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生刘慧龙:西医的火候与尺度北京军区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慧龙 “这就像烙饼的手艺,饼糊了能丢掉,食管烙糊了可是要命的” 41 岁的刘慧龙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无论是穿着白大褂还是军装,都给人舒展平和的感受,与他这份忙碌的职业看起来有些反差。作为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他每周出一个专家门诊,每5 天值一次长达 28 小时的班,一周至少工作 60 个小时,其中主要时间和精力用来治疗肿瘤科的住院病人。 全国各地来找刘慧龙的病人,有一部分是冲着他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上的技术而来。从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的创建人刘端祺开始,这里就因内镜技术与光动力技术闻名,而刘慧龙接下了退休主任刘端祺的手艺。晚期
2、的食管癌患者,往往非常痛苦。癌细胞的疯狂生长,使得病人的食管几乎被堵住,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由吃固体食物变为只能吃流体食物,到后来连喝水都困难,相当于得活活饿死。如果做食管切除手术,有些病人得切除全部食管,直接把胃提到嗓子下边,胃酸就会往嘴里翻,使得病人的生活质量非常差。刘慧龙在 5 年前接收了一位来自河北邯郸的病人,他正面临着是否全部切除食管的艰难选择。而光动力治疗使这位患者的食管癌痊愈,至今没有复发。 “前段时间病人的儿子给我打电话了,我心里一惊,想着是不是癌症复发了。好在病人的食管没有问题了,但是可惜刚刚被诊断得了前列腺癌。 ” 不过让人感到有些吃惊的是,即使光动力对于治疗上消化道癌效果
3、明显,它在全国的使用并不普及。像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这样的科室,近 20 年里做过 500 多例光动力治疗,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但很多其他医院并没有开展光动力治疗。刘慧龙说:“我形容光动力治疗就像烙饼,火候非常重要。如果用药剂量太小,光照时间不够,那就像把饼给烙夹生了,治疗效果非常微弱。如果治疗前病人食管只能通过头发丝,治疗后能通过火柴棒了,这离吞咽食物还有很大的差距,病人花了钱受了罪,不仅效果不好,还耽误了病情。但是如果烙饼时火力过了,那更可怕。饼糊了是可以扔掉的,食管如果漏了,食物会进入气管,虚弱的病人很容易得吸入性肺炎,最后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而死亡。 ” 而如何掌握“烙饼”这项技术,对医
4、生来说是一件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直到 2015 年我国才有了光动力食管癌诊疗规范,刘慧龙是执笔人。“规范里有些地方给定具体的治疗参数非常困难,医生们仍有争议,所以我们只能给定某个范围。今后这个诊疗规范肯定会有第二版、第三版,至少我们现在有了一个规范,已经是往前明显迈出了一步。 ” 为什么一项看起来早已成熟的技术,在临床使用上仍然有不小的风险呢?刘慧龙说,这正是体现了医学的不确定性。刘慧龙指着内镜室里一台仪器告诉我说:“就是这台白色的仪器,通过特定波段的光照,能够有效杀死腔道内的癌细胞,对治疗食管癌和胃癌效果相当好。 ”在我看来,这台机器有点像一个放大版的显微镜,看不出多少神奇之处。病人在接受光
5、动力治疗前,医生先把光敏剂通过静脉注射到病人体内,刘慧龙说:“光敏剂相当于放进病人体内的炸药 ,不引爆的时候对人体没有任何毒性。而这种光敏剂会在病人体内的癌细胞中富集,当我们将仪器深入病人的腔道,用特定光波进行照射,就能引爆它们,杀死癌细胞。 ” 刘慧龙说他在每做一例光动力治疗之前,头一夜都要静下心来好好琢磨:这个病人的身体状况如何、病情处于怎样的阶段、应该用多少剂量的光敏剂、用过药多久后再照射、照射多长时间最合适。这在某种程度好似医生要上战场了,虽然已会舞刀弄枪,可是战场上的敌情总在变化。如何在动态中面对每一个不同的病人,是最大的难处。在面临药物剂量与光照强度可能治疗不足与治疗过度之间,又考
