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摘 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党和国家继“211 工程” 、“985 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实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化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改革,构建高校科研管理新体系,是高校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背景出发,探讨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科技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四个方面就推进科研管理工作的革新提供对策。 关键词协同创新 2011 计划 科研管理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75
2、-0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以下简称“2011 计划” )是党和国家继“211 工程” 、 “985 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2011 计划”自实施以来,扎实开局、稳步推进,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 2014 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对“2011 计划”工作进行布置:“推进2011 计划升档提速,尽快形成支撑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 ”因此,协同创新将是未来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实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专门负
3、责制定高校及校内各单位科技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的关键部门,承担着全校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以及科研成果等工作的组织和管理1。科研管理部门工作开展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学校的科研水平,从而对学校的综合实力产生影响。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深化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改革,构建高校科研管理新体系,是高校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 据报载,60%以上的“863 计划” 、 “973 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 1/3 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均由高校承揽,高校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2。高校科研管理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产生催化作用,为协同创新提供动力
4、,是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然而,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匮乏 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高校在发展中必须打破与兄弟院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加强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然而,当前我国科研的现状却往往是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研发力量各自为战。这使得科技力量分散,无法形成更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也无法实现对国家重大技术创新课题的联合攻关,同时也是对国家科技资源的一种浪费3。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其他外部科技资源之间由于缺乏互相分享的机制,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 1.2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 数据
5、表明,尽管我国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巨大的创新潜力,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 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率,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原因在于我国许多高校都缺少科学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许多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地转化成科技生产力。 1.3 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 面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科技评价中的问题日益显现,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
6、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充分;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已经影响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协同创新工作的推进。 2 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革新 “2011 计划”要求高校突破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当前活动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向着开放、流动、协同方式转变。协同创新不仅需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间建立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通过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推进行业技术发展;而且也需要高校学科间形成有效的协同,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逐步建立学术界领军的地位。协同创新背景下,可以从以
7、下几个方面改进科研管理模式: 2.1 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构建高校科研管理新体系。 2.1.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2011 计划”是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同时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以人才的特点、学科的发展、科研项目的需求为依据,摆脱传统的职别束缚,对人才进行着有差异性的培养、引进和管理。要求我们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高校学生培养机制。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基于个人的、团队的、学科的特点及
8、优势,必将有助于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2.1.2 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高校行政化一直为许多学者所诟病,其中科研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高校科研管理的行政化无法调动科研工作的创造性,过于保守而被动4。创新科研管理方法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将企业所需与高校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高校的科研工作能够更好地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1.3 促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利用好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不仅在项目上报过程中,而且在项目评审、中期检查、成果鉴定和验收等阶段,也应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电子化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9、促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2.2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保证高校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确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之前,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分类评价是科技评价改革的关键点,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不以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类型的人,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教育部 2013 年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中规定,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其中,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
10、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对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技术支撑和服务队伍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 2.3 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是科研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地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科研院所加强沟通,建立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这不仅可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同时也可以为高校的学科建设
11、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高校可以成立“高技术研究院” “工业研究院” “技术转移中心”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实体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衍生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构建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及具备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平台以及产业链。 2.4 构建运行良好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高校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强劲动力,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大量创新型人才,而且能够为新产业的出现和企业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企业同高校的合作能够产生双向的知识流动。针对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活动,科研管理部门应经常与企业、研究院所保持沟通和联系,对项目进展以及合同履行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项
12、目的顺利实施,使合作产生“1+12”的功能放大效应。为了确保各个实体间的协同效率,可以利用外部支持性因素以及辅助组织来服务,建立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调动各个参与方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韩锦标.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路径浅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 (4):36-37. 2 唐景莉.高等教育:迈上由大国向强国的新征程N.中国教育报,2012-09-07(9). 3 欧阳红军.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管理J.国防科技,2012, (4):40-45. 4 王志刚,张晓妮,王国辉.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 (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