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找幸福的密码在人类文化中,幸福就像一个密码,它唤醒所有的此刻,打开所有的梦想。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幸福在哪里。我们固执地以为,幸福是风雨之后的彩虹,是穿过黑夜的黎明,是对苦难与付出的奖赏和回报。一句话,我们以为幸福永远居住在明天,居住在某一个理想的峰巅。 是的,我们以为幸福是一个结果,却全然忘了,幸福从来就是一个过程;我们以为它就是锦衣玉食,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建功立业;就是成为人们羡慕的那颗“星” ,成为达人,成为大众传媒里的公众人物,成为拥有名车豪宅的富翁。 我们不断地在为幸福寻求一种“公共标准” ,却忽而忘了,幸福从来就是人生的自定义。就像婚姻与爱情一样,幸福的味道,从来只有自
2、己懂得。因此,幸福永远不是人生的方程式,而是人生的一个密码。 幸福作为密码,从来是隐秘的、个人的、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 。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定义成功,不断地以权力、金钱、名誉、地位、影响来为某一个或某一类成功人士“画像” ,将“成功”转化为一连串庸俗的指标。 我们或许可以“图解成功” ,却无法“图解幸福” 。为什么?因为,成功与否,衡量的指标可能属于社会;而幸福与否,衡量的指标则是个人的体验。 生命中的每个日子都是自己的,都属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再伟大的目标都是从个人开始的。离开了个人这个基础,还有高尚概念里的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吗?我们期盼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可是,马克思说过,只有个
3、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如果你认同马克思的话,如果你更加看重自己,那么,我想说,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没有幸福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或许,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的理解,都有信奉的为人准则、处事方式、生活智慧。如果我们将种种幸福的理解编织到一起,那可以成为一本“幸福辞典” ,而你信奉的那些词条,则是你的幸福哲学。 现在,我不想谈哲学,只想说如何去寻找幸福的密码。我所说的密码,不是数字,不是字母,而是三对词语。在我看来,这样三对词语,其 实就是六颗种子,六颗观念的种子。 成全与成就 我想,我们能否找到幸福的密码,它取决于我们能否回到“生命的原点” ,以此重新认识“人”自身。作父母,我们
4、能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此间不知要累积多少善缘,聚合多少偶然,见证几世几劫的生命修行。生命与世界的遇见,这样的神圣,这样的庄严,这样的幸运,实在无与伦比。对于这样的生命创造,如果细细掂量,我们是不是应当心怀感恩,并肃然起敬? 敬畏,让我们在每一种生命的创造面前,显现出应有的虔诚与谦卑。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来到人间的“天使” ,而家长与教师都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那个“天使” 。而教育呢,就是“天使与天使”的遇见。因此,任何教育的简单与粗暴,都是对生命神性的践踏,都是对生命可能的漠然。 这里我想说的第一组密码是:成全与成就。 什么是成全?成全不是以我的“退让”来圆你的“梦想” ,成全你的“好
5、事” 。那不是真正的成全。真正的成全,是教育之于生命、之于成长的本质。 人来到这个世界,从生到死,永远都没有完美的时候。世间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与孩子的遇见,都是因为“不完美”而来。教育,也是因为人的“不完美”才赢得价值。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这是生命的神奇。无论是个人禀赋、性格、气质、思维、习惯、情感、语言,乃至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命运遭际,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唯其如此,每个人才成为了独特的“那一个” 。那么,教育之于人,能做什么呢?它是一个选择的工具,藉以优胜而劣汰吗?它是将一群孩子分出三六九等,然后一一贴上标签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宁可不要学校。因为,
6、学校的意义,就在于成人之美,让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与可能都在这里得到释放,得到保护,得到尊重,得到成全。 为什么一所学校要开出球类、舞蹈、音乐、科学实验等校本课程以供孩子自由选择?因为,一门课程就是一个生命的流域,而几乎每一种流域都可能孵化某一类孩子的潜能与梦想。可供选择的课程,呼应着拥有不同可能性的生命。什么样的课程,将打开什么样的生命之窗。我们知道,十几岁的徐特立,早就是长沙乡间蒙学里一个“小先生” 。他完全可以凭着四书五经,养家糊口,过着平庸而自足的日子。如果不是当时的“新学” ,不是几何、代数等新知的召引,他可能也不会宁可破产也要读书,不会来长沙,去日本,直至远赴法国看世界?在这里,正是新