6、验着医生的手艺与责任心。 在给那位邯郸来的食管癌病人做了光动力之后,病人的副反应有整整一周都比较严重。刘慧龙特别紧张,把自己手机号码留给病人家属,就怕情况突然恶化。幸运的是,病人的食管癌痊愈。 “病人一旦出现了好的疗效,医生心里头的愉悦程度,一点不比病人家属低。这是医生最大的成就感啊!” 但是当医生面临着治疗的不确定性时,刘慧龙慢慢发现,一些基层同行选择了回避风险。 “我接触了十几年的各种肿瘤病人,发现北京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是好于外地病人。一开始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后来了解到,很多从外地来的病人,之前的医生们给他们治疗时用药剂量明显偏低。 ” 他向我举例说,化疗是把双刃剑,化疗药物一方面杀死肿
7、瘤细胞,一方面摧毁人的正常细胞。医学总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医生要做的努力是既希望化疗尽量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又能用其他手段保护病人的正常功能,或者在化疗后尽量修复病人的正常功能。但是当他细致研究起外地病人在来北京之前的用药量时,发现医生给的化疗药物剂量往往比用药规范低。 “前段时间有个外地朋友找到我,让我给出一些化疗用药的意见。我按照病人的身高体重算了算,病人一次用药需要 280290mg。但是这位朋友去找当地医生时,医生说他们最多只给用 200mg 的药,再多了不敢给。 ” 刘慧龙说,化疗药用得越少,病人的副反应越小,医生的麻烦也少。从医生自我保护的心态来说,如果药效不明显,病人很难说什么;但
8、是如果药用得足了,病人的副反应大,基层医生处理各种副反应的经验不足,面临的风险就大。可是刘慧龙为病人感到担忧, “化疗药物的剂量如果下降 20%,病人的疗效可是下降 50%啊!” 刘慧龙还注意到,个别医生因为不愿意学习,会出现好心用错药的情况。比如病人在化疗后会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等严重下降。个别医生在病人化疗期间,给病人用上升白细胞的药物,认为这样可以防止重度骨髓抑制。 “可是用了药之后,病人的骨髓增殖会变得非常活跃,化疗药物本来就是为了打击活跃的细胞,结果病人的骨髓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摧毁。这点用药规范里都写得清清楚楚,但是对于不爱学习的医生来说,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用了药。 ”
9、 “他在悬崖边,我若鲁莽去救,反而会推了他一把” 行医的时间渐长,刘慧龙觉得自己对医学的敬畏心更重了。 “医学恐怕是最为保守的学科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如果一种药物或者治疗方案不能保证安全,肯定是不能在临床上推广的。 ”但是医学又总在求变求进步,既定的规则是对医生们的约束,但它们又何尝不在等候着医生们的挑战呢。 60 岁的王天明(化名)来自内蒙古,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刑侦警察,在陪患肺癌的妻子看病期间,他拿出了做刑警的劲头,学习和比较着各种治疗方案,希望能够为妻子治病起到更大的作用。他注意到,一般医生给病人用化疗药物氟尿嘧啶时,一次只给 1200mg/m2,而刘慧龙一次给2400mg/m
10、2。 “你别看这多给的一倍,这就叫艺高人胆大,针尖上每往前走一步都很难。 ”王天明以他的理解和他的方式,非常尊重比他年轻不少的刘慧龙。我三次去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肿瘤科采访,都在病房外巧遇王天明。随着妻子的病情加重,他的身体明显消瘦,人也急得嘴巴上长满了泡。 10 年前,王天明的妻子患了甲状腺癌,刘慧龙正是她的主治医生。王天明妻子的甲状腺癌幸运地治好了,但是两年多前又发现患了肺癌,已是晚期。刘慧龙让病人做了免疫组化检测,确认了她的肺癌是原发性的,并非甲状腺癌的复发转移。相应基因检测同时能帮助病人匹配靶向治疗的药物,但是这位病人并不适合任何的靶向治疗,因此用了传统的放疗和化疗。晚期肺癌病人存活的中位
