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6106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 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方法论 ( 1)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 2)方法论: 是关于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 3)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 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 基本问题 , 主要包括 2 个方面的 内容: ( 1)世界的本质究竟是意识还是

2、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用 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 题涉及世界的本质、本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哲学史上称:本体 论问题】 ( 2)认得思维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或者说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 学史上称:认识论问题】 2、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重点考点】 ( 1)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何为第一性 的问题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依据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回答,将全部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派别: 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

3、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派别: 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 ( 2)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依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派别。 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 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 于 可知论 。 主张 思维与存在之间无同一性 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 存在的哲学,都属于 不可知论 。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创造意识、观念;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派别 观点 关键词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将

4、物质看做具体实体形态 金、木、水、火、土、气 承认物质第一性,但不承认 牛顿、原子粒子、静止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运动发展,将物质理解为原 子等 辩证唯物主义 既承认物质第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也承认意 识能动性 2、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意识先于物质诞生;观念、想法、感觉等创造了物 质世界。 派别 观点 关键词 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归结为个人感觉、意识 我、感觉、心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归结为客观精神理念 绝对精神(理念)、道 辩证法:承认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矛盾、 实 形而上:不承认运动变化发展 孤立、静止、片面、无矛 其他 盾、不承认实践的第一性 可知论:思维和

5、存在具有同一 世界可以被认识 性 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 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 同一性 不能被完全认识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即不依懒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B 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任 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

6、者和主体,无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的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A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二者是相互区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 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的特殊状态都是永 恒运动的,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这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B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

7、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 2 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 不动论。 2)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论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1)物质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2)规律 :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3)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 1)客观性:这是规律最根本的特点。【因为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内在的、必然的、 本质的联系,因此,它同物质运动一样,具有客观性。】 注意:

8、( 1)规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它不可创造,不可改变,不可消 灭,人们只能利用它和遵循它,而不能违背它。 ( 2)稳定性: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指它的重复性,只要存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 件,规律就要重复出现而发生作用。 ( 3)普遍性:同一规律,只要在它起作用的时间和空间中出现,它 反映的内在 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因而在它所发生作用的领域,都是 适用的,这就是规律的普遍性。 4)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 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原理: 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

9、动性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一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方式,将两者统一于实践。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的器官(人脑)是一种高度严密复杂的物质体系。意识过程是心理过程, 它以人脑的生理过程为基础,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一种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对于 生理过程的依赖,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一个方面。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

10、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仅有人脑还不能够产生意识。 意识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存 在的主观反映。离开了物质世界, 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方面,意识的形式使 主观的;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注意: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就是某种特殊的物质 意识可以由人脑自生、是人脑的分泌物 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 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也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的反 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两者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

11、物质能动反作用 1)能动反映:能动 (正确) 直观(错误) 2)对物质发展反作用(促进 阻碍)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正确)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途径和具备必要的条件。 1、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3、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一、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最基本的原理,也称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元 论就是强调物质第一,是根本存在】 二、坚持一切从实

12、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 1)思想路线:就是某一阶段社会集团或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某一阶段社会集团 的政党用以支配其行动的认识路线。 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 实践中建议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 联系: 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的关系。 2、观点: A 联系具有客观性。 B 联系具有普遍性。 C 联系具有多样性。 D 联系

13、具有条件性。( 1)条件的作用:支持或制约( 2)条件可以改变,但不能随意。 3、联系 原理方法论 原理: 联系的观点。联系就是事物及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提高活动自觉性。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 远大前途的东西。 2、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发展 原理方法论 原理: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4、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 变化发展的过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 1)矛盾含义: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所揭示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根本属性(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 1)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 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 结、相互制约的。 ( 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 3)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4)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

15、的 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才能推动事物的发 展。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原理方法论 原理: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 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相对 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 联结、相互制约的,事物发展不仅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反相成。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 立,促进事物的转化。 性质 内容 作用(选项词) 1)考同一性 有条件 依存、渗透、转化 共赢 利用对方发展自己 相互吸

16、收有利因素 转化 协同 融合 2)考斗争性 无条件 排斥、区别、分离 斗争 克服 注意 : 1)不能单独起作用,同一是包含差别,不是绝对同一 2)解决矛盾的方式:同归于尽、克服、协同、融合 3)所以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转化 3)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内因与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 1)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动力,简称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和动力。 ( 2)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动力,简称外因。 ( 3)关系:内因是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

