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对比实践走向课例研究【摘要】参与式课例研究与培训三步曲:在对比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题带动下分析问题、在行为跟进中解决问题。笔者以一次半天的参与式课例研究与培训为例,介绍相关的方法,重点介绍一下十字线法的运用。十字线法等技术的介入,让学员从问题走向课题、从对比实践走向课例研究,在各自的小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理性规划和反思使教学实践合理化,同时实现实践性理论的创生。教师创生的是自己的教学实践性理论,所以最终指向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对比实践课例研究小学语文参与式培训十字线法 一 “同课异构”进而“同课同构”乃至“异课同构”等教学对比实践早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推广,着眼点应该是用
2、“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 ,侧重点是在研究“异” 。但大多数教研活动与学科培训也就止步于发现了“异” ,没有充分发掘差异资源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效助推作用。 作为培训者,一直想为学员选择一条最佳的专业成长之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坐飞机就比坐火车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尽管很多,但总有更适合的。而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高速公路。作为培训者,从工作实际出发,必须选一个对学员各个小课题研究起到统领作用的“大”课题,还必须是扬长避短、避虚就实的“大”课题,是坚持四重:重实际、重实用、重实践、重实效的“大”课题。于是就有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不只是一种研究方式
3、,还可以是一种培训方式。作为培训者,本人承担两年一期的培训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助长学员的专业水平,也需要有一个高效的方式传播先进的理念、促进高效的实践。 “课例研究”关注学科内容及其实质;关注小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关注主体悟性,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 ,注重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课例研究”通过学员的全程参与,通过教师个人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高效达成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让教师成为自身专业化成长真正的主人。 培训者培训会上,培训师吴卫东教授对“培训方法体系构建”的
4、梳理及引领培训者对多种方法的参与体验,让我体验到参与式培训的实效。笔者在新一期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实践着一种区域学科教师培训方式参与式课例研究与培训。操作三步曲: 在对比实践中提出问题。组织学员一课多人上,一课多次上,在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中,在自己的前后对比中,找自身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困惑和操作难点。 在课题带动下分析问题。用卡片提问法收集问题,用粘贴法归类问题,用十字线法解答问题,实践一系列方法引领学员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 ,从各自的问题中确立自身的小课题研究。在行为跟进中解决问题。在完成各自的“选题”后,再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课例研究:“选课设计上课课后反思再上课撰
5、写课例验证课例推广课例” 。 从“对比实践”走向“课例研究” ,就是要充分发掘差异资源高效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 这助推是需要技术介入的。笔者以一次半天的参与式课例研究与培训为例,介绍相关的方法,重点介绍一下十字线法的运用。 【活动主题】 “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困惑和操作难点 【活动时间】180 分钟 【活动步骤】 第一步:问题收集(15 分钟) 1. 提出问题(5 分钟): 独立思考“达成高效课堂中可能面临的问题”3 分钟;每人以这样的表述方式“如果(怎样) ,我们该怎么办?”在笔记本上写出 3 个问题; 2. 小组交流(10 分钟): 将小组讨论后认为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 5
6、个问题收集起来,并写在卡片上。 (每张卡片写一个问题) 第二步:问题整理(15 分钟) 1. 培训者在黑板上写上 8 个序号,集体把收集上来的 30 个问题逐个粘贴在有限的 8 栏里; 2. 撤销 3 栏,学员尝试归并、分类,提炼隐含的分类标准。 3. 每组评价员自主发言,培训者相机点评。摘录如下: (1)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合作探究的足迹;差异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智慧在思想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2) 王跃所著的高效课堂的 101 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的功能和过程两个维度来解构课堂教学的各要素,试图从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开发课堂教学活动、追求课堂教
