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衍生与发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20476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衍生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衍生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衍生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衍生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衍生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衍生与发展【摘要】海岱地区是我国桑蚕丝绸生产的发源地之一,曾经的陆海丝绸之路交汇于此,创造出灿烂的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岱廊道是历史形成的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到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海岱地区 桑蚕丝绸起源 海陆丝绸之路 交汇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海岱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东渐的重要地区 海岱地区是以泰沂山系为中心,主要包括黄河和淮河下游部分地区及山东半岛。它东临黄渤海,西接中原,南北分别与太湖、燕辽两大文化区相邻,地处中国的东方。30 万年前的沂源猿人生

2、活在这一地区,一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泰沂山脉北侧山前地带出现了若干群落。一部分南下成为马家浜文化的渊源之一;另一部分北上,繁衍生息于泰沂山北侧东段山前地带,留下后李、彭家庄、前埠下等 3 处遗址;北上的一部分进入山东半岛地区,形成典型海洋特征的白石文化,在 6000 年前就与辽东半岛进行过文化交流,对今天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有影响。到北辛文化、贝丘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珍珠门文化的时候,海岱地区的文化区系问题已相当清晰、环环相扣了。由此发现的大量考古遗址基本沿泰沂山脉边缘的南北两侧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覆盖山东全境(除黄泛区) 。 海岱地区发现的史前城址约 15 座,其中 13

3、 座分布在山东境内泰、沂山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到黄泛区之间的狭长地段、沿古济水走向呈东西一线分布、一直到达今天山东半岛的黄渤海边,如果把这些史前遗址用一根红线串起来,会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长廊“海岱廊道”把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连接起来,使海岱文化与河洛文化及其他文化区在史前的交流成为可能并保持文化上的大致同步性。这说明,一方面当时中华文明各系之间的交通相对通畅、区域叠加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各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也较为密切。这就为后期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畅通奠定基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女执懿筐” 、 “爰求柔桑” 。关于丝绸的始祖嫘祖还是嫫母?学术界虽有争议,但她们都是黄帝的妻子

4、,或来自海岱地区的东夷族或来自中原的华夏族,这里都是野蚕最初发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荀况的蚕赋和晋代的搜神记都将桑蚕故事定位在东方的海岱地区,考古中发现的山东青州苏埠屯商代墓葬和济阳刘台西周墓葬中大量精美玉蚕也是最好力证。齐涛先生在丝绸之路探源一书中多次提到“黄河流域是中国蚕桑的最早发祥地” , “古代山东(古青州)是蚕桑业的重要起源地这一点已成定论,法国学者布尔努瓦、日本学者吉成武美、布目顺朗以及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 。台湾学者邹景衡先生也认为中国蚕业的发源地是山东省。还有多元论的代表蒋猷龙先生把山东这一源头放在重要的地位,都说明海岱地区是古代丝绸的起源地。 大量文献表明:春秋战

5、国时的齐国,已是我国桑蚕丝绸生产和服装时尚的中心。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带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史记?货殖列传 )到秦汉时期,齐地的丝织业继续辉煌。其中汉朝在山东临淄设立的“三服官” ,每年花费数亿钱(汉书?惠帝纪 ) ,远超其他两地三服官花费之和。山东生产的绮绣、罗纨、素绨、冰锦等丝绸品种,沿“海岱廊道”一路西行运往京城长安,除汉皇室自己消费一部分外,其余作为高贵礼品分赐功臣和各地来华使者、或西出长安走上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和欧洲。如汉武帝在山东河北等地出巡一次, “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史记?平准书 ) 。按就地取材原则,这些丝绸应出自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一带

6、,出巡一次赏赐帛百余万匹,相当于当时全国人均要生产丝织品约 0.4 平方米。 “公元前 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赏锦绣绮?b 杂帛 8000 匹,絮 6000 斤” ;“前 50 年,呼韩邪再次入朝,赏衣 110 袭,锦帛 9000 匹,絮 8000 斤” ;“前 25 年,匈奴伊莫邪单于来朝,赏锦、绣、缯、帛 20000 匹,絮20000 斤” ;公元前 1 年,单于来朝“加赐衣三百七十袭,锦绣?帛三万匹,絮三万斤” 。 (汉书?匈奴传 )这些对匈奴的赏赐并非特例,对其他来朝的国家亦是如此。如“公元前 65 年,龟兹使团来朝,赏绮、绣、杂缯数千万匹” 。到西汉末年,海岱地区的济阴、?川、

