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乐学习,让绘图软件活起来!摘 要:CAXA 电子图板为学生快速、准确掌握计算机绘图工具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平台。如何让学生真正接受并精通绘图软件,实现生动活泼的学习目的,一直以来是笔者追求的理想化的教学目标。本文是笔者多年来从事 AXA 电子图板教学实践的总结,旨在更好地开展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工作,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快乐学习;无障碍教学;高效课堂;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11 CAXA 电子图板是国产计算机绘图软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面对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的职业中专学生,如何使原本枯燥的专业课程实现学有方向,教有特
2、色,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快乐,是笔者一直以来的追求。 一、整合教学内容,查缺补漏,扫除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从课程的角度,CAXA 电子图板依托机械制图,同时又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提升和延续。因此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是要有一定机械制图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驾驭和熟练使用机械制图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全面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成条理清晰的四个模块,并进行分组教学。 第一个模块是平面图形的绘制。依据机械制图中平面图形的画法,以及机械制图教材及习题册中的习题,让学生在最初接触 CAXA 电子图板时,在几课时的学习后,就能熟练掌握直线、平行线、圆、圆弧连接等绘图工具和剪裁、镜像圆角等编辑工具,
3、并能完成尺寸标注、调入图框、填写标题栏等工作,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软件,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软件的学习,给机械制图带来方便与快捷,从而促使学生对软件学习产生强烈兴趣和愿望。 第二模块是三视图的绘制。依据软件提供的导航功能,实现主俯视图的长对正、主左视图的高平齐,依据三视图导航功能,实现俯左视图的宽相等。教学中,先从读图、绘图入手,使学生熟练掌握三视图绘制的方法与技巧。再从识读轴侧图入手,自行选择三视图的表达方案,通过小组内、各小组之间的讨论、分析,以及老师的指导,选出最佳的表达方案,以丰富和完善学生利用软件绘制三视图的能力。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环环相扣,应把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地推向高潮,变要学生学
4、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学习之中。 第三模块是零件图的绘制。笔者从比较简单的零件图入手,综合运用前两个模块所学到的绘图工具,完成零件图图形的绘制和简单线性尺寸的标注。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等的标注以及技术要求的输入等内容,师生共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 注意绘图及标注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能粗心大意。对于典型的零件图,要求学生认真绘制,同样不能只满足于看图抄图,而要能够根据实体图设计零件图的最佳表达方案,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打下基础。 第四模块是简单装配图的绘制。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不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读简单装配
5、图的情况下,依托 CAXA 电子图板的导航功能,完成绘图。 职业学校的学生,机械制图的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扫除学生学习计算机绘图的拦路虎,努力做到无障碍教学。比如,学生进行零件图的绘制时,部分学生读不懂图,看不懂有些特殊的尺寸标注、形位公差的标注要求等。此时笔者就是一名机械制图的老师,我不急于让他们绘图,而是启发学生细致耐心地分析零件图,先让他们读懂零件图,在此基础上依据零件结构本身的对应关系,完成绘图;同时,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分组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原有机械制图的基础和对新学习的绘图软件的掌握程度,把学生分为几个
6、小组,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异。我为学生设置适合他们的目标,让学生伸手够不到,但是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既看到希望,又要始终坚持。学生每节课都在朝着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去努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使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不掉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使优秀的学生得到发展,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收获,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爱心与激情,携手共进,共筑高效课堂 机械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给人的感觉是缺少趣味性,比较枯燥,没有吸引力。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融入学过程中,享受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教师需要用心琢磨的事情。 笔者所教授的绘图软件拥有友好的
7、全中文界面,且方便易学,快捷高效,应用广泛,是国内目前最优秀的二维绘图软件之一,它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教学中,笔者以作者的身份出现。要大家一起分享计算机绘图软件给绘图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笔者把教学不仅仅看成是传授知识,更当作一种分享,让学生与我一起,分享高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以机械制图中学生手绘的机械图样作为对比,在电脑上演示软件绘图,省时、省力,标注及图幅设置犹如表演魔术一般,把学生带入软件学习的佳境。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软件,让学生相信绘图软件就是一个工具,老师可以做到,他们也一样可以做到,甚至会做得更好! 著名教育家冯洪恩先生说:“教育智慧的事业,是激情的事业。 ”教学中,我始终保持着激情
