷龙于上,然后广取几种自然景物,并寓以含意。二)十二章: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雉鸟) ,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 ,取其滋养;绣黼(斧形) ,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 ,取其明辨。蔽膝:腰间束带,带下佩之为蔽膝.蔽膝形式,原为遮挡腹与生殖部位,后逐渐成为礼服组成部分,再以后则纯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用在冕服中一般称之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用在其它服装上叫做韦毕。舄屦舄:“以木置履下,干腊
6、不畏泥湿也”似为复底。屦: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2、曲裾深衣的特征?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服式。 “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饶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3、胡服骑射的特征及意义?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赵国第六个国君武灵王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的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很少,于是
7、想用胡服,学骑射。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袍的种类及特征?1)种类袍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椐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直椐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又叫“襜褕” 。2)特征: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 。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月牙弯曲之状。5、裤子的特征?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套裤。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合裆短裤,又称犊鼻裤。6、秦汉时期首服的特征?一)冠:冕冠,俗称“天平冠
8、” ,这时的冕冠“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彩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木佣戴之,多为宦官,侍者用。但贵族祭祀祖宗庙时也戴。因汉高祖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刘氏冠” 。武冠,武将所戴之冠,加貂尾者为“赵惠文”冠,加鹘尾者叫鹘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法冠,也叫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梁冠:也叫进贤冠,为文官用。实际上,远游冠与通天冠均为梁冠之属。单分有一梁冠至八梁冠等大同小异的冠式。二)巾与帻: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
9、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 ,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为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则而不能戴冠。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 。通常以缣帛为之。7、秦汉时期女子服装的特征?一)秦汉时期女子深衣的特点:(绕襟深衣)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衣襟绕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二)
10、素纱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身长 1.6 米,袖通长 1.95 米,重量只有 48 克。三)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裙,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8、魏晋南北朝男子着装风格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文人意欲进贤,又怯于宦海沉浮,只是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饮酒、奏乐、吞丹、谈玄之外,便在服式上寻求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所以褒衣博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以长衫为尚,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
11、常服,也可权当礼服。9、杂裾垂髾服的特点:上衣与深衣相似,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叠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髾” 。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名为“襳” 。10、简述裤褶与缚裤之间的特点与联系。 (1)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形式,谓之裤褶服,褶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带,方便利落;男女均服,可作为日常服用,质料用布、缣,上施彩绘加绣,也可以锦缎织成,或用兽野毛皮诸料。裤为两条裤管分开,裤脚加肥,以其增大效果,立在那儿宛如服裙。但因为裤形过于博大,于是又派生出缚裤。(2)缚裤的特征:凡穿裤褶者,多以锦缎丝带裁为三
12、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口裤”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急装形式。裲裆:“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当背当心,其形式当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9、圆领袍衫的特征?幞头的特征?一)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文官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长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也有加襕、缥者,其某些款
