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教育思考和研究摘要: 随着安国药业经济的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安国,他们的子女也大部分进入了正处于东方药城腹地的八五学校。但相当部分的流动学生却是学习、思想均落后的后进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这些学生的教育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为了育好一代新人,我们对在校的流动学生作了抽样调查,发现流动学生的思想较普遍地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采取相对应的教育措施,使我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有较大的改观,得到了社会的认
2、可。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思想教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51-02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自上个世纪末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口的流动势在必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口举家迁移,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也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中,使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数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大,管理比较难,造成了流动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没有将流动人
3、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好,今后将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1 高度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努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整天忙于生计,在孩子的教育上疏于管教。流动人口子女既是未成年人之中的弱势群体,又是“高危“群体,这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更为严峻
4、的考验。“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今,我们学校承担了很多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让他们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可因为他们的流动性,导致了孩子基础差,习惯差,在教育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2 学校流动学生人数增加迅速。由于安国是闻名中外的中药材市场,带动了一大批流动人口来安国经商务工,其子女纷纷进入药城腹地的八五学校就读,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每个班级流动学生人数已经远远的超过本地学生数,因其家庭的特殊性,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学生,如何教好这批学生,特别是如何提高
5、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已是我们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家长的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外来人口在自己艰辛的劳动中深切地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也看到八五学区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他们老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的他们纷纷将孩子带了出来,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我校,同时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短时间融入到本地学生的群体中,并提高孩子的成绩。这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途径,以提升孩子的各种行为习惯,最终让这些孩子与本地孩子一样全面发展、快速的健康成长。 既然时代赋予我们学校教书育人的重任,那
6、么,当我们面对不同背景、来自五湖四海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时,我们没有理由不想方设法教育好他们,扎实完成这项重任。所以,我们着手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教育思考和研究。 研究的对象是跨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并在我校接受教育的学生。而思相道德的教育则主要是指小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从学校三-六年级中,随机抽取 160 名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从家庭物质条件来看,与流动人口收入贫富不均的状况相联系,家庭月收入在 2000 元以下的占 65.4%;正因为收入低,孩子多,
7、许多人挤在一起“吃、喝、拉、撒“,居住条件非常差,有 60%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到 30 平方米,孩子很难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只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写作业、学习;流动人口在安国的工作大多是从事药材的交易工作,白天要出摊,回家还要整理药材,甚至有的出去调货,把孩子单独一人留在家里有 50.6%的学生家长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竟然达不到 1 个小时,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孩子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在我们与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有 72%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思想变化不闻不问。
8、出现从放学到家长回家这一段时间,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时间“,即使管教也是非常简单粗暴的。经调查,有 60.6%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采用“一顿打骂“、“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较低,但对孩子的期望值却偏高,过高的要求在无形中成了流动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当他们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到,而家长又不能有效督促时,就会出现感情淡漠、谎话连篇、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独特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方面使流动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锻炼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从调查显示:有 90.2%的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甚至为父母亲
9、的工作打下手,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另一方面是家长们没有想到的,这些孩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进入城市后,很快的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接受了城市的新事物和新思想,在言谈举止、穿戴上更快的城市化,知识面和视野也在不断拓宽,而他们的父母劳动时间长,文化水平低,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很难在精神上和知识上满足子女的需要,父母与子女交流越来越少。再加上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从而出现了交流的障碍。大多数父母发现孩子不愿意跟自己说学校和朋友的事,可家长又懒得跟老师联系,即使老师联系自己也觉得很麻烦,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这让家长发现不了问题,使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诸如不讲卫生,不爱整洁,文明程
10、度低,花钱大手大脚,与人交往或处理同学间问题时简单粗暴。 流动人口是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虽然为当地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到当地社会中,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相对于本地学生来说心理问题较明显。他们刚到校时,由于语言不通,教材版本不同,学习基础差,生活、学习环境陌生,常常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并表现出不信任任何人的倾向。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有 38%的同学认为班级中的同学看不起他;有 22.9%的同学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别人批评或冒犯他时,会立即采取简单粗暴的报复行为;有 24%的学生认为自己与
11、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多余的。在我们的走访中还了解到:流动人口家庭普遍子女比较多,每个家庭子女数平均是 2.13 个,有 80.9%的家长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亲大疏小,使子女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严重的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许多流动家庭的父母互相推诿,不愿承担教育的责任,认为教育孩子与自已无关,还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赌博、玩游戏等,这些都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流动性大,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本地学生差,致使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对获取知识多少的无所谓。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1)成立家长学校。 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
12、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据美国全国医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通过给孩子的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情感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其他各种方式总和的 6 倍,70%的孩子表示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心中的忧伤就越少。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经常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经常督促、指导,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培育流动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们宣传家教的经验。同时还
13、组织家长学习家校周刊 ,改变教育观念。教师们在教育工作上向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倾斜,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发校讯通等方式,促使流动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 (2)构建爱心网络,让流动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大量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人格。近两年来,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教师、本地学生与流动学生结对子、交朋友的“一帮一 手拉手“活动,在生活上关心,日常行为上指导,在学习上帮助,从各个方面帮助流动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
14、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学校、为班级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 (3)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讲故事、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流动学生的家庭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流动学生中“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3.关注学生自信,以激励促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没有人不期盼得到尊重、得到爱、获得最大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这对于流动学生来说更为迫切。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并通过教改使这变成现实。成功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学生
15、原有基础上发展,追求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流动学生群体,捕捉学生进步的点点滴滴,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把闪光点记录下来,并让学生带回家,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只有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才能以成功激励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丰富多彩的活动促流动学生的发展 我们积极搭建活动的舞台,从多方面给流动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特别要教育学生敢于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既能从成功中获得自信,也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又不失信心。做到
16、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学校精心组织了“团体跳绳比赛“,我校的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一起为班级争光。同时,我们还通过“汉字书写比赛“等活动,发现流动学生中的特长生,以榜样的力量促使流动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激发流动学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 5.关注流动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由于流动学生的流动性特点,他们一般基础差,学科成绩平平。这更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关注他们,纠正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教师经常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来提高流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同时,对学业成绩优秀的流动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树为学习的榜样,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
17、研究表明:小学是形成“人“的“轮廓“的关键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小学教育是为“人“打基础的教育,一定要把握时机,切实抓好流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经过八五小学全体师生的努力,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有了较大的改观。 从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对比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略有好转,父母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家长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流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改观,上课注意力集中、对学习有信心等都有所提高;学生开始懂得关心同学、爱护公物,不良行为有所减少。教师也对这部分人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违规学生人数有所下降,学习成绩却有所上升,没有了不及格的学生。 “不求人人得优秀,但求人人有进步“,“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已成为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把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知识传授、道德情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体魄锻炼等素质同步发展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与支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流动人口学生群体的流动过于频繁,造成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连续性差,如何构建流动学生思想教育,以便在学校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促使流动学生能健康地成长,有待下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