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网络视角的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环境分析摘要本文以东盟成为东亚地缘区合作的主导者及亚太地缘区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为背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两个层面,定性和定量地分析在东亚及亚太地缘区处于弱势的东盟为何在与大国的互动关系中能够成为地缘区域合作的主导者或重要推动者,及其因政治上的内忧外患和经济上的实力不足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剖析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的主要支撑、障碍等战略环境,展望新型国际关系格局及区域合作进程中东盟未来发展中心性战略的路向与主要策略,以及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和结网策略的启示。 关键词东盟中心性地缘区域合作社会网络分析 一、 引言 帕克(G. Parker)在
2、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九章“驳倒盲目的地理学家?中心外围世界”中认为,中心原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探讨的那些地缘政治世界观中最常见的特征。它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无论国际关系的结构变得多么复杂,它总存在一个拥有特别重要作用的“中心位置” (central place, 即中心地理论) 。这种特殊的重要性并不单单指政治的,它是政治、商贸、技术、文化、人口和军事各种因素的结合体。具有此种特征的位置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用地缘政治学术语可以把它分别描述为核心的区域、地区、地带、重心或心脏地带 英 杰弗里?帕克: 地缘政治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 ,刘从德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
3、 年,第 178-179 页。 。尽管被视为能扮演这种角色的实际位置在不断改变,但在某一特殊国家、地域或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一个或多个“中心”的基本观点却依旧未变。那么,对于东亚或者亚太地区而言,其“中心位置”何在?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对其自身地缘“中心性” 英译为”ASEAN centrality” 。我国常将其译为“东盟主导地位”或“核心作用” ,有时亦译为“集中性” 。的强调,及其在当前东亚乃至亚太地区合作格局中地位的变迁,使世界目光聚焦东盟。每当各国与东盟高层接踵互访,或大国政要云集东盟地区,或以东盟为中心的轴辐式区域自由贸易网络不断创新,人们
4、都会问如下问题:“为什么东盟会受到如此重视?” ,或者“东盟真的是东亚或者亚太地缘区的中心吗?”“其中心地位未来如何发展?” ,等等。对上述问题,过去简单的回答是:“因为东盟处于两大洲(亚洲与大洋洲)和两大洋(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中心地位,战略位置及战略资源十分突出”事实上,东盟并非中国与日本或美国的地理中心,但为何包括多个“10+X”的区域合作机制皆以东盟为中心? 美国前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安妮-玛丽?斯劳特教授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上发表文章指出,如今在这个复杂相互依存和密切连接的世界,不再是“个人英雄”展示超凡能力的舞台;相反,真正举足轻重的国家,是那些网络中的核心行
5、为体,它们精心编织网络,与他国战略性相连,并置身于全球关系网络的中心。同时她强调:在 21 世纪只有相互连接才是发展之道,与他国相互连接的程度已成为塑造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中心性战略,它指的是网络中的行为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其他行为体之间的联系,以提升自身在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具体表现为该行为体网络中心性的提高,成为影响整体网络发展的主要力量,最终取得网络核心地位的一种战略。在外交上则表现为一种集战略约束、本利分析与责任共担为一体的重大战略。在关键网络中的定位以及配置、指挥和创造网络的能力,现已成为国际关系国家行为体的一个重要权力来源。因此,为更好地分析一个国家或组织在国际
6、交往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从交往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入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已逐步被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运用“中心性” ,包括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介度(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和临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以及中心势来考察一个网络的内部结构特征,即节点(个人或者组织)在网络中具有何种权力,或者说居于何种地位,以及该网络特征对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在于它描述了国际关系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网络关系如何影响国家行为体的外交决策
7、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该方法补充了注重于行为体属性和静态平衡结构的传统研究路径,强调物质和社会关系如何通过动态过程产生国际关系行为体间的结构 陈冲:国际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载国际政治科学 ,2009 年第 4 期,第 94 页。 。新近的例子如 Kumar 等用社会网络方法研究 19792010 年东盟国家在经济学领域的国际研究合作,Anthony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东盟如何通过构建国际关系网络成为区域合作的中心,认为尽管东盟缺乏成为区域合作领导者的物质基础,但其在地缘合作网络中较高的中介作用使其成功地坐上了区域合作列车的驾驶席。潘峰华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经贸视角,对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