13、式延至宋明。二)幞头:是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初期以一副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条、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中唐以后,逐渐形成定型帽子。幞头两脚,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渐渐变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皆谓之软角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以令其有弹性,谓之硬脚。10、为什么说唐代女子的装扮形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装的雍容华贵表现在哪些方面?)1)服装:襦裙服: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风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14、 li。襦,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有袒领,袒领短襦的穿着效果,一般可见女性乳沟。襦的袖子初期为宽窄二式,盛唐以后,因胡服影响逐渐减弱而加宽,袖子放大。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特点。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可夹可絮的襦、袄等上衣有所区别,也是女子常服之一。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为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裙身很长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男装: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
15、,头戴幞头、身着圆领袍衫、腰间系带、脚穿乌皮六合靴,成为唐代女子的一大特色。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胡服:胡服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靿革靴,腰系鞢躞带。2)发型和面妆:唐代女子发式多变,常有半翻、盘桓、惊鹄、抛家、椎、螺等近三十种,上面插金钗玉饰、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和金银首饰。面部施粉,唇涂胭脂,敷粉施朱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各种眉式周期很短,眉宇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另外流行梅花妆,涂斜红。11、半臂的特征?半臂似今短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12、唐襦裙与秦汉襦裙有什么不同之
16、处?秦汉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在裙子里面,下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唐朝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襦的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穿在裙子里面,后来裙腰提高至胸上,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可以不用穿襦,外直披纱罗衫。下着裙,通常以多幅为主,色彩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佩披帛,加半臂,足登风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li。13、襕衫的特征所谓襕衫,既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襕者,谓之直
17、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14、褙子的特征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襟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似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侧衩者。宋时,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及男子燕居均喜服用,取其舒适合体有典雅大方。15、 “辫线袄子”或“腰线袄子”的特征男子平日燕居喜着窄袖袍,圆领,宽大下摆,腰部缝以辫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成排纽扣,下摆部折成密裥,俗称“辫线袄子” , “腰线袄子”16、质孙服全身服饰配套,无论颜色和款式和质料,即质孙服。17、顾姑冠的特征“姑姑制,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
18、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 ”18、明代官服的等级区别.朝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屡,佩绶,笏板等。补子的区别:文官主要是绣禽鸟,武官主要绣兽,因等级的不同补子的禽鸟和兽的等级也不相同。服装纹样的区别:一、二、三品官服织云纹样,四品以下不用问样,用蓝青色镶边。冠的区别:冠服主要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冠后树立两翅,为之忠婧冠。三品以上用金线缘边,四品以下不用金。19、比甲的特征 本为蒙古族服饰,北方民族女子的服装加以金绣,罩在衫袄以外的服装,后传到中原,汉族女子也多穿用,样式主要为似背子无袖,称为对襟,后比马甲长,一般齐裙。21、补子的概念。
19、102 页明代时期官服上还缀有补子,以区分等级,似源于武则天时期以袍纹定官级,导致了明清两代补子的流行,在宋代时期的“臣僚袄子锦”为明代的补子的纹样规定了范围,明代的补子主要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清代补子延续明代补子的特点但略有改动。22、影响明代服饰风格的两个因素(论述)一是明代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其封建意识趋向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诸多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之风;将吉祥图案运用在服饰上,以加深审美的需求,因而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明代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图案,或以某种物品寓其善美,或以某种物名之音谐其音,因而为之“吉祥图案” 。如以松、竹、梅寓寒岁三友等。二是明代中叶以
