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对山西商人的影响摘 要: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沟通了江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随着南北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京杭运河区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基本经济区,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区域市场。明清时期的晋商在这一区域的活动频繁。晋商在京杭运河区域商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运河区域社会发展变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京杭大运河在晋商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下载 关键词:明清 京杭大运河 晋商 运河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230-03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交通均在经济发展中的扮演着重要作用。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经济活动最
2、突出的地理特征是集中,地理集中依赖于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商人倾向于运输成本小的地方和市场需求大的地方。由于我国的地理特点是大部分河流均呈东西走向,京杭大运河沟通中国明清时期南北经济的作用巨大。山西商人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地理概况 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政治中心却在北方,生产区域和消费区域的分离需要把东南的粮米运到北方。由于古代落后的交通运输方式,水运的成本远远低于陆运成本。因此,京杭大运河成了明清两朝的经济生命线。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太湖流域的水网,是我国
3、南北水运的主通道。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全长 1,794 公里。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纵贯华北、华东两大基本经济区,腹地辽阔,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粮、棉、油、蚕桑、麻产区。这条线路上有北京、天津、临清、德州、聊城、济宁、淮安、扬州、镇江、无锡、常州、苏州、杭州等商业城镇和广大农村集市,覆盖华北、华东大部地区。当年全国各地的商人争先恐后来到运河两岸,抢占商机,分攫市利。山西商人大量向淮浙地区移居,靠近两淮盐场的扬州就成为山陕商帮聚集之地。杭州、苏州等运河重镇当年寄居着难以计数的山陕商人。运河沿线的许多城市集镇,至今仍有许多山西商人修建的
4、会馆留存下来,映证着昔日山西商人的在当地经商的辉煌历史。借助运河交通的便利和市场网络的完善,山西商人给中国东部地区带去了经济活力和文化,推动了运河区域的社会发展与繁荣,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可分为七段。第一段,大运河南起杭州经苏州到镇江称为江南运河,是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流经崇德、嘉兴府、吴江、苏州府、无锡、常州府、丹阳、镇江府,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第二段,过长江后由扬州经高邮达淮阴段称为里运河。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河段,流经扬州府、高邮州、宝应到淮安府,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长 170余公
5、里,是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第三段,从淮阴经骆马湖、邳州至台儿庄称为中运河,长 186 公里。经清河、宿迁到台儿庄,在 19 世纪中叶黄河北徙以前的 600 年间,中运河曾穿过奔腾的黄河。黄河、淮河和大运河三水交汇后,水大流急,因此历代沿河修筑堤防特别多。中运河与骆马湖和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互相连通。第四段,从台儿庄经夏镇、微山湖、济宁、南旺湖、东平湖至临清段称为山东运河(或鲁运河)。山东运河从南往北,山东运河及其支河分别穿过峄县、滕县、鱼台、邹县、济宁州、张秋镇、东昌府(聊城)、堂邑、临清州、武城、故城、德州等运河城镇。在明代山东的运河城镇中,府一级的代表是东昌府,州县一级的代表是德州、济
6、宁、临清,镇一级的代表则是张秋。第五段,从临清经德州、东光、南皮、沧州、青县、静海到达天津段称为御河或南运河。第六段,天津至通县段京杭大运河称为北运河。从天津市三岔河口入海河处到北京市通州北关,总长 148 公里。第七段,通县至北京市区积水潭段称为通惠河。 二、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古代中国由北京出发的南北向的重要交通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由北京至南京的官马大道,另一条就是京杭大运河。运河从其开凿目的出发,供水能力是次要的,其运输功能才是最为重要的。它不仅承担着漕运的任务,还兼有商运和其他运输。对于运河沿岸的城镇来说,运河首先是对外交通的主要载体。借助河流的对外交通联系作用,城镇建
7、立起码头以及相关产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运河南北交通动脉地位的确立,带动了整个运河区域陆路交通的发达。邻近地区的大宗物资多经过运河转运到全国各地,于是开辟出以运河为轴心向两侧辐射的水陆交通路线。与运河平行的官道是国家的驿道,也是贯通南北的商路,它与运河走向平行,在南北两端又与运河相交。同时,与运河垂直相交的东西走向也存在着许多重要的交通路线。这些路线中的自然河流,为运河提供水源补给;几条大路沟通了运河聚落与西部各地区的联系。还有一些以运河码头为起点,以城镇为终点的辐射型道路,联系了城镇与乡村。这些或平行于运河,或垂直于运河,与其一起构建了运河区域的水陆交通网。 明、清两代维持元