11、数是 1012 个月,而如今王天明的妻子已经存活了 26 个月。 说到为何敢于给病人用 2400mg/m2 的氟尿嘧啶,刘慧龙说他并非是在没有依据的前提下做的冒险。他很早就注意到,美国的医生出现了给病人用 2400mg/m2 氟尿嘧啶的情况,接着美国的用药指南由只能用1200mg/m2 氟尿嘧啶变为了 1200mg/m2 和 2400mg/m2 两种都符合规范。刘慧龙在临床实践中尝试用 2400mg/m2 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结直肠癌等,发现效果更加理想。后来国际用药指南淘汰了 1200mg/m2 的规范,变为了 2400mg/m2。我国在近三四年来,有更多专家注意到了 2400mg/m2 氟尿
12、嘧啶的用法,但是还并不普及。 虽然医生有着更加有效治疗病人的冲动,但这并非意味着,积极的治疗方案能够适合任何病人。刘慧龙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不得不拒绝化疗的一个病人。那是在 15 年前,刘慧龙从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毕业后刚刚当上肿瘤科医生不久。一个十八九岁的小战士,入伍才一年,却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北京军区总医院是陆军系统的最高医院,当这个小战士被送到刘慧龙手上时,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前期他花费了太多周折才确认病情。小战士来自农村,父亲也才 40 多岁,救助孩子的愿望特别强烈。刘慧龙当时告诉他父亲,这个小战士的病情太重了,来得太晚了,可能没有进一步上化疗的条件。 这位父亲一下子就跪下了,恳求道:“您如
13、果不愿意给孩子搏一下,他就真的没救了。 ” 刘慧龙说,他当时才 20 多岁,突然面对一个下跪的 40 多岁的近乎绝望的父亲, “给我的冲击太大了” 。 刘慧龙解释说:“病人在悬崖边,如果我鲁莽地去救,有可能反而一下子把他推下了悬崖。如果不治,他可能还能在悬崖边多停留一阵。 ”但是他家人说:“您就死马当活马来医吧。 ” 刘慧龙坚持等到病人检查结果出来,证实病人的肝肾功能非常差,还重度贫血。他反复跟家人交代情况:我们现在用积极的扶正治疗都没能把他扶起来,如果用化疗,化疗在有效之前一定是先发挥副作用的,怕孩子承受不了。到了第三天,这位小战士就去世了。家人也明白了刘慧龙的选择,如果给孩子贸然上化疗,可
14、能这三天都熬不过去。 但同样是恶性淋巴瘤,当今年春节后另一位病人找到刘慧龙时,他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治疗态度。50 多岁病人袁为(化名)的病情来得异常凶险,而且前期确定病情非常困难。他在今年春节前发现不舒服,人无端开始消瘦,胸口憋闷,动不动就觉得喘。等到家人陪着袁为到医院看病时,跑了北京几家大医院,竟然全不接收。病人托朋友拿着片子找到刘慧龙,刘慧龙一看片子就说:这个病人情况太危急了,下午就来住院!朋友问:“他的病情有这么严重吗,要不要在家先修养几天?” “来不及了,今天来住院吧!” 就在 5 天前,袁为去某家大医院做检查时,各种生化指标还基本正常。等到刘慧龙给他做检查时,发现他的胆红素已经变成了
15、80,是正常值的 4 倍。袁为的前纵隔处有一个很大的肿瘤,肿瘤压迫使得胸部的通道变得非常窄。但这个肿瘤到底是什么肿瘤,有至少 10 种可能性。在病理报告没有出来前,医生没法出治疗方案。可是袁为的身体恶化速度非常快,刘慧龙赶紧请来胸外科、麻醉科的同事会诊。 麻醉科的专家说,他有九成把握能够平稳麻醉,但是要求手术时胸外科的医生不能做对病人气道影响较大的操作。胸外科的专家说:这可不行,我镜子穿过去的时候,至少有 5 分钟的时间是影响病人呼吸的。看来手术做不了,刘慧龙又请来超声科的主任,看能不能在 B 超的引导下给病人穿刺。超声科的主任说,这样做风险大,还有可能穿不到癌细胞。但是没有其他办法了,穿刺是
16、取得活检的唯一办法,这时候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好在刘慧龙和胸外科专家、超声科主任一起,穿刺成功。 可是这时候袁为的情况更加危急,如果不治疗,一周内就会丧命。肿瘤对他心脏的压迫已经十分厉害了,他 24 小时都得扶着病床坐着,身体往前倾,脸憋得通红。 袁为的胆红素已经上升到 200 多,是正常值的 10 倍,出现严重的胆汁淤积,胆总管梗阻。这时候他的肝肾功能已经开始衰竭,一旦这种衰竭不可逆,就算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拿掉了瘤子,也没有意义。刘慧龙特别着急,又催病理科的同事,病理科医生说:你可真是为难我们了。凭着十几年的治疗经验,刘慧龙怀疑病人得的是淋巴瘤。可是淋巴瘤是最难确诊的癌症之一,要一项项地做测