20、后,在我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不仅盛产稻迷、棉花与蚕桑,还拥有了多种发达的手工业。到了明代中叶,苏州已经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开始摆脱了两千年的封建经济,出现了产业的苗头,对服饰的质料、色彩、图案懂的特点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时成了北方服饰效仿南方服饰,尤效秦淮,改变了原来的四方服饰仿京都的局面。23、清官服的特点那些具有等级区别 冠顶、翎子的区别:冠顶主要表现在职官的首服上必须装戴冠顶,其料以红宝石、蓝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紫金、素银等材料来区分等级。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来区分等级。 补服的区别:补服的形式以圆领、对襟、平袖、袖与
21、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许) ,门襟有 5 颗纽子的石青色宽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装饰于前胸和后背的“补子”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位高低。文官主要绣禽鸟,武官主要绣兽。 朝珠:这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贵的装饰品,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均有配朝珠,以琥珀、蜜腊等材料制作,共计 108 颗。旁边有小珠三串,配挂的时一边戴一串。那边戴两串,男子两串的小珠主要在左边,女子的两串小珠在右,另外还有稍大珠垂于后背,谓之“背云”官员一串,命妇朝服三串,吉服一串。24、缺襟袍的特征还有一种显示民族特点的衣袍叫做“缺襟袍” ,袍子的右前襟缺一尺左右,可以用纽扣
22、连在里襟上,是为了骑马方便。25、袍“箭衣” “花衣”在清代服装之中,袍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多开衩,有规定皇族用四衩,平民一般不开衩,其中开衩的袍子也叫“箭衣”袖口外突于外的箭袖,因似马蹄状,也叫做“马蹄袖”花衣:清代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帝,一般的官员一蟒袍为贵,蟒袍又谓“花衣“是官员以及命妇套在外褂之内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以及蟒爪数区分等级。26、中山装的特征就男子服装的变化来说,中山装的出现引人注目。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他基于日本的学生装而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 9 个扣子,左右上下 4 个明袋,袋上面有“胖裥” (即袋褶向外露) ,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是最早的
23、中山装。后来根据易经和民国时期的有关制度而寓以涵意,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 4 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 5 个扣子;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为 3 个扣子。在西装的基本式样上渗入中国的传统意识。27 民国初期男子的服饰特点: 长褂、马褂、头戴瓜皮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的裤子,登布鞋或棉靴。民国初期,裤子多为宽松的样式,裤脚以缎带系扎,20 年代废扎带,30 年代后,裤管渐小,恢复扎带,缝在裤管之上,这是中年人以及公务人员的交际服装。 中山装的穿着:就男子服装的变化来说,中山装的出现
24、引人注目。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他基于日本的学生装而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 9 个扣子,左右上下 4 个明袋,袋上面有“胖裥” (即袋褶向外露) ,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是最早的中山装。后来根据易经和民国时期的有关制度而寓以涵意,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 4 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 5 个扣子;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为 3 个扣子。在西装的基本式样上渗入中国的传统意识。 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 30 年代和 40 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
25、套服饰,这是这时期比较代表性的男子的服饰。28、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旗袍上装饰最精巧的要算花边。清初镶边较狭,颜色较素。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越多,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还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的珠宝,盘制成各种花样。或挖空花边,镶上各种图案。这类衣服,由于服饰太盛,穿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来的质地。20 年代初,普及到满汉两族女子,袖口窄小,边缘渐窄。20 年代末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袍。直到 20 年代末,中国妇女才领略到“曲线美”而改变
26、其传统,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先时兴高领,后又为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继而又高掩双腮。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40 年代时去掉袖子。衣长时可及地,短时可至膝间。并有衩口变化,开衩低时在膝中,开衩高时及胯下,50 年代香港女演员等将开衩提高到胯间。40 年代时省去繁琐装饰,使之更加轻便适体,并逐渐形成特色。29、列宁服的特征所谓列宁服,实际上就是西服领双排扣斜纹布的上衣,有单衣也有棉衣,有的加一条同色腰带,双襟中下方均有一个暗斜口袋。中国人穿着的列宁服是以棉布去制作翻领双排扣的西服,但一般免去胸衬和垫肩,口袋有些像外套大衣的斜插口袋,于是既有新鲜感,同时又不费料费工。于是
27、,一时成为了政府机关女干部的典型的服饰,因此也被称为“干部服”3、秦汉时期袍与衫的区别。答:衫:魏晋男子以长衫为尚,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 。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月牙弯曲之状主要的区别在于衫无祛,袍有祛。2、清代是如何改冠易服的,它说明了什么?答:首先从清朝服装改革的制度上来说,令汉人开始剃发易服,可是汉人素有“身体发服,受之父母,