8、,用激情与爱心打动学生,让学生亲其师并愿意信其道。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购物经验:本不想买的东西,但是卖家主动热情地搭话、介绍,百挑不烦地赔着笑脸,结果这件东西可能就会欣然买下,或者即使不买,也会记着这个卖家,有需要时,会首选那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常常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满怀激情地走进课堂,用激情感染着学生,用耐心指导着学生,用平等的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高涨的。我相信没有天生的顽石!在我的课堂上,常有对任何学科都没有兴趣的学生认真地进行绘图。教学就是由一个个心灵碰撞的瞬间组成,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的职业幸福,就在这一个个
9、瞬间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每当有学生遇到难题,要打退堂鼓的时候,我都会及时地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坚信自己有能力学好这门课程!而这门课程,与其说是课程,不如说是一项技能、一门手艺,甚至可以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在工厂立足的一个基石。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正面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我告诫学生,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学会分解问题,化整为零,变复杂为简单;“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不要以为用眼睛能看会,有时候眼睛会欺骗我们的思维,要克服惰性,重复操作,力求快速、熟练;“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绘图如做事,做事要走心、用脑,作图亦是如此。在我的劝慰和鼓励下,这些学生又开始
10、对自己有了信心,知难而上,再次加入到学习当中。 分组分层次的教学,没有任何一个学生的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在学案中,我设计了大量不同难度的图样,针对不同的学习进度,每组学生都有自己当堂课上要完成的任务。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完成基本目标的同时,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尽可能多地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绘制一些复杂的图样,不断地提高自己,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也不断地鼓励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应到实习车间、工厂去找图样、实物,自己亲自设计图样的表达方式,让课堂学习贴近生活,生产,打造高效课堂。 三、让绘图软件“活”起来,探究式教学主导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1、。 ”我的学生,平时最大的爱好之一是玩电脑游戏,因此对计算机操作都特别娴熟。学生之所以能把游戏玩得这么好,就是因为有浓厚的兴趣在牵引着他们。在教学中,我鼓励他们尝试着在绘图软件的学习中发挥这一优势,找到学习的快乐与兴趣。绘图软件没有游戏那样的声、形刺激,但是静态下也有它的文字提示:每个工具图标的设计都非常形象,而且光标移到工具图标位置时,光标下方会自动提示该工具的用途说明;选择某个工具图标后,屏幕左下方的“立即”菜单会立即提示接下来该如何操作;灵活运用方便快捷的右键功能,会大大提高绘图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如玩游戏时般的速度魅力;键盘上的Esc 键,有着与游戏功能相似的功能,这还是学生发现后告诉我
12、的。学生在绘图软件的学习中找到了玩游戏时的感觉,绘图的效率和热情显著提高。学生渐渐地学会了遇到问题后,利用软件的提示,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与软件进行无声的对话,让软件“活”起来。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潜能被释放出来,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乐园,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CAXA 电子图板的教学内容比较零散,笔者把动脑、动手的权力还给学生,只是在关键点上进行提示和引导,而且会不失时机地卖卖关子,尽量动口。在绘制不同的图样时,遇到不同的问题,学生渐渐习惯了自主探究,还不时地向我炫耀他们的新发现。比如,进行比较复杂的引出标注、沉孔标注时,学生不明白这些符号和数字的组
13、合所代表的含义,此时,我对照图样,启发学生把符号和数字一一对号入座,同时,对可能遇到的类似标注,提醒学生如何去识读;具体到利用软件标注,我只是提示工具的位置,而具体的操作,则完全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在学习欲望的驱动下,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课堂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我也在教学的同时,收获着教学相长的幸福。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影响了我。面对这样生动的课堂,面对一群积极探索学习的学生,作为教师,我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不断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 与青少年一路同行,伴随他们走在洒满阳光的青春路上,我用学识来充实他们的头脑,用人格的力量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学会学习,让爱陪教育一起走,真正实现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让教学服务生产,更服务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幼龙.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幼龙.机械制图习题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师道,2012,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