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知识,通达智慧.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12584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授知识,通达智慧2015 年 6 月 1 日,长江沉船事件震惊全国。于是笔者带着孩子们了解了长江沉船事件的始末,然后开始投入到“设计一艘不会翻的船”的项目中。半个多月来,孩子们设计模型、验证、写实验报告、求助专家、反复试验 这对笔者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段难得的经历。回顾这段经历,同时也想借此反思:什么才是一个好的项目课程呢? 一、构建课程的“第三类接触”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斯皮尔伯格的经典电影第三类接触 。这部电影的名字来源于人类与外星人不同层次的接触。第一类接触,人类只是看到了外星飞船;第二类接触,人类发现了外星人遗留在周围环境中的踪迹;第三类接触,人类直接看见,并与外星人有了面对面的交流。

2、这三类接触的层次,也恰恰映照了我们学习的层次。学习的第一类接触,是了解知识,获得的是信息。学习的第二类接触,是把知识的传递变得好玩,是理解知识,获得的是知识。学习的第三类接触,则是把知识变得有用,建构知识的“生活价值” ,让孩子遭遇真实的问题,是应用知识,获得的是智慧。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寻求到知识的生活价值,只有把知识运用起来,知识才不会被遗忘,孩子才能进入到和知识的第三类接触之中。孩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才会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船的项目学习,就经历了这样的三类接触。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船军舰、破冰船而这时,孩子们只是知道了各种各样的名词,只是接受到了“船

3、”的信息。 后来孩子们又研究了船的演变历史。最早的船是树干,然后一直在变,变成今天的轮船、潜水艇、客轮船为什么会变呢?孩子们收集信息,分享讨论,然后用写、画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发现。下图是信州同学用连环画的形式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展示出来的。 “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怎么过河,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一根木头划过去。但是他发现木头走得太慢了。他忽然想起可以做一根桨来划,但是桨又太不平衡了。他又做了很多帆,帆有了,但还不够快,于是他又给船加了轮桨。一切都齐了,待在船上又太晒了,又在船上造起了房子。船上面还种起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就像在陆地上生活一样。 ”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但是经过探究、讨论,他们已经发现:

4、每一次发明,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但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伴生着新的问题,于是人们又开始想办法解决新的问题,如此一次一次地进步,人类才拥有了现代的文明和力量。 孩子们就像一个喜欢外星人的科学家,发现了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并且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推理。孩子们兴致勃勃,也理解了很多“道理” ,课程进行到这里,就够了吗?这才仅仅进行到知识的第二阶段了解、探索、兴趣。但是,知识本身并没有被用起来。 6 月 1 日,长江沉船事件震惊全国。一艘大船顷刻间被掀翻,几百人的生命瞬间被画上了句号。笔者曾非常犹豫是否要给孩子们公开讲这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孩子们却非常关注这件事。 当听到这么多人的生命一下子归于沉寂,教室里安

5、静极了。很多孩子的眼中都泛着泪花。设计一艘不会翻的船,这样人就不会被大海吞没了。直到这时,孩子们才真正地和“船”相遇,他们知道了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他们上网收集资料,设计模型,验证,反思,他们开始知道越来越多的概念“平衡” “实验参照” “浮力” 。 我们在进行课程的时候,如果再往深处走一走,不仅仅只是了解一些名词,或者把知识变得好玩,而是要构建“第三类接触” ,搭建项目课程的“生活价值” ,这时,学习才真正地发生。 二、搭建立体的学习网络 在传统的教学中,孩子们的知识来源于教师和教科书,较为单一。在项目教学中,知识来源多元化。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互助,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都为项目学习

6、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孩子们之间的学习,大多数时候会比教师对孩子们的单项传递更为有效。就本次项目学习来说,怎么才能使船不翻呢?笔者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耿震同学边在黑板上画边解释说:“如果船遇到风暴,能够伸出两条腿固定在海里就好了。 ”这个想法好奇特,传耀同学马上提出意见:“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这可怎么办?”耿震同学跑上去,把两条直直的腿变成了弯弯曲曲的弹簧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很多问题,他们彼此互相质疑,进而修正自己的观点。孩子们还讨论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兴源同学提出圆形的船不容易翻。但是孩子们马上提出问题:“圆形的不会翻,但是会滚动,滚动了人怎么办?人突然会头朝下

