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1300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斯特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斯特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斯特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斯特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斯特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李斯特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建摘 要李斯特所开创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一经济学具有德国特色、满足了 19 世纪处于落后工业化状态的德国民族现代化的需要,其主要特点是反对经济学的个人主义的抽象研究方法,强调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它对处于复兴阶段的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论、经济伦理启示。 关键词李斯特;历史学派;启示 中图分类号:F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70-01 一、李斯特及历史学派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的经济学还是从英法输入的舶来品,而到

2、40 年代,具有德国特色、满足德国民族现代化需要的经济学派终于产生,这就是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其先驱则是李斯特。 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学派,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反对个人主义的抽象研究方法; 2、强调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3、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综观李斯特的理论,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强烈反对英法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反对激进社会主义;对此,旧、新历史学派都作了继承。 历史学派是李斯特奠基,19 世纪 40 年代自罗雪尔(旧历史学派)开始,到 19 世纪 70 年代的古斯塔夫?施穆勒(新历史学派)达到高潮。历史学派还影响到马克斯?韦伯、维尔纳?桑巴

3、特以及美国的制度学派,对美国 20 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旧历史学派的主要特点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历史分析。熊彼特对此评价道:“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基本方法的和独特的信条是,科学的经济学和致知方法应该主要来说是完全地在于历史专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根据历史专题所作的概括。就经济学专业的科学部分而论,经济学家应该掌握的首先是历史的技能,依靠这种技能他所要的一切装备均在于此他应该扎入经济史的海洋,去调查研究各时各地的具体类型或过程的活生生的细节,并学会如何品味这些资料。社会科学中所可以获致的一般知识,只有从这样的工作中才能慢慢产生出来。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 历史方法的原始核心,由此派生的

4、态度与纲领,就是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的历史主义 。 ”185-86 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由于是通过研究历史去研究一国的国民经济,所以自称为“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而新历史学派由于利用了历史资料和当时相当发达的统计学方法,因而又自称为“历史统计方法” 。由此出发,他们都强调归纳,反对绝对抽象和演绎。 二、当代中国经济学重建的启示 李斯特所开创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对研究中国现实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1)价值论启示 源自英法近代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遵循的并不是“价值中立”原则,而是内含着深刻的对阶级利益的关心。尽管当代西方经济学总体上满足于记述经济现象,用函数关系掩蔽人的关系,用量的分析

5、代替质的分析,极度的数学化使其缺乏对人的关怀,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这种事实。这就提醒我们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既要吸取和借鉴西方国家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又不能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简单而生硬地照抄照搬。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私有化“产权神话”和“自私人”理论前提,应当有清醒的头脑。其实,即使在西方对于这些观点也在进行反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指出:私有化“这个神话十分危险,因为它误导许多转轨国家仅仅关注产权问题,过分信赖私有化,而忽略了一系列更广泛的问题”2。至于“自私人”的理论,连布热津斯基也认为:“以相对主义的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基本指南是构不成任何坚实的社会

6、支柱的;一个社会没有共同遵守的绝对确定的原则,相反却助长个人的自我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3125。在自由市场获得普遍胜利的今天,人们似乎被推向盲目迷信市场力量的道路,他们忘记了放任市场带来的社会不公所潜藏的危险。 经济学对人的忽视、失范及偏重实证化的不足可归结为一点,即当代经济学失却了对价值的关注,使经济学日益成为技术性的学科,而技术性学科在当代学科群的划分上只能是二级学科,这与经济学本应享受的待遇和地位是不相称的,亟待改变。 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行以及引发的社会转型,迫切需要对此作出理论上高屋建瓴的把握和概括,这是时代赋予的理论使命,经济学当在其列。然而,现实中的令人失望一再证明经

7、济学目前还缺乏这种能力,由此,使得当前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屡屡出现盲目性甚至走弯路。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被置于生活的中心, “利益”观念日益突出,然而,由于整体经济决策及导向上的失策,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日显泛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越成为社会大舞台的中心,经济学越显得乏力,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悖论。要解决这一难题,光是经济学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从哲学的基石上重构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弃哲学于不顾,而是保持着与哲学的特殊关系,正如以上所分析的,经济学以价值关怀的形式贯通了两者,并以价值论作为经济学之基础和前提。当代经济学

8、的贫乏就在于失去对价值论的关注,失去经济学之为“学”的价值论传统。 重建以价值论作为基础和前提的经济学,以不同的价值立场剖析经济理论的利益属性,才能重现经济理论的深刻性,保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2)经济伦理启示 李斯特的经济伦理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他所提出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伦理考察的基点到底是放在一个抽象的不属于任何国家而直接属于世界或人类的个人(经济人) ,还是放在一个属于特定的国家的“道德人”的基础之上。这一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尽管今日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大大不同于李斯特所处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是,经济的全球化是否意味着世界主义已经实现?西方有些舆论

9、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已经使国家的意义,尤其是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意义削弱。与此同时,在经济伦理的问题上,李斯特所批评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抽象的“经济人”假说,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那里已经成为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如政治、家庭等等)和伦理问题的基本假设,出现了如德国的经济伦理学家科斯洛夫斯基所说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成为潮流。这种潮流在我国也有所反映,一度国际社会一体化之类的说法颇为流行。而在经济伦理的领域里,有一些论者,以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包括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以来的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为出发点,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

10、市场中的契约关系;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意味着人们已经从“计划人”变成了“市场人” ,市场中的契约关系将成为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处理这种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这样一来,在市场中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否需要、是否可能同爱国主义统一起来就成了问题。爱国主义被排除在经济伦理视野之外,只能存在于其他的领域。 但是,现实生活却给我们提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李斯特所说的,世界主义虽然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尽管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世界性的趋向,现实的世界却是一个由许多千差万别的国家组成的世界,至今仍没有失去其现实性。而爱国主义作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样也没有失去其现实性。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 3 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 转引自程恩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演进和瞻望,面向 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 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