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组合作学习易出现问题及应把握原则【摘 要】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倡导主动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的环节之一。但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被弱化,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注重教师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时效。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信息回馈;适度性;及时性;课堂生成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很多优越性,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
2、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一、 小组合作学习中易出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组织不好,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 教师向学生抛出的问题信息本身设置不当。其表现之一为没有契合课堂的关键之处。教师没有在关键点、深化处设疑,而是在三维目标方向上偏离,造成合作之后课堂产生更多“冗余”信息,导致课堂“枝蔓旁生” ,重点无法解决,难点无力突破。学生接到教师的信息指令后,尽管看起来是热闹的小组交流,海阔天空自由热烈,大量丰富信息在交流中
3、产生,却冲淡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甚至偏离了科学合理的主题。 教师发出的问题信息不恰当的另一表现是难度失宜。过易问题导致大量冗余信息产生,过难问题导致少数学生能够交流,多数人茫然无措,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学生甚至各行其是,有的小组以讨论为掩护,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说闲话、聊天的时机。 小课堂讨论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探索的过程,如果所设计的题目浅而俗,缺乏讨论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如果题目设计得过高或深,脱离学生实际,就会使他们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同样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因此,设计讨论题目应难度适宜。教师对讨论题目要精心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符合学生的认
4、知规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又要有挑战性,具有有合作交流的价值,同时,讨论题目不要过于抽象,应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 组内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止步于组内水平稍高的部分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进行真正的组内合作,充当了旁听甚至无为的角色。差生不仅在小组内得不到提高,还在小组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不学习也没人发现,没人批评。学生之间发出的信息缺少统一认定,协调不力、讨论无序。有时组内出现意见分歧,没有人协调,全组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却把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心任务丢在一边,学生在组内缺少全方位的真正合作,信息不能有效在组内传递。 (三) 师生之间缺少对合作交流的双向
5、信息回馈。学生在信息交流之后,担心教师质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或知识基础,将困惑留给自己,缺少向教师进行有效传递的积极心态及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导致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实际回馈。而有时,教师对学生的组内交流结果并不看重,仅仅将其作为一个课堂环节使用,没有对学生实际交流结果针对性地回馈。 二、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发出信息的特点 为避免学生“被合作”这样的课堂现象出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发出的信息应符合以下特点,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一) 合理性: 教师在课堂的关键之处或关键环节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所发出的信息能够让全体学生明了讨论指向与达到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储备及自学能力。教师可
6、以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教师也可以在寻找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差异、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通过讨论相互之间得到启发,能比较顺利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敏锐性: 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应该关注、投入到学生的合作中来,及时在组与组间进行聆听、反馈、指导,而非将课堂单纯作为一个教师本人的“撒手” 、 “清闲”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真正的讨论困惑、纠结之处、学生的表情反应、信息的真实反馈有敏锐反应,用心关注学生的交流过程及结果,对学生的合作结果有直接的反应,
7、不为环节而环节,为了过程而过程,不能为了课堂环节的流畅进行而忽略学生的信息回馈。 (三) 引领性: 能够尽可能地面对全体学生,对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及交流结果发出的信息注重反馈,及时回馈学生的信息传递,判断学情并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课堂推进,善于向课堂方向、情感价值观进行深入、有高度的引领,从而一步步不断实现新的课堂生成。要训练学生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一旦讨论出现离题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讨论的题目。 (四) 激励性: 多认可、激发、肯定学生的
8、讨论热情及结果,不能漠视学生参与过程及交流结果,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多看到、多鼓励学生的行为和变化,积极评价学生所解决问题及新的问题的生成。通过积极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待不积极发言、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诚地对待他们,多一份关怀,多一份鼓励。 三、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相比较传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对教师,同时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同时,在知识储备、参与的心态、态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储备的厚度。进行小组合作
9、合作学习,尤其是进行知识探究,需要有扎实的知识与信息储备,学生也要自觉“备课” ,拥有信息才能碰撞思维,要主动为课堂讨论备战。备战方法之一是多学习积累知识,有一定深的知识储备,课堂中交流才能高效进行,否则, “一张嘴就会错” , “一质疑就尴尬” ,缺少基本的概念或积累会令一部分学生无力参与合作交流,于是选择旁观逃避或谈天说笑。 而预习也会增强合作交流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大致内容后,做到心中有数。正确的预习能够让学生对新的内容有较好的把握,知道自己哪些已经了解了,哪些是自己比较疑惑的地方,哪些是自己根本不懂的内容,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控制
10、自己的学习行为,更重要的是“有备而来” ,在合作环节才能高效交流,不至于茫然无序。 (二) 自主的程度。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乐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要丢掉传统的惰性及依赖,积极引发自身高效的思维。实践证明,凡积极交流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旁观,听组内其他成员讨论自己听,处处很被动。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只有积极的心态,才能让自己收获丰厚。 (三) 容纳的广度。如果组内成员在课堂中的短时间内能够实现高效信息交流,就会实现探究的广度,学生思维灵活,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产生思维的高度,向
11、组内成员间所传递信息精炼、抓住关键,引发共同思考,而不停留在感性展示的层面。这时,就不必致力于阐明自己的观点或理解从而说服他人,要注意自己要做到兼听并蓄、能筛选、听取不同意见,碰撞生成,触及本质。他人的观点间的碰撞会出现新信息的生成,多人多角度的信息交流可实现信息互补,经过自己内在的去粗取精、吸收转化、总结归纳,可以提升自己的信息认知,这也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意义所在之一。 参考文献: 1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信息传递结构的优化J.文教资料,2006. 2 朱天利等主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应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余文森主编,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