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毅夫:从投奔大陆到入主世界银行的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但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当今社会,林毅夫可算上无党派人士的首席代表。在世界经济学界,他无疑是一位翘楚。这位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泅渡回大陆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1952 年 10 月 15 日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1971 年年初,19 岁的林正义进入台湾大学农工系学习。寒假在成功岭受训期间,他决定投笔从戎,申请转学至陆军军官学校(承袭原黄埔军校)就读。1975 年,林正义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陆军军官学校正期生 44 期步兵科毕业,随即留校担任
2、学生连排长。第二年,他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 年夏季,林正义获政大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并更名为林正谊。随后,他被派往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当时的林毅夫是台湾最有前途的军官。 在金门前线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林正谊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建交等消息让他意识到中国富强的希望在大陆一边,他希望能为国家复兴尽力,但当时两岸对峙的现实让林正谊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年轻的林正谊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1979 年 5 月 16 日傍晚时分,林正谊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
3、房。林正谊是个游泳健将,他的游泳技术很高,在夜色的掩护下,他成功泅渡 2500 米宽的海域,在福建厦门登上了祖国大陆。这一切,他的家人毫不知情。林正谊失踪的那天晚上,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为防林正谊“叛逃”泄露军机,连队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历经近一个月时间,一直见不着连长的人影,也没等到大陆方面发布的关于台军官“起义”的消息。最后,台湾“国防部”只好以失踪结案。 来到大陆后,年轻的林正谊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林毅夫,以避免给家人和朋友带来麻烦。他选择到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此了解中国的国情。那个
4、年代,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还很紧张。在大陆提到台湾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间谍。所以,国家接收林毅夫也很慎重,专门派人对他进行了考察。林毅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正派、精神、有礼貌、坦率、直接。他说:“来大陆,主要是为了学习了解大陆的情况,报效祖国。 ”考察人员认为,这是个有追求、有抱负的年轻人。就这样,林毅夫如愿进入北大学习。 师从舒尔茨 1980 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1979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舒尔茨自然不会放弃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当时,林毅夫荣幸地成为为舒尔茨做翻译的唯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
5、最高殿堂的大门。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他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能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是许多经济学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林毅夫欣喜若狂。 1982 年,林毅夫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攻读博士后。1987 年,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一年后,林毅夫突然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那时候,出国已经成了一股风潮,很多人挤破脑袋想出国。况且,这时候,林毅夫的爱人和孩子也已经到了美国
6、和他团聚,如果留在美国,他必定前程似锦,实在没有回来的必要。 归国后的林毅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1994 年,林毅夫结束了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任职,和几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者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是第一个由归国学者成立的独立研究机构。由于身兼不少社会职务,平时林毅夫几乎没有节假日,除了给学生上课,他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他没有放松学术上的研究。他曾经对学生说:“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 生活苦尽甘来 虽然在大陆的发展如鱼得水,但当年泅渡海峡的经历却为林毅夫带来难以言说的痛。台湾当局以“叛逃”大陆的罪名,称其最重可以判
7、处四个死刑。那道窄窄的海峡,就此隔断了林毅夫的回乡之路。 1996 年,林毅夫的母亲亡故。初闻噩耗,林毅夫失声痛哭。因台湾当局的阻挠,林毅夫未能返台为母亲送行,此事成了林毅夫终生的遗憾。2002 年 5 月 9 日,林毅夫的父亲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悲痛之余,林毅夫再次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赴台祭父的申请。此事引起了海峡两岸的极大关注,20 多年前的事再次被提起,台湾“总统府”和“国防部”高官纷纷对林毅夫当年的“叛国” 、 “投共”极尽严厉之词。林毅夫最终放弃了返台奔丧的念头,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 回忆起泅渡台湾海峡后与妻儿分别的时光,林毅夫说:“做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幸运的是我的妻子很谅解我,她
8、跟我有共同的理想。 ” 2014 年 3 月 8 日国际妇女节,陈云英自曝恩爱秘诀:“有很多朋友会问我,你怎么跟他相处啊?我教给大家尤其是女性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就是你要挽留一个男人的心,就要给他一个幸福的舒适的生活。这个秘诀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两个有共同的文化,有共同的追求。我们就是一个人,只是他用男人的方式存在,我用女人的方式存在;只是他更勇敢,我更内敛。 ” 陈云英说:“我感觉毅夫的成功给我带来了头顶上的光环,他事业的成就使我走到哪里都无法掩饰我是林毅夫的妻子。随着我的事业的成功,他走到哪里别人也会说他是陈云英的丈夫。 ” 进入世界银行 2007 年 10 月 17 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
9、研究中心的万众楼二楼座无虚席,经济学家、财经媒体记者以及闻讯而来的师生提早进场,等待聆听林毅夫赴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之前的预讲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 “马歇尔讲座”被誉为世界顶级经济学讲坛。林毅夫更是 1946 年以来登上这个以现代西方经济学奠基者命名的国际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人。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并不是命运。 ”这是 2007 年 11 月 1 日林毅夫在“马歇尔讲座”中的结束语。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以解决全球性贫困、南北差距为目标的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人才后,把目标锁定在林毅夫身上的最佳注脚。成立于 1946年的世界银行,近年来集中于全球减贫
10、行动,更加重视支持小型地区性的企业,主要帮助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建设教育、农业和工业设施。林毅夫在马歇尔讲座上陈述的经济发展信念,正是世行期冀的目标。 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法国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于 2007 年10 月任满。世行为挑选新的首席经济学家成立了一个小组,布吉尼翁是其中的成员。在“马歇尔讲座”举行数日后,布吉尼翁代表遴选小组向林毅夫发出邀请,请他考虑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可能性。林毅夫坦承这个邀请令他感到无比惊喜:“世行是最重要的国际发展机构,它的首席经济学家是经济学家在国际上最高公共职务,一般是大师级的学者担任。我此前或许考虑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事情。可是,出任世行
11、首席经济学家,我完全没有想过!” 两天后,经过一番考虑的林毅夫答复世行,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会慎重考虑。最终,林毅夫给出的选择理由是:“我将在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位置上,更广泛地研究和探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限制条件,和各国政府、研究机构一起探讨符合该国实际的解决方案。 ” 2008 年 2 月 4 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任命林毅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无论对于世界银行、对林毅夫,还是对林毅夫多年供职的中国来说,这都是一项不寻常的任命。林毅夫是世界银行建立 62 年来,首位来自欧美国家之外的首席经济学家。 2012 年,在世行的任期结束后,林毅夫回到了祖国。 (摘自黄河黄土黄种人2014 年第 7 期, 四川统一战线2012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