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谈“ATDTA”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近几年,我校开展“ATDTA”创意课堂的实践研究,打破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介绍“ATDTA”的教学模式,并用实际教学环节来介绍这种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最后针对这一模式的应用做了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 “ATDTA”教学模式初中生物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大多数的教师已经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力图在课堂中充分体现这种主体,但由于传统课堂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我们的课堂仍然以书本为中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都不够高,此
2、种情况下,创造性思维教学应运而生。笔者所在学校开展“ATDTA”创意课堂的实践研究,旨在打破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一课为例,浅谈“ATDTA”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 ATDTA 教学模式的由来 国外成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较多,如吉尔福德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泰勒发展多元才能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等,台湾学者陈龙安教授将上述教学模式总结,提出了“ATDE”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但在中国内地的教
3、育大环境下,教育更关心学生的教学质量即人的知识的获得, “ATDE”教学模式若直接拿来应用,还缺乏一定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开展“ATDTA”创意课堂的实践研究,鼓励在学生既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提供学生扩散思考与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与能力,从而培养创新人才。该教学模式由问(Asking) 、想(Thinking) 、做(Doing) 、测(Testing) 、评(Assessment)五个要素构成。 主要环节介绍: 问:关注生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初中学生好奇、爱玩,利用生活中我们迷惑不解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才有可能发展
4、创造性思维。 想:学生根据问题或者情境,自由联想、发散思维,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 做: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所思所想,可以是实验操作、模型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反思,从而指导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测:基于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开放式与闭合式相结合的形成性测试,以检测学生课堂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度。 评:学生针对课堂中自己的各种表现,能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预设的评价标准与体系进行自我学习效度的评价,遵循创造性思维“延缓判断”原则,师生共同制定评估标准,相互尊重,使创新思维由萌芽进入实用。 用“ATDTA”模式来指导教学设计,可以
5、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过多的说,遵循这种模式中的五个环节的设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让学生一味遵循教材或教师自己设计的步骤来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才是真正的探索者和解决者,而教师,仅仅是这场探索中的指南针。 二、 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的教材地位 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第三节细胞分裂与分化已经学习了组织的概念,为本节课的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的提出打下了基础,而本节课内容则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整个七年级生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6、。这节课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开始入手,让学生思考水果的构成,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继而组织学生进行解剖探究,在操作中分析,一步步讨论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人体的结构层次,并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检测本节课知识掌握后,学生相互评价,并在别人的评价中清晰的认识自己。 三、 “ATDTA”教学模式在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教学中的应用 1. 问:本节课有两处问导入新课时和过渡到人体的结构层次时。导入新课的问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第二处的问则作为一个过渡,自然而然的发问以引起关于下面内容的思考。 (i)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如果让你来形容秋天,你认为秋天是一
7、个什么样的季节? 生: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吃的这些果实,到底是如何构成的? 简单的情境设定,让学生仿佛走进了秋天的果园,而看似随意的发问,则引起了学生对于果实这样一种常见物体的探索欲。 (ii) 在完成了植物体结构层次的探索和讨论后,教师直接发问:那人体呢,是不是也和植物一样,也是由这几个结构层次构成的呢?不着痕迹地过渡到人体结构层次的探究中。 2. 想: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必急着让学生一定找到答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发散思维,充分联想和想象,得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并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做。 3. 做:做是“ATDTA”教
8、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想”的一个验证和实施。做的过程分为验证型和探索型,若是学生已经可以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或知识猜测出实验可能的结果,为验证型;但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足以推断出可能的结果,则为探索型。无论哪种类型的“做” ,都需要学生在实施之前做好充分的设计,而这个设计,则归属于“想”的范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想和做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以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为例,在疑问“果实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之后,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果实的构成,并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了属于自己小组的探究计划。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思维的方向也是各有区别,因此得到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
9、各种答案呈现出来,学生更易于比较,互相取长补短,对于下面的探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作用。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来探究果实的组成,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将自己探究的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画图、列表等) ,这是动手锻炼的机会,也是学生尤其喜爱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预设的活动,在做中学,从实际活动中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是课堂中最热闹的一个环节,学生边做边思考,并不时的讨论,根据自己的设想来探究自己手中的果实,并将探究结果记录下来,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记录逐渐学会将探究的结果进行梳理和加工,也是一种重要能力的培养。 探究活动后,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出果实是由各种组织组成的,但果实并
10、不是一株完整的植物体,所以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一株完整的植物体又由哪些部分构成呢?由此可见,学习正是在问、想、做中不断的循环和推进中进行的,学生的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能力也在一步步提高。 4. 测:所有的疑问解决后,通过“测”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笔者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运用两种测的方法:教师测和学生互测。教师测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封闭性和开放性的题目,巩固基础,并升华拓展思维;学生测则由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互相出题检测,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巩固所学。 5. 评:评是一节课的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探索活动进行评鉴和完善,学生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从探索活动的设计、实
11、施以及个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能明确自己在思考与探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后面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能有更完美的表现。 四、 反思 1. 生物课要和生活无限贴近。笔者认为,生物课是为生活服务的,我校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有不少家长从事一些小生意,这些学生的基层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从他们的生活中找出疑惑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更能吸引他们关注生物学知识。 2.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多角度进行。在“想” “测” “评”的过程中,学生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想”需要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 “测”需要学生将自己所学进行加工再以问题形式出示, “评”则需要学生从多个方面来评判自己的同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各个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思维的各个方面, “想”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所在,从本质上发散思维, “测”的时候鼓励学生考虑不同类型的题目和考查方式, “评”的时候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多元的进行评价。 3. 充分调动学生,把生物课上出新意来。每个问题的求证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实验的验证方式也不是单一的,鼓励学生抛开教材,不拘泥于书上所提示的探索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用最有创意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