7、,那么这艘船还怎么能生存呢?”头脑风暴过后,孩子们开始创作。 耿震同学为船设计了可伸缩的脚和双翼,双翼可以腾空而起。可茹同学设计的船是双层的,外层会随着风浪滚动,但是内层的球体不会滚动,这样就会保证人们的安全,里面还有男女卫生间、花园,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给自足。 无独有偶,有个科学家设计的“诺亚方舟”也是这样的思路,看来真的不可小觑孩子们的想象力。 这时,教师要做的是倾听,为孩子们提供资源:书籍、网络搜索、专家意见,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学习网络。世界是圆融而统一的,遇到的问题是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的。 殷老师就被笔者请来一起做课程。他设计了三个模型。他把乒乓球用铁丝扎成了双球船模型和三球船模型

8、。孩子们围拢成一圈,每一双眼睛都盯着这“盆”海。孩子们提出用手拨动水面可以形成波浪,甚至摇晃盆子可以形成海啸。实验中,他的三个模型都失败了,但是孩子们学习的 积极性却被调动起来,也要自己来尝试。 笔者请家长为孩子们买来有关船舶的书,教给他们上网搜索的方法。孩子回家查找资料,自己设计模型做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 冬瑞同学的妈妈周六打电话说,冬瑞都“疯”了,把自己关到厕所做实验,一个上午都没出来,还边做边傻笑,真真“痴迷”了。而信州同学,做实验做得晚上都不睡觉了。有时候你只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窗口,孩子们就能看见一片天。 子涵同学制作了两个模型,两个相同的塑料瓶,一个有侧翼,一个没有侧翼。他怎么能

9、想出来用“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呢?恩泽同学也是这样的思路,他要研究的是重心对于船的影响。他也造了两艘船,在船顶上面放了一个酸奶盒,盒子里放着几个乐高小人。另外一个则是在船体上放了酸奶盒子,盒子里也放着几个乐高小人。然后他通过实验,证明了重心低的那艘船不容易翻。 孩子们模型的建造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1.增加两个相当的侧翼增强稳定性。 2.降低重心。 3.寻找很轻的材料。 一节课交流下来,孩子们互相展示自己的模型,分享着自己的设计,解决了一些困惑,但是又因为彼此碰撞,带来了新的问题。最后笔者请孩子们决定先研究哪个问题,最终孩子们选择了寻找一种最轻的材料制作船。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材料即使沉下去也会浮

10、上来,这是令他们最为激动的。 什么材料不适合做船?这当然还要验证。于是,笔者又请了一位科学老师给孩子讲浮力。专家资源的介入,又进一步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灵活的立体学习结构,使学习变成丰富的、多方向的,课程也因此变得生动、有趣。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 科学老师谢老师的介入,给课程增加了一种新的契机。谢老师用鸡蛋为孩子们演示了浮力,然后孩子们就要求拿出自己的船来试一试。可是谢老师直接告诉孩子们,世界上不存在不会翻的船,孩子们用来实验的这些材料也不适合做船。 “那我们不是白费力气了?”一个孩子说道。听到这句话,笔者也很忐忑,会不会孩子们的探究之路就此切断了呢?回到教室,问孩子们,他们怎么看?平常不

11、爱说话的钇铭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我们要先实验。没有实验过,我就不相信。 ” 一群孩子围着我,要求继续实验。想要实验,可以,但是我们不能总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重复。笔者抛出两个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模拟实验更接近真实的情况?我们以前的实验又存在着哪些问题? 孩子们说到两点:更大的盆子和风。更大的盆子在学校很难找到,孩子们纷纷要把自己的浴盆搬来;笔者带了吹风机。我们先研究风对船的影响。首先验证的就是孩子们上次极力推荐的“可茹号”和“雨洁号” 。这两艘船都是用泡沫做成的。孩子们认为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沉的船。 两艘船放进盆里,孩子们制造“波浪” ,笔者则拿着吹风机开到最大档对着小船吹。小船是不会沉,可是在水

12、面上摇晃如一片落叶。 “坐在这样的船上,不沉下去,也会晕掉的。 ”恩泽同学说。对着船的底部一吹,“可茹号”被掀翻了。 接下来是“雨洁号” 。 “雨洁号”比较大,里面还有用橡皮泥做成的“座位” 。铭泽同学觉得,如果加上重物,把船的重心降低, “雨洁号”就不容易翻。于是我们来验证。果然加上了重物后的“雨洁号”没有那么摇晃了,对着底部吹,船底离开水面,但没有翻。 然后我们就来讨论用轻的材料做船的可行性。传耀同学说:“假设这艘船在海上,海面波涛汹涌,甚至还会有海啸,这样轻的船在海面上摇摇晃晃,人很不舒服。说不定还会被吹到天上去呢!”孩子已经认识到,实验只是理想的环境,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孩子们,