17、试,10 天内能出报告就很不错了。 仅仅过了一天,袁为已经非常痛苦,只能坐着,脸全肿了。他的妻子、女儿、弟弟都来了,家里人都快绝望了。刘慧龙叫他们一起开了个会,告诉他们病人患淋巴瘤的可能性很大,淋巴瘤对化疗非常敏感,一旦用上化疗,病情能得到及时的缓解。但是如果不是淋巴瘤,那就很难保证治疗方案是否有效了,病人能活到周五就不错了。 家属十分迫切:“如果按照淋巴瘤来治,有赌赢的希望吗?” 刘慧龙说有,但肯定有风险,家属和病人一定要清楚风险。 家人说,这时候与其等死,不如赌一把。 对于刘慧龙来说,袁为的病理结果还没有出来,他完全可以等结果出来后再进行治疗。但是如此凶险的病情,恐怕病人都等不到病理结果就
18、离世了。赌一把,有可能救了病人的命;但是这赌一把,也可能赔上刘慧龙的职业生涯。 刘慧龙看到家属的期望和信任,他决定冒险一试,或许能险中求胜呢。于是当天他就给袁为用上了化疗,但是药量比正常情况低一点。化疗过后,病人的胆红素明显下降,已经能够平躺了。两天过后,病理科医生加班加点做出的病理报告,确认了病人患的是淋巴瘤。刘慧龙、袁为和家属都十分高兴,这场与病魔赛跑的比赛判断对了,赌赢了! 接下来刘慧龙每两天给袁为做一次检查,他的胆红素稳步下降,化疗后的第 10 天,袁为的病情稳定住了。 “世界怎么是这样的呢” 正当刘慧龙松了一口气的时候,袁为的白细胞突然下降到 800,不到正常值的五分之一。仅仅过了一
19、天,袁为的白细胞下降到 200,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需要紧急处理。可是就在这时,一直非常配合的病人家属,突然坚决抗议刘慧龙的做法。 刘慧龙需要把病人推进抢救室进行隔离,病人的妻子坚决拒绝。刘慧龙非常不能理解,问她为什么,家属说:“抢救室是死过人的!”刘慧龙说:“我们这里每一个病房都曾经有人走掉 。 ”可是病人的妻子就是不同意,她说:“那天我看见你们从抢救室里拉走了一个病人,我看见有人死在里边了。 ” 刘慧龙又单独去问病人的意见,病人愿意去抢救室接受治疗。 可是病人的妻子就是不同意这种做法,刘慧龙又不能让病人知道这种矛盾。 “我们这个时候是保护病人的,如果让袁为知道了家人意见跟他不一致,对病人只
20、会是个打击,这个时候不能再无谓地消耗病人的体力和精力了。 ”刘慧龙知道他必须保护病人,这是病人最无助的时刻,但是求生愿望会异常强烈。 在病房外、在医生办公室里,刘慧龙给袁为妻子一直做工作,可是怎么都做不通,那种执著的态度都近似于撒泼,而病人的情况随时都可能恶化。刘慧龙说,家属这种突然的变化,一下子让他蒙了。 “我当时既生气又觉得后怕:世界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呢?我全身心地放在了这位病人身上,玩命地救他,而且在病理报告出来前冒着丢掉职业的风险来救他,可是病人的家属怎么会在一个我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就不愿意配合了呢?如果病人出现了问题,以家属这样不近情理的态度,我这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刘慧龙这时更是感受到,他之前的冒险有一个隐含的前提:相信病人和家属都是非常通情达理的,愿意一起去面对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但是当他突然发现家属在某个地方不讲道理起来,感觉非常无助。 一个周末过去了,刘慧龙没有说服袁为妻子,而袁为的情况实在危急。最后刘慧龙只能就地隔离,用紫外线进行消毒。病人终于给救了过来,白细胞开始回升,胆红素持续下降,最后平安出院。刚来住院的时候,家属以为袁为只能活一周,现在大大超出家属的预期,所以家属反而对接下来的状况没有任何要求了,病人能够平安出院,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了。 几天之后,袁为的妻子专门来到刘慧龙办公室道歉。刘慧龙平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