8、境的分析,让我们对国际区域合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对东盟这样处于连接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缘区或地缘战略区的对外合作战略,国内外研究者较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拟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东亚及亚太区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网络的内部结构,并重点从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两方面分析东盟取得东亚地缘合作网络核心地位及亚太地缘合作网络重要地位的原因及面临的威胁,进而审视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的未来发展路向及其可能策略,以回答东盟在东亚及亚太地缘区域的地位问题,能更为客观地分析东盟在地缘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并丰富相关研究。二、 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的发端与实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9、作为由中小国家组成、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一个区域合作组织,东盟也在积极调整自身发展的战略部署与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理念就是强调“东盟中心性” ,也就是东盟的地缘中心性战略。它指的是东盟在东亚乃至亚太地缘区域内通过提高自身政治经济实力、制定多个地区合作机制、积极加强与地缘区内各国之间的合作来提升其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最终目的是使亚太各国在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架构下开展合作与对话,实现东盟在地缘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东盟中心性地位概念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94 年东盟地区论坛(ARF)上的安全对话。在此次论坛对话中,东盟开始设想在地区事务方面从过去的被动参与者坐上驱动整个区域前进的驾驶席(dri
10、ver seat) ,成为地区合作的领导力量。次年,东盟的一个文件将其在本地区的角色定义为“东盟地区论坛的主要驱动力(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of the ARF) ” P. A. Petri & M. G. Plummer, ASEAN Centrality, RCEP, and the TPP, Osaka University, 2013. 资料来源:http:/ www.apeaweb.org/confer/osaka13/papers/Plummer_Michael.pdf。此后这个概念就被广泛的运用于东盟的区域合作之中,用以显示东盟强化中心性、主导本地区
11、合作的战略意图。随着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及其在东亚地缘区地位的不断提高,东盟逐步将其战略意图转向谋求在亚太地缘区合作的中心主导地位。 为强调在地缘区域合作中的中心性,防止在发展中被边缘化,东盟更是将东盟中心性概念写入宪章以突显其战略意图。在 2008 年 12 月 15日生效的东盟宪章第 1 条第 15 款明确提出东盟的宗旨之一:在一个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区域架构中保持东盟的中心性(maintain the centrality)与主动性,并作为其与外部伙伴关系及合作的主要动力 有学者译为“在一个公开的、透明的、包容的地区结构中,将保持东盟集中立(似应是“集中性”引者注)和积极的形象作为其在
12、对外关系和合作上的基本推动力。 ”引自王玉主:东盟 40 年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 (1967200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 283 页。 ;第 2 条第 2(m)款提出东盟的原则之一:在保持主动接触、对外开放、包容共享和非歧视性立场的同时,坚持遵循东盟在对外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系中的中心性原则 国内译为“保持东盟在对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的集中性,保持积极参与的、开放的、包容的和无歧视的状态。 ”引自王玉主:东盟 40 年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 (1967200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83 页。 ;第 32 条(b)指出,应保持
13、东盟的中心性(ensure the centrality of ASEAN) 王玉主译为“确保以东盟为中心” ,引自王玉主:东盟 40 年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 (1967200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93 页。 ;第 41 条第 3 款指出:东盟应成为其所开创的众区域安排协定的主要推动力,并保持其在区域合作与共同体构建中的中心性 王玉主将“中心性”译为“中心地位” , 引自王玉主:东盟 40年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 (1967200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第 294 页。 ,等等。这些都凸显出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对其中心地位的强调。 与此同时,
14、东盟为实现自身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可谓大费苦功。从自身的角度看,东盟一直致力于区域一体化进程,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提升地区凝聚力,用一个话筒发声。基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1967 年 8 月 8 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在泰国曼谷联合发表曼谷宣言 ,成立东南亚联盟。之后它逐渐将区内其他国家纳入该组织内,截至 2009 年东盟成员国数量达到 10 个。为加强成员国的紧密程度,实现东盟更长久、稳定的发展,东盟成员国内部建立多方合作协商机制与组织机构,包括签署东盟宪章,召开首脑会议、外长会议、部长会议,设立秘书处、专门委员会、民间和半官方机构,以保证东盟
15、得以正常运转。其中更为重要的举措是东盟内部成员国一致达成建设包括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在内的东盟共同体的决定,实现东盟一体化发展。早在 1992 年,为加强成员国之间经贸往来,实现东盟内部贸易自由化,东盟提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2003 年 10 月东盟发表东盟第二协定宣言 ,宣布将于 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2007 年 1 月,第 12 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宿务宣言,决定将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提前到 2015 年完成;同年 11 月通过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 ;2009 年 2 月,第 14 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共同体 2009 年2015 年路线宣言图及相关文件,东
16、盟一体化进程加快;2015 年 12 月 31 日,东盟共同体宣布正式建成。目前东盟已经发展成为涵盖 6 亿人口、经济总量超 2 万亿美元的共同体,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飞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及快速的一体化进程使东盟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东盟对外联系来看,东盟积极向外抛出“橄榄枝” ,寻求构建更为宽广厚实的国际合作网络,并努力成为网络的核心。早在 1990 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就提出了由东盟和中日韩组成“东亚经济集团国(East Asian Economic Group) ”的倡议。但由于该倡议具有明显的排外性,受到了美国打压,并引