13、你们在做这个不会翻的船时收获到了什么?” “我还要继续去实验!”钇铭同学说着,突然拿出了一个模型,原来他趁中午的时候又做了一个。 “我知道了重心越低,船越稳定。 ” “轻的材料不会沉。 ” “轻的材料做成的船摇摇晃晃,很容易被风吹走。 ” 正在我们说着“正能量”的时候,突然传耀同学大声说:“我们小孩子根本做不出不会翻的船。我们又没有钉子啊,又没有材料,我们根本做不出来!” 听到这个“不合时宜”的言论,笔者吃了一惊,思虑片刻,决定让孩子们来讨论这个话题。 “传耀说得对啊,我们这么小,根本做不出这么小的船,那我们岂不是白忙活了?” 孩子们沉默了。 “老师,我们做的是模型,我们知道要去实验!”子涵同

14、学首先打破。 “我们做的是希望。 ”可茹同学小声地说。 “我替可茹补充,我的恩泽一号失败了,我还会接着做恩泽二号,恩泽三号我会一直做下去,一直去实验!” 传耀同学此时似乎恍然大悟了:“我们起码知道哪些船会翻,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怎么去做实验!” 孩子在做“不会翻”的船的过程中,他们真正获得了什么?孩子们学会了要先去设计,再想办法去求证。 四、涵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一天,孝升同学对我说:“老师,我看过泰坦尼克号 ,这个电影船沉了,船沉的时候,那些男的都死了”孝升的话,让我想起了电影中那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让妇女和孩子先走!”于是,笔者让孩子们讨论:“在船要沉的时候,只有一半的救生艇,谁先走?” 钰

15、霏:“如果我是船长,我会让小孩和老人先走。因为他们需要保护。 ” 传耀:“我会让老人先走,其他人都可以用救生圈。 ” 可茹:“我的爷爷奶奶都细心地照顾我,如果我是船长,我会让爷爷奶奶们先走。 ” 耿震:“我也会选择让老人和孩子们先走。 ” 茹心:“我会选择让自己家人先走。因为对我来说,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 铭泽非常赞同茹心:“肯定要让自己家人先走。 ” 兴源:“我会让一家人先走。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家庭,就要让他们幸福下去。没有结婚的可以先留下。如果让一个家庭里一个人留下,这个人死了,其他人也不会幸福。 ” 笔者实在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有这样的思考力,每个孩子的回答不一样,折射出他们心中不同的价值

16、观。 这时,信州突然站起来:“怎么能让老人先走?我是船长,我会让老人跳海!”他的话音刚落,全班愕然! “那能说说看,你这样选择的理由吗?” “老人活的时间太短了,他们活下来也活不了多久。 ”信州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孩子,所以他考虑问题一般是从经济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的。 其他孩子这时开始分成两派: “我觉得信州说得不对,我们的爷爷奶奶这么爱我,还照顾我们长大,不能让他们跳海。 ”传耀可是信州的好朋友,可是他不能认同信州的观点。 “就是要让他们跳海!老人没有用了。 ” 朱文君老师一直提醒笔者,不要轻易做道德评判,而要通过故事和情境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她建议把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讲给孩子们:这个故事发生在

17、二战后日本的一个村子里。战争留下的创伤让很多人都处于饥饿状态。于是村子里的人决定把没有用的老人赶到一个山洞里,把粮食留给其他的人。可是,村子里发生了瘟疫,人们都人心惶惶,不知道怎么办。一个年轻人偷偷去找自己的父亲,父亲已经饿得皮包骨头了。父亲告诉年轻人怎么预防瘟疫,怎么治疗。这个村子免于灭顶之灾。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老人并不是没有用的,他们代表着智慧和经验。 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讨论着,终于明白:孩子是希望,男人是力量,妈妈是保护,而老人是经验。 然后笔者又给孩子们看了泰坦尼克号里的片段船长说:让妇女和孩子先走!虽然生命危在旦夕,但是乐师们演奏音乐,烟花绽放在死寂的天空人们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弱者

18、。 选择,无所谓高下。关键是,你是基于什么做出你的选择的。也许,这段小时候的争论会淹没在时间的流沙里,也许,会在他们长大成人面临着选择时,这个争论又会泛上心头。 长江沉船事件,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真实的问题,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动机,让孩子们与船拥有“第三类接触” 。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多学科+多教室+多学生+多信息”的立体学习网络,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形成了跨学科的联合。同时,拓展了各种关键信息的来源:网页、报纸图片、电影、书籍学生之间的互动、质疑,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可能。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发展的是探究的能力、倾听的能力、反思 的能力,孩子们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又涵养了自己的公民意识。 真正的“智慧”的学习,是让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