8、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v 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明代京杭大运河的竣通给华北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漕运往来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商业城镇的崛起。以运河航线为主的水路交通日益得到扩展,在这些水路沿线,大小城镇成为了商品流通的枢纽,承载着商品的集散与周流,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在渐趋稳定的商品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稳定的销售市场之间展开。运河的开发拉
9、动了两岸城镇逐渐向其靠拢,孕育、形成了一批运河城市。 明清时期,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扩大。从南方运出到北方售卖的多是经过加工的制成品,从北方运到南方销售的多是未经过加工的初级农产品。运河全线贯通以后,众多的商船来往穿梭于运河之上,它们运载的商品也和漕船夹带的货物一样,多在运河沿岸码头从事交易。各地的商人装载货物,南下北上,运河成为南北之间最重要的商路。南方矿产,如铸钱的铜铅大部分顺江而下,沿运而上。清乾隆时云南采铜,每年由长江、运河运北京,定额 630 万斤,需要船数千只。运河之东的滨海地区有不少盐场,所产之盐多数经过运河外运。苏北两淮盐场之盐行销安徽一带,浙江盐场之盐行销太湖流域,长
10、芦盐场之盐行销河南、北直隶等地,山东盐场之盐行销山东、北直隶、苏北等地区,都要利用一段运河,以水运节省运费。明代棉花种植已普及北方,而纺织业主要在江南,棉花南运,布匹北运都经由运河实现。清代北方织布业虽大量发展,太湖流域的丝织品和棉布仍有相当数量北运,号称“衣被天下”,五六百年来始终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随着运河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在运河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区域市场。 政府把收取商税的目光投向运河的沿岸主要城市,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 年),山东巡抚陈济上疏说:“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商贩所聚,京都北平百货倍往时,其商税宜遣人监榷一年,以为定额”。说明由于水路运输成本低廉
11、,可装载大宗货物,内河航运风险较小,京杭大运河是南北商人长途贩运首选的运输路线。 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城市服务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疏通大运河本是政府运输漕粮到京师的需要,但漕运的兴盛,加上政府允许漕船夹带私货,允许民船商船通航等政策,使得南北物资流转加快,区域经济繁荣了起来,手工业和商业的不断发展,南北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繁盛,创造了大(下转第 234 页)(上接第 231 页)量的服务需求,服务于商业的行业如金融业、商业中介、物流仓储业、交通运输业等因之发达起来。运河流域的客运业也发展了起来。 三、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运河流域的活动情况 由于商业城市的发展,全国出现了不少财力雄
12、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商、扬州的山西盐商等。伴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山西商人发展到鼎盛时期,经营种类从明代的盐、茶、棉等行业增加到清代的盐、茶、棉、烟、皮、木、药、钱、铁器、丝绸、洋铜、票号等十多类。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也得到很大的扩展。明代扬州的山西盐商成为与徽商并雄的两大商帮,清代后期遍及全国商埠重镇的山西票号分庄,以及清代晋商在各地兴建的关帝庙、山西会馆或山陕会馆等,成为推动运河区域经济、文化、城市等方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山西商人成为活跃在大运河区域的重要商帮,他们的经营活动与经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发展甚至起到了某些引领作用。 晋商在京杭大运河流域的经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
13、是晋商促进了山西地区与京杭大运河流域的商品物质大交流。一方面,晋商借助运河交通大动脉将山西的特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手工业品,贩运到运河流域的各个城镇;另一方面,晋商将京杭大运河流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通过京杭大运河贩回山西市场。另一类是晋商在京杭大运河运河沿线双向长途贩运的商业活动。晋商将江南的粮食、手工业产品向北贩运到山东、北京,甚至转贩到东北地区。山西商人在运河流域的商贸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华北经济区和江南经济区的交流。 同时,晋商为了保证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各地建造大量的会馆,加强了北方地域文化和江南地域文化的交流,有力促进了运河沿线地区和山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正明,薛慧林: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刘建生,商业与金融:近世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童小丽,女,山西应县人,1976,山西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毕业,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教师,中教二级。)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