7、东平、高密、鲁国、北海、齐郡等地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十位,丝绸的生产规模和产量更是大得惊人且质量上乘。齐地的丝绸、盐粮、铁器等沿“海岱廊道”运到长安,在这里集散并西出阳关走上丝绸之路。上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西汉时期“任国亢父?V” ,就是山东地区汉代丝织品的重要代表,说明海岱地区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质供应地。 “陆、海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交汇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开辟。 “海上丝绸之路”北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开辟的、主要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循海岸水行的海上贸易通道。 齐国强盛时疆土包括整个山东半岛(海)和泰山(岱)以东的泰沂丘陵地区,是海岱地区的主要代表。齐国充分利用丘陵和海洋优势,

8、 “劝女工” “通鱼盐” ,不仅丝绸生产质高量大,而且航海能力和造船技术在当时也遥遥领先。公元前 485 年的齐吴大海战时,吴水军已有了三翼,“大翼广(宽)一丈五尺,长十丈(可载士卒 90 多人) ”、 “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 (越绝书?逸文 ) 。这些狭而长的多帆战船,如遇顺风顺水,可以船行如风的。 史记载:吴“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 。如果没有巨型而坚韧的战船、娴熟的航海技术,自然是做不到在海上航行并进行大海战的。虽然种种原因现在还找不到齐的造船厂遗址,但能败吴的齐国造船水平至少不会低于吴。所以,齐被冠以“海王之国”一定是有其航海技术支撑的。 齐曾一度是我国海上航行的

9、霸主,控制了环山东半岛及渤海航线,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向南控制了远达东海和钱塘江的航线,与海丝南航线接通,使南方的货物、甚至南亚、西亚、地中海地区的奇石异物也能转运北上来到中国腹地。如山东青州战国西辛齐王墓和临淄西汉齐王墓内都发现了近东风格的列瓣纹银豆,与伊朗考古发现的前 9前 6 世纪的埃兰银器,艺术造型如出一辙,这说明海岱地区与前 6前 3 世纪的西亚已经有了一定的联系。参考广州汉代南越王墓中发现的 13 件香薰炉、波斯银盒以及非洲象牙等物品,说明先秦时期吴越贵族和齐国贵族是通过南北航海贸易获得南亚、西亚甚至非洲和地中海地区货物的可

10、能性较大。而分布全国各地战国墓中的蜻蜓眼玻璃珠(前 6前 3 世纪地中海东岸产品) ,也应该是以同样海运方式来到齐国,再沿“海岱廊道”往西流往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因为连接南海与西南地区的“灵渠”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才开凿,之前南洋来的货物不太可能从陆地经西南来到中原。“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到秦汉时期,因秦始皇两次派徐福东渡寻仙药、汉武帝七次从山东半岛出海巡游、并于前 109 年“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北击朝鲜说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已被官方作为与朝日交流的干线了。 海岱廊道连接陆海“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达到高潮。与南北朝大致相同时间的是公元四世纪西方拜占庭帝国的兴起, “公元 301 年,运

11、到亚历山大的丝绸,几乎与黄金等价。国王下诏把每磅生丝的价格定位 274个金法郎。到查士丁尼(527 年565 年)时代,每盎司普通丝绸的价格提高到 340.56 克黄金,丝绸的价格要比黄金高出十几倍。所以有许多人争相逐利,包括平民与国王”。这时期的波斯使节与商人一直源源不断地与统治黄河中下游的朝廷进行沟通,来做丝绸贸易。因此,虽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朝代更替频繁,但每个朝廷都十分重视丝绸业的发展。 山东青州出土的 9 块北齐线刻画像石,形象地再现了古青州与高鼻卷发的西方人进行丝绸贸易的场景;青州博物馆一件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其脚上穿的一双鎏金方口履鞋,与新疆民丰出土的织锦履鞋,形制上也极为相似,被

12、专家认定是山东与新疆和西亚密切商贸的力证。 东晋高僧法显于公元 399 年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印度取经,413 年从海上丝绸之路东归青岛崂山,第一次将陆海丝绸之路交汇于海岱地区。当然,法显大师沿海岱廊道“来青州一冬一夏” ,又西行到徐州,却因战乱而没能最终到达长安而遗憾终身。这说明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海岱廊道顺畅与否,与国家的和平安定休戚相关。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分裂的局面,并派人远征西域,东征高丽和流球,将丝绸之路向西跨越咸海,伸延到里海沿岸;向东将丝绸之路经海岱廊道与通往朝日的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连接。 到盛唐时期,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出现了北线、南线等多条线路,中外交流达到历史高峰,中