28、不可毁伤”的意识,所以在“宁可断头不可剃发”口号的号召下聚集起来来与统治者进行斗争,清朝接受明遗臣建议实行:“十从十不从”原则: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等。普民的服装改革:清朝男子的服饰主要以袍、衫、褂、裤为主,一律改为宽大袖而为窄袖筒身。主要表现在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的习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在较多,但没有领子,再加领衣,对襟。官服的改革:主要表现在补服:沿用了明朝时期的补子加以改变形成了清朝的补子(一品文官为仙鹤、武官为麒麟,二品为文官为锦鸡、武官为狮等)箭衣:其中开衩的大袍为箭衣,袖口突出的部分形成了箭袖,因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朝时期多了一个官员用的蟒袍,其中一品到
29、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到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到九品绣四爪五蟒。1、什么是补子?补子的运用对官服的制作有什么样的意义?答:(1)补子:明代时期官服上还缀有补子,以区分等级,似源于武则天时期以袍纹定官级,导致了明清两代补子的流行,在宋代时期的“臣僚袄子锦”为明代的补子的纹样规定了范围,明代的补子主要以动物为标志,文官主要以绣禽,武官绣兽。形成了区分官员等级的显著标志。 (2) 、意义在于官服改革。第一、补子的出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于更换。第二各级官员可自行制作,只是对图案内容的作出一些要求。这样更提高了官服的功效,也减轻可朝廷的负担。第三、补
30、子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其特点是高度概括地表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职要求和品级管理。2、怎样解释历史上的“胡服骑射”?答:原因主要受到战争的影响,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过程:在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时期,看到了武器比胡人的要优良,决定组编改革。在我国古代汉人的服装是宽大的、作战的用的武器主要是长矛和战车,不利于在在山间或单人作战,骑兵很少于是用胡服,学习骑射。意义: 使赵国强大起来,胡服开始逐渐的流行,也为以后的胡服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我国服装史的第一次改革,为我国的服装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明代裙子款式有什么特点?答:主要表现在裙子的样式上:裙子的非常讲究八到
31、十幅料,甚至更多,腰间细缀数十条褶,行动起来如水纹。后来又流行凤尾裙,以大小规矩条子,每条上绣有图案,另在两边镶金线,相连成裙。颜色:这个时期的裙子的颜色主要以尚淡色,纹样不明显。比例:上衣和下裳的比例,大凡衣短则裙子长,衣长则裙阔。衣长的时候,长到膝下,到地只有 5 寸,袖子阔到 4尺,裙子则不必加装饰,而衣短的时候露出裙身,则裙带、裙料、裙花等都显出特色来,这种变化在历代服饰的流行中,都在能看的见。原因在于人们在着装的时候力求准求的是统一,而有些服饰的长短、大小、宽窄的比例都能基本上符合黄金比例的分割,假如各部位平分秋色,更显的呆板,就违背了服饰美的法则。4、论述中国古代女子深衣的发展演变
32、过程,并根据深衣的服装特点设计一款服装。 (平面款式图)答: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服式。 “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饶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秦汉时期女子深衣的特点:(绕襟深衣)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衣襟饶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杂椐垂髾服:上衣与深衣相似,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叠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髾” 。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名为“襳” 。答: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
33、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历史上的夏朝。 第三章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答 a 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尤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是,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发展为强国。 b 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赵武灵王变履舄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 c 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
34、也指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戎之服,但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 第四章 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答: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张骞分别于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35、年两次出使西域,他和副使一直到达毒、月氏、大夏和安息等国。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道路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是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地区的经济繁荣 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世界各国。同时,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等文明成果得以更新和发展。 第五章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对服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士大夫着装的特点)? 答:a 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和逐渐传播的佛教反映在服饰上,