7、的知识、新的课程给他的生命以一种成全,让他成了特立独行的“那一位” 。懂得教育是一种成全,我们才可能懂得:什么是生命的平等与尊重。生命的神秘在于:我们无法复制一个一样的生命,我们无法断定一个生命的可能,更无法卜知一个生命的奇迹。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成全生命的美好,让他始终朝向温暖与光明。 教育是一种成全,因为与“成绩”相比, “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成绩”写在试卷上, “成长”才是生命拔节,是生命之知、情、意、行的神奇改变。 成长是生命的渐变,而成绩只是知识的改变;成绩是一时一事,成长才是一生一世。就像幸福比成功重要一样, “成长”远比“成绩”重要。因为,成绩是量的标志,而成长是质的飞跃。
8、成长的内涵,包括学习,又远远大于学习,它是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更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与成全相关的这个词,叫成就。生活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将“成就”仅仅理解为一个结果,一个名词。我想说的是,对于教育来说, “成就”不是一个结果,而恰好是一个过程;成就,不是一个名词,更多时候,它是一个动词。 “成就”作为过程,作为动词,它是“成全”的另一种表达。 在文言里,成就的这个“就”字就是“完成”的意思。就是生命在某一个阶段的完成态。 在教育过程中,成就,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我来帮助、成全你,而是双向的生命互动。真正的成就,一定是彼此的完成。 一个老师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也“成就”了他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
9、中,也教育了自己;一个家长在“成就”孩子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所以,我们拥有孩子,不只是拥有了生命的延续,拥有了一个养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孩子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 。 倘若一个孩子急躁,我们可以问:是不是我们平时不冷静,不从容?一个孩子不文明,我们可以问:是不是我们也粗俗;一个孩子说谎,我们可以问:是不是自己经常当着他的面说假话?孩子长成今天这个“模样” ,他的优点与缺点,都有我们的参与。 这,就是生命的神秘,这种神秘赋予了我们一种使命,一种奠基未来与明天的使命。 监护与陪伴 何谓监护?从法律意义上,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对孩子的生命安全负有责
10、任。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明星、达官、贵人,而恰恰取决于它如何对待一只流浪狗,如何对待女性与儿童,如何对待所有的弱势群体。看灾难片泰坦尼克号时,大家是否看到:在沉船威胁生命的最后时刻,绅士们依然让孩子与妇女先撤离,小提琴师依然在那生死离乱中从容鸣奏。 监护,其实是父母此生的天职。我们对于孩子的监护,从亲情的角度说,它是血浓于水的自发;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是对于未来的监护,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监护。 与“监护”相关的一个词是“陪伴” 。在这里, “监护”是一个法律概念,更多出于权力与责任;而“陪伴”是一个伦理概念,更多出于精神与情感。 什么叫陪伴?大家一起想想这个“陪” ,所有的生命
11、秘密都在这里。 “陪”的左边是“耳” ,很大,占了一半,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是老听我们唠叨,而是要我们学会倾听,倾听孩子世界的每一种声音。是不是不要说话呢?也不。 “口”在右下角,在“立”字之下。就是说,我们说话,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说,而是站在与孩子“并肩”的一个角度来说。 “立”字也很小,这意味着我们在孩子面前的理想姿势是蹲着,守着,注视着。而“伴”的内涵更深了。伴者,人之半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像是你的一半,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伴” 。如果就一个人说,如果“人”的一半是身体,那么,另一半则是心灵。所谓“伴”就是:身在一起,心也在一起。 “心在一起”,比
12、“身在一起”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这就涉及如何沟通以及沟通的密码是什么。 血缘与亲情是天然的密码。为什么同样都有血缘、都有亲情,依然有那多么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我觉得,这个理由就与夫妻相处之道是一样的。最理想的夫妻可能不是一起去赚钱,一起去旅行,而是精神上一起成长。我们经常看见,生活中很多夫妻分开看,都极其优秀。两个人到一起,就说不到一块。话不投机半句多。此中原因可能很多,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没有最大公约数,没有同类项,他们没有找到共通的密码。与孩子相处也是这样,我们找到那个最好沟通的密码吗?这个密码是什么呢? 我以为,最廉价、最便捷、最常态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阅读
13、,在阅读中设置共同的“暗号” 。让心照不宣的那份默契,成为你与孩子最懂的那种超越于语言的“语言” 。 三年前,我的孩子以 6A 成绩考入长沙市第一中学,现在读高三了。与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密码当然有很多:一个笑话,一个段子,一个眼神,一个拥抱而最大的密码,还是读书。很小的时候,我们特意买了中外民间故事的磁带给孩子播放故事,一遍一遍地听,睡前给他讲不同的故事,书上的、自编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天天都讲。故事,是儿童的精神乳汁。不出多久,论语汇的丰富度,语言的表达力,与同龄孩子相比,儿子就显得特别突出。 我们从没有跟孩子说过,你要看什么书。只是我在孩子面前做得最多的事就