13、朝、中日之间的交往是最大亮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向唐朝正式派出十九次每次约 400 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作为唐朝的近邻,关系更为密切,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 126次” ,唐“向新罗国派使节 34 次,双方共 160 次”。他们大多借助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经胶东半岛的莱州、板桥镇到达中国,然后再转陆路“经青州兖州曹州汴州(开封)洛阳,最后到达长安” 。当然,这一时期南方的扬州、宁波等港口也开辟了穿越东海直达日本的航线,但由于造船技术和对季风规律认识的局限,从南方各港口穿越东海直达日本还是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如鉴真东渡

14、日本载“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 。所以,南方大批去高丽和日本的商船更多还是北上取道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循海岸水行经辽宁半岛到朝鲜和日本。 为更好管理货物和对外贸易,宋元?v 三年(公元 1088 年)在胶州板桥镇设置市舶司(海关) 。这是北方唯一设置过的市舶司,其进出口货物量“必倍于杭、明二州” (宋史?食货志下?互市舶法 ) 。2014 年版的胶州古板桥镇遗址出土文物图集再现了古板桥坊的繁荣,来板桥镇港的不仅有韩日商人、也有东南亚、西亚的商人,他们从海外带来货物在这里销售或中转,然后再装上他们需要的中国丝绸、陶瓷等产品回国。直至南宋末年,板桥镇还

15、保持着海上物资集散中心和海外转口贸易两大传统优势。而海、陆丝绸之路在海岱地区的交汇发展也达到鼎盛。 元明清时期海岱地区的丝路交汇发展开始衰退 蒙元时代疆域辽阔,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人等往来于陆、海“丝绸之路” 。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三次西征“摧毁了横亘于东西方传统贸易之路上的种种障碍,为蒙元时期丝路贸易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 。在东方,元顺帝通过“立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总制东方事” (元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 ) ,加强对东北亚朝日的贸易、军事管理。 元之后中国已形成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的格局。南方的丝绸生产也超过黄河中下游

16、地区,山东地区的丝绸业开始走向衰退成为丝绸生产的二类地区。但是,随着元朝海运漕粮逐渐取代传统运河漕运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方式,山东半岛因海运而地位上升。 连接山东半岛和中原的海岱廊道被元明清继承,并随时局的变化而略做调整:一是随着京城从开封转移到燕京(今北京) ,徐州济南德州燕京的南北干道取代了宋代以前东西主干道的位置;二是随着海运漕粮重要性的提升,三条海路航线都必须经过山东半岛转到燕京,或者从胶州板桥镇(或莱州)转陆路青州(或诸城)济南德州燕京,或者直接从山东半岛到天津港再转陆路直达燕京。所以,无论是南北交通大动脉还是东西交通大通道,它们都要经过海岱地区,并在此进行交汇、融合,展现出与其他时期

17、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海岱地区沿途也因此形成一系列著名的商贸核心城市,对全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淄博的“周村” ,晋代还只是个铸钱的小镇,到元明清时成为北方丝绸产品的重要转运城市,居山东四大商业重镇之首。唐宋时期的板桥镇市舶司,到元明时期因胶莱运河从这里通过,使海河陆贸易交汇于此,胶州因此而繁荣富足,被称为“金胶州” 。这些海岱廊道上的重点城市,都是“陆海丝绸之路”上闪亮的珍珠,一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一带一路”双向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结语 当然,由于清王朝整体奉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处于历史低潮。甲午海战的炮火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弥漫着腥风血雨,千年古航道

18、辉煌不再。海岱地区丝绸之路的交汇发展也遭到空前破坏。 总之,从史前开始萌芽的海岱廊道到秦汉时期完全成熟,它与丝绸之路西部的天山廊道东西呼应,成为山东丝绸生产重地向西安汇聚的重要东方廊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广泛传播至日韩、最终形成亚洲儒家文化圈的重要通道。梳理海岱廊道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历史上的借鉴,因为认识历史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未来。 (作者分别为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教授;本文系2015 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丝绸之路在山东的交汇衍生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ZZ-SH-01) 【注释】 烟台市文

19、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 考古 ,1992 年第 7 期。 戚松安:“试论河洛与海岱地区史前文明交流的格局、途径与历史背景” , 中州学刊 ,2010 年第 3 期。 王云鹏,庄明军:“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金银器对草原丝绸之路的佐证” , 潍坊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3 期。 姜颖:山东丝绸史 ,济南:齐鲁书社,2013 年,第 81 页,第243244 页。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第 1 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33340 页。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8889 页,第 133 页。 程爱勤:古代中印交往与东南亚文化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年,第 234 页。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第 1 册)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年。 杨昭全:“唐与新罗之关系” , 中朝关系史论文集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年,第 11 页。 日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122 页。 樊保良:“蒙元时期丝绸之路简论” , 兰州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4期。 责编 /许国荣(实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