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演练2000道附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1086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25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演练2000道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演练2000道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演练2000道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演练2000道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演练2000道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考试专用复习资料 公共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003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023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032 第四章、十八大及其十八届三中全会 044 第五章、法律基础知识 067 第六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 111 第七章、经济知识 135 第八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150 第九章、近代史纲 179 第十章、参考答案 197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 113 题) 1.( 2011 年一万名)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表明( ) A.意识是人脑

2、主观自生的东西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C.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 2011 年一万名)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方法的依 据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3.( 2011 年一万名)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 A.能动性 B.直接性 C.客观性 D.间接性 4.( 2011 年一万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

3、的( )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D.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5.( 2011 年一万名)“所谓天才,就是一份灵感加上九十九分血汗而已。”这说明( ) A.天赋的才能是天才的核心 B.天生的心灵禀赋是成功的关键 C.血汗是指不辞辛苦地勤于实践 D.实践是人的知识和才能的唯一源泉 6.( 2011 年一万名)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7.( 2011 年一万名)“万物皆备于我”是( ) A.

4、形而上学 B.辩证法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8.( 2011 年一万名)漫步田野,水稻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家的感受是不同的。原因在于( ) A.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B.个人是认识的最小单位,但却是认识的直接承担着 C.个人的认识不受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个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9.( 2011 年一万名)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社会变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10.( 2012 年一万名)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马克思主义政

5、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2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 2012 年一万名)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2.( 2012 年一万名)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3.( 2012 年一万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6、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渡让后渡。”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4.( 2012 年一万名)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 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的承认 15.( 2012 年一万名)“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

7、一论断说明了( ) A.实际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6.( 2012 年一万名)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A.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17( 2012 年一万名)社会变革的实际是( ) A.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18.( 2012 年一万名)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实践基础上的( ) 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理论创新 D

8、.文化创新 19.( 2012 年一万名)马克思主义具有( ) A.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 B.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 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20.( 2013 年一万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A.数度基本原理 B.背诵马列原著 C.密切联系群众 D.理论联系实际 21.( 2013 年一万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绝对运动性 B.自觉能动性 C.客观实在性 D.唯物辩证性 22(2013 年一万名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是承认真理是( ) A.客观的 B.主观的 C.可知的 D.正确的 23.( 2013 年一万名)在人们的社会

9、物质生活条件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意识 24.( 2013 年一万名)“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属于(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5.( 2013 年一万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 产主义原理的发表 D.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发表 26.( 2013 年一万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工厂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三大差别”归于消失,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三大差别”的是( ) A.资产阶级与

10、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3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27.( 2013 年一万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 28.( 2013 年一万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需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 A.一切人群关系的总和 B.一切人际关系的总和 C.一切公共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9.( 2013 年一万名)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这种道德起源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

11、主义 30.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是( ) A 坚持先驳论 B 坚持不可知论 C 离开了社会实践,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 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 3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 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 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 C 发展 D 辩证性 33“手中无网看鱼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的是( ) A

12、劳动者的重要性 B 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3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 A信息的产生过程 B信息的传播过程 C信息的刺激过程 D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35.“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C要尊重客观规律性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6.“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 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回答。”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整

13、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3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9.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 A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4、 D 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0 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 A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 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1.在 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 A.黑格尔 B 费尔巴哈 C 马克思 D 恩格斯 4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4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4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

15、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4.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45.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 客体、主体、客体 46.意识的本质是( ) A 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 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感觉的总和 D 逻辑的集合 4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 A. 存在 B.

16、精神 C. 物质 D. 原子 4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49.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 A. 意识 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0.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

17、法( ) A. 都是辩证法观点 B. 都是诡辩论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 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5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5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54.“坐地日行 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

18、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5.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56.“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5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5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

19、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5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承认世界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59.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6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1999 年,理科)。 A. 意识

20、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 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6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6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任意性 6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 A. 是人类的主观意 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64.“心诚则灵,心

21、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6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 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6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22、)。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6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质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6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 ,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 ,静是动的结果 69.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唯物辩证法观点 70.唯物辩

23、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A. 观察 实验方法 B. 逻辑推理方法 C. 矛盾分析法 D. 归纳演绎法 7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72.“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6 73.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 )。 A. 事物的本质属性 B. 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 人的直觉 74.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24、 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7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 )。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77.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78.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

25、规律揭示了事 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7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80.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8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是不断

26、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8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83.“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8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

27、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85.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8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87.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 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8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28、,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7 89.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90.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 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9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29、(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9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对 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 主要来源于后

30、天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95.“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 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 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 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96.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7.“

3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 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98.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99.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社会占统治 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

32、和 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100.道德是指( )。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是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 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10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 )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102.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8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3.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 生产方式 D. 政治制度 104.生产

33、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05.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0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吃喝穿住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人的自觉意 识活动 结成社会关系 108.“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

34、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国家政治权力 B. 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 社会生产 D. 阶级斗争 110.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

35、为( )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 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12.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 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 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113.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 C. 人的社会关系 D. 人的自然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 57 题) 1.( 2011 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它具有一维性的特点。下列说法中,符

36、合这一认识的有( )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盛年 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2.( 2011 年)列宁指出:“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会产生出来的。”下列符合列宁观点的内容是( ) A.国家是代表全体国民的,是整个社会的代表 B.国家不是永恒的,但它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长期存在 C.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D.国家是个阶级概念,是有起源、会消亡的历史现象 3.( 2011 年)下列各项中属于因果联 系

37、的有(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来 9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4.( 2012 年)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 A.创立唯物史观 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 C 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5.( 2012 年)面临环境被污染,是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6.( 2012 年) 马克思说:“民主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有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这表明( )

38、A.社会总的发展而单独进行 B.我国的民主建设应是一个短期的渐进过程 C.经济文化发展条件的制约 D.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 7.( 2013 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 2013 年)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 ) A.政治思想 B.道德、艺术 C.宗教、哲学 D.法律思想 9.“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

39、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0.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11.科学 的物质范畴是( )。 A. 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 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12. 物质是运动的( )。 A. 基础 B. 主体 C.内容 D.属性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 A.

40、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 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1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1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

41、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 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 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8.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10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9.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