17、发澳大利亚的不满。该倡议后更名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st Asia Economic Caucus)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共同抵御区域金融风险,区内各国领导人进行相关的讨论与合作,催生了东盟“10+3”合作机制。2000 年 11 月 25 日,第四次“10+3”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议就如何在“10+3”和“10+1”框架下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经过数年发展,目前“10+3”已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机制。另外,2005 年 12 月在东盟的推动下,首届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东亚峰会由此启动,成员国是在“10+3”的基础上加上印度、
18、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即“10+6” 。2010 年 11 月 31 日举行的第五届东亚峰会同意美国和俄罗斯加入东亚峰会,由此东亚峰会的成员国扩展至 18 个,形成了“10+8”的合作机制。为应对 TPP 迅猛发展势头给东盟在地缘区域合作中造成的挑战,2011 年11 月第六届东亚峰会主张建立一个新的自由贸易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 ”,目前为止 RCEP 的各项谈判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从东盟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东盟主要是通过对内提升凝聚力、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对外积极构建多个以其为核心的区
19、域合作机制,来建立、稳固和发展在东亚或亚太地缘区域中的合作网络,以实现其在地缘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事实上,作为一个由中小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组织,东盟不但在确保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保持与区外大国的良好关系,而且还成功地将这些大国吸引到以东盟为核心的地区多边框架中来。在普遍认为只有大国、强者才能主导世界的逻辑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是国际政治中的罕见现象。这更值得我们从网络中心性视角出发对东盟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审视。 三、 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的主要支撑 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的成功发展,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重要战略环境因素:一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即所面临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二是自身的内部关
20、系,即所面临的内部政治、经济环境。因此东盟所构建的地缘合作网络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为东盟内部成员国所形成的区内网络,第二层为东盟作为一个集体与东亚国家所形成的区际网络,第三层为东盟将合作网络范围扩展到亚太地缘区 本文所讨论的亚太地缘区,是狭义上的亚太地区,主要指西太平沿岸国家,包括中日韩、东南亚国家以及向外延伸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所形成的更大范围的区际网络,由此组成了“东盟东亚亚太”的多层次地缘政治空间维度。而区内合作网络嵌入区际合作网络之中所带来的是多重交织的网络格局。这种“嵌套式”的地缘合作网络格局使国家间的合作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并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区域性社会关系
21、系统。因此东盟地缘中心战略的发展需要统筹不同政治空间维度的利益关系,需要处理不同层次网络的合作难题,即东盟欲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协调东盟内部及东盟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改善内外部合作环境。目前东盟主要是通过利用和改善外部环境,成为东亚地区合作的主导者及亚太地区合作的重要推动者,其地缘中心性战略实施取得重大进展。 (一) 亚太大国的支持认可,增强东盟在网络中的重要性 纵观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历史,从论证谁控制了海洋就能控制世界的“海权论” ,到谁控制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就能控制整个世界的“陆权论”,再到谁控制住了边缘地带就控制世界的“边缘地带论” ,世界大国对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重视,
22、并开始广泛加强与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往来,以掌握国际交往的主动权。在此背景下,作为地缘政治经济发展边缘地带的东盟开始受到世界大国的关注,东盟所面临外部环境逐渐改善,这也是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基于世界大国对边缘地带的重视,东盟地缘中心性战略自提出以来至今 20 余年,目前已基本得到中、日、美、印等亚太大国的认可。除此之外,各大国对东盟地缘中心性的支持还存在自身的考量:为坚持与维护和平发展战略,防止地区威胁,促进地区共同发展,中国表示愿意支持和参与以东盟为主导、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照顾各方舒适度、平等互利、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特征的合作;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一直锁定在欧洲,欧洲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之所在地,当时的苏联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者。但是随着苏联解体,欧洲经济增长放缓,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美国逐渐将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了“两洋战略” 。在此期间,美国两方作战,耗费巨额资源,已无力过多“干扰”亚太地区的发展。而此时正是中国迅速崛起、东盟力争地区合作主导权的时期。进入 21 世纪后,东盟已经通过“10+1” “10+3”“10+6”等合作机制夺取东亚地区合作发展的主导权,而以美国为主导的 APEC 却毫无进展。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