14、是捧着书阅读。或坐在床上,或坐在车上,或坐在桌前。在孩子眼里,父母从小就是阅读的风景。终于,他从自己的幼儿故事与童话中走了出来。那时候,电视里正在热播易中天的“说三国” 。儿子悄悄从我的书架上取下三大本原版的三国演义 ,那种有文言与诗词的版本。他一字一句读完了。沿着这个线路,他又读了三国志 。这种阅读给他的好处在日后一再凸显。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对于文言学习远不像同龄人那么吃力。他说,读三国的时候,他读的文言远比其他同学要多。读过三国演义之后,他又读了水浒 ,读西游记 ,只是没把红楼梦读下去,他还没有到达那种理解的境界。我们只好等待。 沿着名著阅读这一条路径,孩子还阅读了相当一部分中国历史与世
15、界历史的书籍,其中,包括古希腊罗马的神话。那些书,都是我平时买了放到书架上的,我并没有要求他读,他自己偶然看见,就去读了。 读好书是与交良友联系在一起的。儿子小时候,我也经常推荐给他一些好书。我的忘年之交李少白是个儿童文学家,因为他,我给儿子读儿童诗;我的同事皮朝晖是个儿童文学作家,他写的“面包狼系列” ,孩子就特别喜欢。后来,皮老师给我儿子又推荐过林格伦的吵闹村的故事等许多世界著名童话书。有一些读书的朋友,也经常送书给我孩子,大多是些经典好书。比如夏洛的网 吹小号的天鹅 ,比如郑渊洁系列书籍。是那些书,陪伴着儿子走过了小学。 进入中学之后,我会将自己读过的一些好书推荐给儿子。多年来,读书、谈
16、论一篇文章,讨论一个好作者,成为我与儿子交流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总的来说,他更喜欢思想类的书、历史类的书物传记的书。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他早就读完了。现在,儿子高三了,几乎难得再有闲暇读书。有时,我读到好文章,读到一部好书,就在电脑里打印出来,谈一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并以书信的方式给儿子推介。这样,文字与文学,又成为我们亲子沟通的有效“密码” 。 现在微信这么发达,人们似乎更喜欢短篇阅读。我乘势给儿子介绍了世说新语 ,让他从短文字里看见大时代。遇到某种特定的生命情境,我也跟孩子解说李白、杜甫、苏东坡,说说他们的那些诗词。与此同时,我不忘给孩子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家,如熊培云、蒋勋、龙应台、齐邦媛等,
17、儿子有时候也给我介绍一些书,比如最近告诉我神秘的预测之书推背图 。儿子特别喜欢足球,经常给我介绍足球赛的排兵布阵,介绍每一个球星的出身。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但没有办法,还只能饶有兴致地听他说。这样说,并不是儿子就把书读得特别好。只是觉得,因为亲子读书所带来的愉快,让我们之间没有隔阂,他甚至很少规规矩矩地叫我“老爸” ,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昵称。这是我们之间的亲情“密码” ,而对于书的喜爱,对于问题的一些看法,则是我们更大的沟通“密码” 。 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曾应邀去他们学校作过一次关于亲子阅读的演讲,题目就叫世间最奇异的幽香 。我说,这个世界上最奇异的幽香不一定是鲜花,而一定是思
18、想,是真正的经典散发的芬芳。 宽度与深度 何谓宽度?就是一个人由自我走向他人,由独白走向对话,让生命走向开阔与宽广。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时间终结的地方,空间正在敞开了。这就是生命的层次。一个人,由“自我”走向“他我” ,由“家庭”走向“社会” ,由“小我”走向“大我” 。这一切,都源于交往与对话。 没有交往与对话,人类就没有文明,这是人类这个生命物种的伟大与神圣之处。那么,与谁交往,与谁对话呢?生活中不乏朋友同伴间的交往,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想说的另一重交往与对话,那就是如何与“理想的自己”为伍,也就是像朱永新先生所说的“发现自己的生命原型” ,如何通过经典文本去神交古人,对话思想,让我
19、们的生命的时空不再属于当下、此刻,而是以一种精神的领悟去架通历史、现实与未来。 深度呢,它对生命的天问。楚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长于天问。他问宇宙大道,他问生命何来。一个孩子的读书,不可能永远停留于童年读物。他在长大,读物也在深化;阅读的陪伴,重心在小学,但不只是在小学。这样的陪伴,是终身的。所谓深度,就是能在喧哗中知道安静的声音,就是在夜色里看见“星空” ,就是在众人皆知的现象里看见了“本质” ,就是在日日流动的生活中看见了“价值” 。这样的生命,才不至于那么单调,那么平面,那么“泯然于众” 。 读书,让我们的生命越活越通透,让我们的长相越来越能传递内心澄明。一个不读书的男人与女人,为什么会忽而变得“面目可憎”?一切,都是因为生命是否以读书来丰盈,是否于天地之间以文化“立心” 。 在全世界爱读书的民族中,以犹太人为最,他们对世界的贡献也最大。紧随其后的还有俄罗斯人,德国人,匈牙利人,日本人。我们的图书馆,国人的读书年平均量很少很少。为什么呢?从文化上归因的话,我们崇尚强大的官本位、钱本位,看不起读书人,在中国, “书生”几乎等同于一个贬义词, “书生气”更是成为哈里哈气,不合时宜的一种表达。我们总以一种功利与世俗的“小聪明”去嘲笑书香浸染下的某一种刚正,某一种优雅,某一种善良与纯真。为什么我们近百年乃至数百年以来,对于世界文明并无太多举世瞩目的贡献?为什么我们赢得了物质丰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