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 ,这两个词并非新名词,但也难以追溯出漫长的历史。 上世纪 90 年代, “公民新闻”在美国形成雏形。这一模式最早由纽约大学的学者提出,却在民间自发开枝散叶。 1998 年, “公民记者”第一次获得大规模关注。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是美国人马特?德吉拉,他在自己的网站上披露出总统克林顿丑闻内幕。随着 web2.0 时代的大举到来,普通公民发挥记者职能的情形越来越普遍。 在中国, “公民新闻”发轫于 2000 年后。而人们对此真正熟悉起来,还是在 2007 年。这一年,厦门 PX 事件、 “史上最牛钉子户” 、 “周老虎”风波等一系列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热闹喧
2、天。参与报道这些事件的网络人士也被披挂上了“公民记者”的名号,北风、老虎庙、周曙光都在此之列。他们可能前无古人,但其后来者纷纷。特别是近五年来,随着Twitter、微博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民新闻”之中。新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 ,是重在参与的全民运动。 2009 年 1 月15 日,飞机迫降纽约哈德逊河事件中,第一张目击照片的拍摄者 Janis Krum 是营救人员之一,他用 iphone 手机拍摄后上传至 twitter。 web2.0 时代的公民记录 每个时代都有爱传播消息的人,但是只有这个时代,才有“公民记者” 。 “公民记者”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拜科技所赐。 老虎庙
3、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开始写博客时的情形:“那是在 2003 年,我看到“木子美”的博客,觉得挺有意思的,像是日记,但又是公开的。” 2004 年 11 月 7 日,老虎庙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中国第一街王府井惊现杀人一幕 。这篇内合多幅照片的博文详细记录了当日下午发生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起血案。 对老虎庙来说,捕捉到这一新闻完全是凑巧。但这一偶然的记录激起了千层浪。因为具有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次日,两家报纸在报道此案时都引用了老虎庙的这篇博文。年底,网络评论家 Keso 在他的博客“对牛乱弹琴”上将老虎庙的这篇报道列为“我眼中的 2004 年中国 blog五件大事”之一。在评点入选理由时,Kes
4、o 这样阐述道:“其实这并不是国内 blogger 首次报道突发事件,我之前就在 blog 上看到过失火和自杀等报道,不过由于老虎庙这次报道有大量现场照片,并有传统媒体介入,就让它显得尤为引人瞩目。 ”而在之前的一篇评论中,Keso 就将老虎庙的这篇博文看作“blogger 作为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典型案例,并称老虎庙为“草根记者” 。 也因为这一篇博文,媒体纷纷将“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的称号赠予老虎庙。但老虎庙自己坦言:“那时候没意识,懵懵懂懂的。 ”博文的后续效应也给老虎庙很多启示。 “他们在评论中都提到随时目击、报道所见的事件。本来我的博客也就是文人把玩文字,但从那以后我开始发觉到社
5、会意识。 ” 从那时起,老虎庙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身边的社会事件,并对一些欠推敲的新闻报道进行自己的考量。不过他并不喜欢“公民记者”这个称呼。他更喜欢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简单的“记录者” 。 2007 年, “记录者”老虎庙骑单车上路。他横跨晋、蒙、陕、宁四省,把每日所见所闻发布到博客上。搜狐网全程跟随了这一活动。 “因为搜狐网将 2005 年命名为名人博客年 ,接着就又给 2007 年起名为主动出击报道年 ,这当然是有些一厢情愿了。 ”说到此事,老虎庙不由笑了起来。但他随即又正色说:“但对我自己来说,确实是这样。 ” 与几乎是误打误撞的老虎庙相比,周曙光的想法有很大不同。周曙光在网上更为人熟知的名字
6、是“佐拉” ,他将进行事件报道的根源定位为网络上的人际互动。在他看来,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用户基数、一定的朋友圈,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反过来,一旦拥有一定的读者后,非常小众的话题可能无法引起更多人的兴趣,而公共话题可以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 从碎片到真相 因报道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出名的周曙光,在获得更多人关注之余也多了诸多争端。当年底,西宁的一个拆迁户找到周曙光,让其帮忙维权。这桩合作最终以极为不-喻快的形式收场:一边是喊着被骗钱财的拆迁户,一边是坚持自己作为技术支持者立场、 “提供的是技术支持”的周曙光。双方的争辩颇有罗生门的意味。 周曙光的立场在他 2007 年的一篇博文中有着相当明确的表达
