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大误会:“人民公社”并非毛泽东首创.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1299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的大误会:“人民公社”并非毛泽东首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的大误会:“人民公社”并非毛泽东首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的大误会:“人民公社”并非毛泽东首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的大误会:“人民公社”并非毛泽东首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的大误会:“人民公社”并非毛泽东首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更新研究摘 要历史文化名镇是一种特殊的城镇类型,本文以河北涉县固新历史文化名镇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时保护所面临的挑战,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提出保护更新改造方式,选择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最后通过对固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更新的实践,总结体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协调发展的方法,以期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 保护 更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316-02 1.引言 历史文化名镇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脉络,是特定地域的居民建设活动的历史结晶,是传统建筑

2、艺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是遗存于民间的文化瑰宝。河北涉县固新镇拥有保存完整的山水格局、大量明清民居建筑群与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具有优越的遗产保护和文化研究价值。2010 年 12 月,固新镇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随着快速城镇化给周边环境和传统风貌带来的冲击,做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工作变得更加迫切。如何协调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构建科学的保护体系,并通过选择合理的产业类型,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笔者以固新镇为研究对象,阐述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发展策略。 2.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认知 2.1 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 固新镇曾是县治所在地,遗

3、存有典型的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固新四个券门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或基石拱券,或基石横梁隧道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固新村志记载有“西乡屏翰”叙述它的防御屏障作用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清漳河谷地的泥土制成土坯建造房屋,典型的“两甩袖”单体平面,四合院布局。历史建筑的材料、风格、式样代表了太行山区冀南地方民居的建筑特点。 2.2 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 固新古槐,相传“植于秦汉,盛于唐宋” ,高 29 米,树围 17 米,冠幅直径 19 米,树龄 2000 年以上,至今仍开花结果,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树龄最长的槐树,具有“古” 、 “粗” 、 “神”的特色,有“天下第一槐”之美誉。当地关于古槐的传说

4、、典故数不胜数,如慈禧三问老槐树 、故县老槐树,九搂一屁股 、 古槐献良谋刘邦定天下等等。古槐作为当地村民心目中的“母槐” 、圣树、福树、吉祥树,蕴含着无穷的文化魅力。 2.3 自古流传的冀南庙宇文化 固新镇保存完好的庙宇有数十处,多为明清以后的风格,奉阴阳五行之说,排布有序,且有庙宇必有戏台。佛教在固新的传播历史悠久,位于固新镇内的佛教寺庙有清泉寺、静因寺、柏台寺等,始建年代早,至今香火旺盛。以庙宇为载体形成的民间庙会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特有地域文化共同体。 3.保护面临的挑战 3.1 历史建筑的老化、破坏 由于当地经济的落后、历史年代的久远、疏于保护与意识薄弱等原因,一些历史建筑

5、被拆除毁坏,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明的现代化住宅。新老建筑的不和谐、历史建筑周边私搭乱建的房屋,导致建筑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3.2 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 固新镇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规模不足。直接饮用地下水,水质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水质问题引发的癌症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6-7 倍) ;缺乏独立的下水系统,厕所仍使用传统的旧式旱厕;缺乏集中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杂物随意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卫生环境较差;缺乏公共绿化场地,村民活动局限于街巷空间和内部院落。 3.3 出现“空心化”趋势 由于固新城镇建设发展受到历史文化保护限制等因素,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就业、收入、生活环境等方面

6、的优势,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聚集,固新镇出现“空心化”趋势。因此固新古镇存在着和城市争夺人口,避免消亡的压力。 4.规划对策 4.1 整体保护的规划理念 4.1.1 自然环境保护 古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是其所根植的背景区域,对古镇历史文化特色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木,既满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又考虑景观效果,做到生态、经济、景观的统一。规划对流经镇区的石河、清漳河加强保护控制,营造休闲绿化的亲水空间和宜人的滨水环境。 4.1.2 视线通廊控制 视线通廊是标志性历史景观之间保持通视的前提条件,也是体验历