7、学艺术、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七个方面的 101 个细节打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七个方面可以作为我们问题归类的标准。(3) 按“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归并问题,也是一种思路。 问题后果原因方法第三步:问题解决(30 分钟) 1. 培训者介绍十字线法: 2. 每组实践:如果学生不完成作业,我们该怎么办? 第四步:六组公示作业单,通过全班表态,竞争性地呈现最好的一组研究成果,该组发言人解说,全班分享(5 分钟) ; 第五步:每组观察员自主发言,培训者相机点评(5 分钟) 。摘录如下: (1) 归因时,我们往往先找学生方面的原因,再找老师自身的原因,这样做不可取,因为我们没能力改
8、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所以“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 (2) 找方法时,要和原因一一对应,有一个原因,就可找一个应对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 (3) 讲了什么不重要,解答问题的方法最重要。 (4) 培训者不可能帮助大家一一解决问题,但可以帮助大家思考问题。 第六步:每个学员以竞争性呈现的那组研究成果为基础,巡视另五组的不同点,整理完善自己的学案。 (10 分钟) 笔者作为参与者也整理学案如下: 问题:后果:如果学生不完成作业,我们该怎么办?学习成绩下降,责任心下降为掩饰过错而说谎老师批评、家长责罚,学习失去兴趣因说谎或成绩差被同学孤立厌学等问题严重,造成心理问题影响班级学风原因:方法:客观原
9、因:作业题要精、简、少,形式多样化;作业量大、难度大,作业时间没保证;提高课堂效率,留有作业时间;老师不一定检查;作业有布置,就得有检查;在独学的基础上,作业无反馈,热情不高;建立对学和群学等合作学习的机制;家长不监督等家庭因素;与家长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学生主观原因:多表扬、多鼓励完善评价机制;懒惰、贪玩、健忘、倾听不认真、关注后进生的习惯养成;不会做、不愿做、无兴趣。布置分层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中场休息20 分钟) (一) 教学(二) 效果(三) 目标(四) 启示第七步:每个学员以第一轮同课异构课为例,迁移运用十字线法,抓住课堂教学的一处对比点,通过分析“效果”和“目标” ,得
10、到“启示” (30 分钟) 。培训者先行举例示范。 (5 分钟) (一) 同环节不同设计比较 同课异构夹竹桃的两位老师的教学都有由物及人、由“夹竹桃”至“夹竹桃先生季羡林”的延伸拓展的环节: 【A 设计】 【B 设计】 (二) 课堂实际反馈对比 【A 反馈】 【B 反馈】 原订目标都为: 目标达成情况却不同: A 设计,从反馈情况看,学生只需摘录老师提供的资料中与“韧性”匹配的内容就完成任务了。不管填入的是什么内容,即使没填空,双重否定句肯定的还是大家敬仰季老的韧性,而这一内容,是教师给定的,“无不” 、 “无不”将匹配什么内容,学生无需感悟与推敲。这个教学环节,侧重于“得意”训练,比照设定的
11、目标,达成的是对人物“韧性”品质的理解;至于人物的这一品质如何“迁移上文的写法,并用上无不或无不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一目标没达成。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只有在不断练习运用中才能感悟与掌握, “无不” 、 “无不”的句式已经固定,没有给学生推敲、体会表达是否合理的机会和空间。所以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得言”训练明显不足。 B 设计,教师期望学生既“得意”又“得言”:首先需要学生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从中获取信息来理解人物的“韧性”品质;其次需要学生考虑人物的“韧性”品质该如何表达,尝试、推敲双重否定等句式的使用是否恰当,在运用、交流、评价之间学会表达。从反馈情况看,双重否定句倒是在推敲运用
12、了,但缺失了对人物“韧性”的解读,这个教学环节, “得意”训练还需引导。 (四) 启示 1. 以学论教,促进学生阅读力和表达力生长的课就是好课,学生“言” “意”兼得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2. 此环节目标的定位只有从“课文内容”指向“课程内容” ,才是“语文”的。 “感知作者的高贵品质”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才是语文课程的内容。 3. 目标的达成需要根据学情,设计台阶。为改进教学,本环节可整合 AB 两设计并优化如下: 夹竹桃的作者季羡林被称为“夹竹桃先生” ,那是因为季老具有夹竹桃一样可贵的品质韧性,速读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3、: (1) 按要求填一填。 季羡林, (用上排比句)这样的韧性,同学们无不敬仰他。 季羡林, (用上对比手法)这样的韧性,无人不敬仰他。 在季老身上,韧性就是(用上“无不” 、 “无不”句式) 。(2) 至少用上以上的两个要求,写一段话,表达对季羡林韧性品质的赞美。 第八步:按年级重新分组,按顺时针传递单法组内分享,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 (每单阅读 5 分钟,共计 45 分钟) 第九步:作业布置。学员第二轮上课。每个年级课题不变,可同课异构,也可同课同构。 以上活动的开展,运用了一系列方法:卡片提问法、粘贴归类法,头脑风暴、十字线解答问题法,选择性分组法,小组交流传递单法,招贴画法、全班交流表态法。其中,十字线法的介入,避免了针对某一问题直接找答案的局限性,开辟了另两个版面拓展思维多层面思考问题,从而多解问题。 以上的参与式课例研究与培训,从问题出发,让课题引导学习;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行为跟进,让专业成长加速。 【参考文献】 1 徐世贵,刘恒贺.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EB/OL.http:/. 3 刘华.课例研究:走向实践性理论的创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4 吴卫东.方法总比问题多培训方法体系构建R.浙江省教育行政管理培训中心,2012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