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 50,共 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 1.0 分)1.0 分 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 我的答案: C 2 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 1.0 分) 1.0 分 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我的答案: C 3 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 1.0 分) 1.0 分 A、
2、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太阳辐射的反射 我的答案: C 4 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 1.0 分) 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我的答案: C 5 根据 Penman 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1.0 分) 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 D 6 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 1.0 分) 1.0 分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3、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我的答案: A 7 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1.0 分) 1.0 分 A、 二氧化硫和臭氧 B、 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 C、 甲烷和臭氧 D、 甲烷和氧化亚氮 我的答案: D 8 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 1.0 分) 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我的答案: C 9 磷在大多数有机体
4、中的重量比为()左右。( 1.0 分) 1.0 分 A、 10% B、 6% C、 3% D、 1% 我的答案: D 10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1.0 分) 1.0 分 A、 1220 亿 B、 1200 亿 C、 220 亿 D、 20 亿 我的答案: D 11 主要引起生物入侵的是()。 ( 1.0 分) 1.0 分 A、 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B、 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C、 工业 D、 农业 我的答案: D 12 根据世界银行 2000 年的报告,下列国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是()。( 1.0 分)1.0 分 A、 澳大利亚 B、 挪威 C、 加拿
5、大 D、 俄罗斯 我的答案: A 13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1.0 分) 1.0 分 A、 42% B、 63% C、 71% D、 97% 我的答案: C 14 据测算,从 7 亿年以前到现在地球上动植物累计重量约为地球的()倍。 ( 1.0 分) 1.0 分 A、 10 B、 100 C、 1000 D、 10000 我的答案: C 15 石膏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的投入。( 1.0 分) 1.0 分 A、 碳 B、 氮 C、 磷 D、 硫 我的答案: D 16 根据近百年的观测数据,()是 20 世纪最热的十年。 ( 1.0 分) 1.0 分 A、 10 年代 B
6、、 40 年代 C、 70 年代 D、 90 年代 我的答案: D 17 关于遥感资料和陆地生态学定量模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1.0 分 A、 数字化数据与计算机相结合,改进了模型的质量和可信度 B、 可以用来验证模型预测的结果 C、 卫星遥感数据提供了最可靠、最有效的资料来源 D、 定量模拟主要是模拟全球各种植被类型的水分、养分和 CO2 循环 我的答案: D 18 大约()的入侵种能够成功地定居下来。( 1.0 分) 1.0 分 A、 5%-15% B、 5%-25% C、 10%-15% D、 10%-25% 我的答案: B 19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
7、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摄氏度。 ( 1.0 分) 1.0 分 A、 0.6 B、 1.2 C、 1.8 D、 2.4 我的答案: A 20 根据宇宙辐射和云量关联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0 分) 1.0 分 A、 宇宙辐射整体趋势是不断减少的 B、 近年来地球的云量不断增加 C、 地球的温度在近百年中是下降了的 D、 通过不同方式测算的宇宙辐射量基本上是相同的 我的答案: B 21 人类对地球环境产生大量影响以前,地球二氧化碳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1.0 分 A、 板块运动 B、 海洋变化 C、 火山喷发 D、 水汽输送 我的答案: C 22TEM 模型
8、采用了()平衡态大气环流模型的结果来代表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条件。( 1.0分) 1.0 分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我的答案: C 23 位于英国和北美的河流,其水温变化幅度为气温变化幅度的()倍。( 1.0 分) 1.0 分 A、 .5 B、 .9 C、 1 D、 2.3 我的答案: B 24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的()减少。( 1.0 分) 1.0 分 A、 鞭毛藻 B、 蓝藻 C、 硅藻 D、 定鞭金藻 我的答案: C 25 显生宙比隐生宙的研究更清晰主要是因为显生宙产生了大量的()。( 1.0 分) 1.0 分 A、 水分 B、 土壤 C、 化石 D、
9、氮气 我的答案: C 26 气孔导度一般不直接影响()。( 1.0 分) 1.0 分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我的答案: D 27 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 1.0 分) 1.0 分 A、 17-18km B、 10-12km C、 8-9km D、 5-6km 我的答案: A 28 植被的第一性生产力可用 3 种方式表示,其中最小的是()。( 1.0 分) 1.0 分 A、 总第一性生产力 B、 净第一性生产力 C、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D、 净物质循环生产力 我的答案: C 29 关于主动式的遥感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10、 1.0 分 A、 由传感器自身发出电磁波 B、 测定地物的反射能量 C、 这种遥感白天和晚上都可以正常工作 D、 多云天气无法正常工作 我的答案: D 30 电磁波谱学使遥感技术的应用扩大到()。( 1.0 分) 1.0 分 A、 可见光之外 B、 地球之外 C、 海洋深处 D、 对流层之外 我的答案: A 31 采用模型预测时,传统的植被气候平衡模型没有考虑到()。( 1.0 分) 1.0 分 A、 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的前置效应 B、 气候对植被变化反应的前置效应 C、 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的时滞效应 D、 气候对植被变化反应的时滞效应 我的答案: C 32 遥感的起源可追溯到()。( 1.
11、0 分) 1.0 分 A、 17 世纪初 B、 18 世纪初 C、 19 世纪初 D、 20 世纪初 我的答案: C 33 中国转基因作物中职面积约为()。( 1.0 分) 1.0 分 A、 30 万公顷 B、 40 万公顷 C、 50 万公顷 D、 60 万公顷 我的答案: C 34 功能型划分中,()将植物分为关键种和非关键种。 ( 1.0 分) 1.0 分 A、 主观分类 B、 逻辑分类 C、 演绎分类 D、 数据调查分类 我的答案: C 35 传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模型假定()。( 1.0 分) 1.0 分 A、 生物与环境相互独立 B、 生物与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 C、
12、生物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D、 生物与环境平衡态不断变化 我的答案: C 36 阔叶林对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大约为()。( 1.0 分) 1.0 分 A、 30% B、 50% C、 70% D、 90% 我的答案: B 37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 1.0 分) 1.0 分 A、 孤立系统 B、 封闭系统 C、 开放系统 D、 群体系统 我的答案: C 38 下列数据中,不属于主流理论观点的是()。( 1.0 分) 1.0 分 A、 大气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 升高到 450ppm-550ppm 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 2-3摄氏度 B、 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2 摄氏度以上,将
13、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C、 温度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部分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推动温度继续上升 D、 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需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 205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 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 我的答案: C 39(),特别是在 IGBP 的推动下,以观测资料为基础,考虑各环境因子,建立了各种回归模型或过程模型。( 1.0 分) 1.0 分 A、 60 年代初期 B、 70 年代初期 C、 80 年代初期 D、 90 年代初期 我的答案: D 40 根据我国 1997 年的相关调查,在我国 131 个主要湖泊中,处于富营养化水平的湖泊占总数的()。( 1.0 分) 1.0 分 A、 12% B、 39% C、 51% D、 67% 我的答案: C 41 在淡水生物丰富的中纬度温暖区域,每 10 年紫外线辐射增加()。( 1.0 分) 1.0 分 A、 10%-20% B、 20%-30% C、 30%-40% D、 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