7、: “我不想当拆迁户的免费代言人,我也不想让维权成为我的生活的主要内容,不想让自己的随性的 BLOG 成为维权阵地。但是,应该做的公益我还是会做,属于商业的还是按商业来做,如果成功帮助别人维权,我还是会收费的。 ” 在知名传媒学者展江看来,周曙光与西宁拆迁户之所以发生争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在于观念的冲突。 “人们的惯常观念对公民记者在报道中收费是排斥的。而像周曙光,不愿意受到这种观念的约束,于是就产生了质疑。 ” 展江细数了做一个专职“公民记者”需要面临的问题:一是经济独立,也就是如何存活下去:二是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因为对于网络上曝光的讯息,传统媒体并不会轻易相信,肯定还是要仔细查
8、证。 ” 因报道厦门 PX 事件,北风也成为“公民记者”中令人瞩目的一员。他也表示,在当前的体制下不太可能出现专门的“公民记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报道队伍的零落。恰恰相反,在北风看来,有很多人正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公民记者”的工作:“借助网络、手机等形式对某些公共事件进行报道或者传播消息的,都算是公民记者 。即便是一些在编的新闻工作人员,他们将工作中没有用到的信息发到微博上,那也算是公民记者的行为。 ” 而对于展江提到的信息真实性问题,北风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看到一个消息的时候,不会马上判断它是对的,也不会立刻就断定它是错的。但是如果两条消息来源不相关、内容却相当,那么它的可信度就上升了
9、。 ”在北风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筛选和辨别的能力,能够综合许多信息碎片,拼接成接近真相的图形。 “而微博等一些新媒体,就起到大规模容纳这些碎片的作用。 ” 除了让信息相互证实证伪,北风认为,还有一种形式也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 “一些博主在长期报道中建立了自己的口碑,比如多次前往西北调研的老虎庙,这些博客可以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公信力。 ” 公民记录:重在参与 “公民记者”的涌现曾经让传统媒体界大喊“狼来了” 。不少人忧心忡忡,在“人人都是记录者”观念深入人心的 web2.0 时代,传统媒体是否会受到“公民报道”的重创。 在周曙光看来,这样的担心并不必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互有优劣。 “做深
10、度报道当然传统媒体更有优势。新媒体则无疑加快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使用 twitter 或者微博,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能更具优势。 ” 周曙光的评价所言非虚。事实上, “公民记者”的报道发光发热的案例屡见不鲜: 2004 年,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之后,美国CNN 电视台的网站上临时添加了一个栏目“公民记者” 。电视台以此举向广大网民征集有关飓风的图片和新闻。 2005 年 7 月 7 日,伦敦地铁遭遇爆炸袭击。其后被报刊争相转载的爆炸现场照片,大多来自在场的普通目击者。 而在 2003 年印度洋海啸,以及其后的伊拉克战争中,在传统媒体无法及时到达的新闻现场
11、,维系着与外界通信有无的,正是一批公民记录者。在厦门 PX 事件中,在传统媒体沉默期间,北风与好友进行手机短信接力再将信息发布到网上,让广大网民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动态。 正是因为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及时性,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尝试对“公民报道”进行最有效的利用。 早在 1993 年,美国皮尤公共新闻中心就开办了专门的网站。该网站定位为公共新闻的培育中心,以期促进媒体改变新闻制作方式,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可惜的是,2002 年,这个运营近 10 年的新闻中心宣布关闭。 2000 年,韩国青年吴连镐创办公民新闻网站“Oh My News”。这也是目前同类网站中规模最大、点击量最高的。网站上
12、不仅有已经写好的新闻稿件,还有原始的新闻素材。 华语世界里,最成功的公民新闻网站当属台湾的 Peepo 公民新闻平台。Peopo 意为“people post”(公民新闻) 。2007 年台湾公视基金会开办这一影音平台,它面对全体民众开放,接受多元化的议题,其最终目的,也指向公民的参与。 而一些 NGO 也在试图探寻将公民新闻融入日常工作的可能。2008 年,打工仔李清平在回湖北老家时发现了木兰湖畔的大规模毁林行为。在多方反映无果的情况下,他将视频和博文发表在博客中。因为这些报道,他获得了当年 SEE?TNC 生态奖的环境报道奖。 受到这一案例的启发,2009 年,环保 NGO“自然之友”成立了“公民报道”小组,并举办了一系列的沙龙和讲座,希望将一些公民报道的基础知识传递给环保志士。 继 2007 年单车骑行西北之后,老虎庙又踏上了旅程。以往,他的笔记靠的是文字和图片。这次再出发之前,老虎庙学习了一年的视频技术,尝试用新的方式记录一点东西。 “上次万里骑行到西北,有几个年轻小伙子一路跟着我,看到很多,也非常感动。 ”看到身边的年轻人在旅途中有所收获,老虎庙倍感欣慰, “要说我能报道多么伟大的事,那没有可能。我只是在试图用我的方式启发大家、激励大家。 ” 编辑 晓渡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