36、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 ”的体现,宽衣博带称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 b 由于当时魏晋玄学风靡一时,尤其是文人的衣着和生活方式都不拘礼教,衣着宽博,且袒胸露脯,因此衣服日趋宽博。 “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 ”转相流传,成为风俗,并影响到南朝,王公名士、庶民百姓,咸以宽衫大袖为尚。一时间褒义博带,成为魏晋世俗之尚。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艺术和服饰产生哪些影响? 答:a 佛教为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公元前 5 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b 在服饰方面,佛教艺术也影响了汉服饰形制和纹样方面。魏晋之初,锦缎上的花纹风格及主题也较之两汉有极大的不同,圣树
37、、葡萄、山羊、野猪等动植物,方格兽锦、团窠、联珠等纹样结构,皆受到西亚的影响,而忍冬、莲花、孔雀、狮子、大象、乃至神像大都随佛教而来,构成了汉民族的新的审美趣味。 C 除了纹样以外,据说南北朝女子流行的“额黄妆”也与佛教的流行有关。当时全国各地寺院大兴,一些女子从寺院中鎏金的佛像中受到启发,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以增姿容。这种涂额方式随流行开来,称为“额黄” 。 第六章 唐代最主要的服饰特点有哪些? 答:唐代女装袒胸襦裙、女着男装、面妆、胡服 胡服为什么能在唐朝流行/ 答:a 唐代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 “丝绸之路”引来的不仅是“胡商”的会集。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是一次空前
38、的中外大交流大融合。恰恰由于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的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b 真正出现大幅度的流行胡服、胡妆在唐中期。 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沈从文先生认为此风气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带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 ,软锦绣空靴。 c 到中唐以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囚装” 、 “啼装” 、 “泪装”皆属此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但“胡服”在
39、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文化同样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变革。 第七章 宋代服饰风格与唐代服饰有哪些不同?简析缘由。 答:a 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 B 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体现 的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 、 “不得奢靡” ,因此,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而洁净。 第八章 姑姑冠:
40、指元代蒙古命妇戴的冠帽与汉族女冠差异很大,一般从额眉处开始,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帽顶正中支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饰物外表还装饰着各种珠宝,这种独特的冠帽蒙古土语称为“姑姑冠” 。 纳族:元代时期,缕金织物被大量应用,宋代时候蜀锦加金方式就有18 钟之多,元代时由于回鹘工艺的引入,缕金工艺大有发展,纱、罗、绫等无不加金,但制作最为精美的当为织金锦,多数先将金箔贴于纸上,在切缕成细条用以织锦,宋朝称此为“明金“,也有将金缕捻卷于丝线外层,捻成金线织锦。官员所穿的质孙服皆要用纳石矢制成。 第九章 1墣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层的专用头衣。常服中的墣头称为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两旁各插一翅,帝王
41、常服所用的墣头名“翼善冠” 。 2 霞帔是一种帔子,其形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 一颗金玉坠子,到宋代,霞帔已成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改,用作命妇的礼服。 3 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德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俗称“水田衣” 。 4 吉祥纹样:明代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吉祥纹样的运用,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纹样所要表达的:“富、贵、寿、喜” ,而这四字的含义则概括了明代市民文化的追求及审美趣味,并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今吉祥图案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第十章 1 袍服:满族的开衩之袍,
42、也叫“箭衣” 。袖口装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为便于行动,满族袍服常有功能上的补充,2 马褂:马褂为长袍衫之外及脐的一种行褂(短褂) ,长不过腹,袖仅掩肘,便于骑马,故又叫“马褂” 。 3 女子服饰:清代女装由于“十从十不从”之故,存满、汉二式。满族妇女都着长袍,汉族仍以上衣下裳或下裤为主,并相互影响。清初期禁止满族妇女着汉装,但后期“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 。清代女子服饰有满、汉之异,其流变中也有所不同。满装钦定冠服式样较为固定,男女同服,日常服装则以宫中为尚;因江浙地方富庶、经济文化繁茂,丝织业也极为发达,江南苏州、扬州一带遂成为汉族女装中心。 4 鞋:满族妇女所着的鞋子,底极高,
43、普通为一寸多到两寸间,后来又增高,甚至有四五寸者。其底上宽而下圆,形似一花盆,俗称“花盆底” 。 5 满族女子发式:满族女子梳旗髻,未婚女子也梳辫子。 旧京琐记:“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 。 6 裙装:清代妇女裙子种类,,百裥裙、月华裙、弹墨裙、鱼鳞百褶裙、丁当裙、凤尾裙、百蝶裙、金泥簇蝶裙等等。 7 云肩:女子领下多外罩云肩,云肩自明代起已用之,式仍为“四合如意” ,有剪彩作莲花形,结线为璎珞,周垂排须,汉族新妇结婚时有披此者。 8 清朝的精湛纺织:清代染织工艺的空前发展,为面料的精细繁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清朝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管营的三大织造所在地江宁、苏州、杭州及传统的丝绸生产地四川等处。当时的面料有锦、绫、缎、罗、绢、绒、葛、布、革丝、纳纱等,锦中的江宁云锦更是其中的名品。云锦包括妆花、天鹅绒、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