7、史文化名镇风貌的重要景观通道。视线通廊控制的目的是确立固新镇各景点之间的呼应关系,突出和强化历史风貌和标志性景观。规划构建城镇内部通向外部河流、梯田、乡野的廊道系统,以街巷、河流为骨架,以券门、古槐等为景观节点,以梯田、山体为背景区域,形成网络状、连续性的视觉廊道(图 1) 。 4.1.3 建筑高度控制 在对视线通廊分析的基础上对镇区建筑高度进行分区控制,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不受影响的同时,构筑以自然环境和建筑为要素的“图-底”关系,保持古镇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4.1.4 建筑风貌控制 新建建筑要注重建筑的文化性,应努力使不同建筑物的风格和谐统一,力求自身完整和群落之间的整体性。通过环境手段反映

8、建筑地方传统特色,适当运用地方优秀传统的概念反映到建筑的风格中去,保持建筑风格的古典性和历史沧桑感。建筑色彩以青灰色、土黄色为色彩主基调,整体统一且具有历史感。 4.2 分类的保护手段 4.2.1 历史街巷保护 固新镇历史街巷的特色是石板路、石板巷,黄土路、卵石路,呈鱼骨状布局,街巷狭窄。街巷两侧是黄土坯院落建筑,土墙土房与石街土巷相映成趣,构成富有韵律和变化的街巷景观。规划通过对历史街巷的空间格局、路面材质、立面、休憩空间等分类保护控制,保持其整体的景观风貌特色。 4.2.2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固新镇历史环境要素较为丰富,包括 10 个券门,3 棵 100 年以上的古槐,38 口古井、石碾、

9、石磨,以及外部层层叠叠的梯田型经济林区,这些都是集中体现固新镇地方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的构筑物。规划对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挂牌保护,设立保护标志,悬挂于历史环境要素的适当位置,标识历史环境要素的名称、位置、规模、形式风格、营造年代、材料、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保护责任者等信息,以利于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提高居民、游人对历史环境要素的认知程度,增强保护意识。 4.2.3 文保单位的保护 固新镇内省级文保单位有古槐树、洞阳观,县级文保单位有乐楼(龙王庙) 、真武阁、固新古民居建筑群。规划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将文保单位的保护区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等级,对两个范围内的建设活动提出严格的

10、控制要求。 4.2.4 历史建筑的保护 在对固新镇建筑物、构筑物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将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等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固新镇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为固新镇的历史建筑。规划对历史建筑进行建档,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与管理的重点对象和依据。根据历史建筑的建筑质量的不同提出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 4.2.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固新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地名由来、神话传说、生活民俗及石头建筑工艺等。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对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并建立档案,对其所对应的文化空间(如典型

11、民居建筑、石碾石磨等)进行挂牌保护和标识。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宣传,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展示和共享固新优秀文化遗产魅力。 4.3 分区域的保护要求 根据现存聚落空间格局、自然环境、历史建筑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的现状分布状况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进一步分别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考虑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在保护范围之外划定环境协调区。对以上划分的区域执行不同的保护控制要求。 4.4 分层次的规划控制 为保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多层次的规划编制进行保障。通过编制保护规划进行宏观层面的控制,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中观层面的引导,通

12、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指导具体的建设项目。另外还编制了多个专项规划,如濒危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等。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切实可行的指导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 4.5 循序渐进的更新策略 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会导致其衰败。在古镇持续发展中总是有新要素的介入,只有允许保护中存在更新,吸收现代文明赋予的活力,才能保证其发展具有持续的动力。规划在保护实体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维持居民生活的稳定,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在动态调整中寻求保护的最佳途径。动态调整式保护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调整,是不影响保护区生

13、命力的保护模式。落实到规划方案中,体现为规划目标的分阶段实施。在保护规划、濒危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等规划设计中,确定了规划期内分年度的行动计划,分期逐步实施规划设计内容,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施行。 4.6 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针对固新环境优美、历史资源丰富的现状,采用旅游开发的方式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旅游开发展示的内容是整体历史环境特色,所获得的资金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能给古村落保护维护、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开发旅游会对历史文化遗产展示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进而促进了古镇的

14、保护与更新,也能激发当地居民对古镇保护的责任感,从而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保护历史风貌与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 5.结语 历史文化名镇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该在提高原住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完整、真实的传承下去。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有效的规划作为保障,需要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支持。本文通过对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的尝试,以期对其他地域内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资料集-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尚圆圆,周煜.古村落形象保护与更新-浙江缙云县河阳古村落.福建建筑.2010.4. 5 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城乡建设,2004.1. 6赵勇,崔建甫.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4.8. 7河北北望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省涉县固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0-202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