17、 因而起作用。 ( 4)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理论依据。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1)矛盾的普遍性:有 2 种含义 A 是指世界上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或说矛盾在空间上无处不在,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或者说矛盾在时间上无时不有。 B 是指同类事物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 2)矛盾的特殊性 在唯物辩证法中指不同事物事物矛盾的性质与发展、地位与作用、解决方式等的 差别性与特点,即矛盾的个性。 ( 3)矛盾普 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

18、在 3 个方面: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 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 性。 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即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 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 普遍性 共性(绝对的,无条件的) 所以要承认和正视矛盾 特殊 个性 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 盾普遍性 原理方法论 原理: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正视矛盾、承认矛盾,全面看

19、待和解决问题和矛盾。 矛盾特殊性 原理方法论 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 3)是否认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 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1、量变是质

20、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 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 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的统一。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的辩证否定 1)内涵: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由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事物由自我 肯定状态到达自我否定状态,进而再由这种否定状态发展到新的否定及否定之否 定状态,从而开辟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事物发展中的否定之否 定规律。 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 ( 1)

21、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为辩证的否定不是 来自外部力量所加强的否定,而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两种力量之间经过矛盾斗 争实现的矛盾转化。】 ( 2)否 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飞跃。 (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 (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 扬弃 ” ,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 2、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1)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显著特征是它的曲折性。 2)前进性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最根本的特征。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 展的

22、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 一。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 路的前进行,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于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 性,而看不到事物是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到,进而无所作为。 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 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行,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于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

23、的曲折性,而看不到 事物是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到,进而无所作为。 联系的五对范畴 1、因果联系 前后相继且彼此制约(成 “ 因为 .所以 ” 的逻辑) 2、现象本质 任何现象表现本质 1)表现不是反映 2)任何包括假象 3、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 现实可能性 不可能性 抽象可能性 4、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大量的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真题没考过】 一、因果联系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被其他现象引起的,

24、而这种被引起的现象又会引 起另外一些现象,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便是因果联系。 在这种联系中, 引起某个现象的现象 就是 原因 ; 被引起的现象 ,就是 结果 。 一般说来,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2、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理: 原因与结果辩证统一。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的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 不同结果,增强活动的自觉性、预 测性和调控性。 二、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

25、外部联系及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 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原理: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现象都从某方面表现本质,本质总要通过 现象表现。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 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发展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哲学范畴。 现实性: 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

26、外在条件的结合。 可能性: 指依据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四、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 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必然性: 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 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的本质原因,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偶然性: 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条件和内部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 必然性与偶然性辩

27、证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偶然性中有必然,任何偶然的东西都必须受必然性制约。必然性中有偶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补充,而且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 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包 括两个方面: 1)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活动; 2)是探索世界的活动,主要包括研究、观测、调查和侦察等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

28、点 ( 1)客观物质性。【指实践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实践是人的活动,人是实践活 动的主体,对象是实践活动的客体,联结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手段。】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表明,实践是感性活动,而不是精神活动,这就从根本上与唯 心主义实践观划清了界限。 (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人的自觉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所以它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突出的表现为它的创造性,同时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 3)社会历史性 1)社会性:是指实践活动是社会的活动,而不是个人的活动,从事实践活动的 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2)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

29、的,而且它不只是某个历史阶段上的实践, 而是包括全部人类 历史上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 1)生产实践 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处理人与自然 关系的活动,也是其他实践形式的基 础。 (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主要是处理和调整社会的经济关系,政 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等各种活动。 ( 3)科学实验实践 是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活动。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实践 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 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与认识 原理方法论 原理

30、:(强调实践)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改造主观世界痛改造客观 世界相统一。 实践与认识 原理方法论 原理:(强调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目的性, 计划 性,创造性,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进程;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一、从感性

31、认识到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 是人们通过 感觉器官 对事物的 现象,对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 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 直接性和具体性 的特点,它只是对事物表明现象的反映,还没有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是认识 发展的低级阶段。 2、理性认识 是人们通过 抽象思维 而得到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 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 间接性和抽象性 的特点,是认识 发展的高阶阶段。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

32、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 的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 ( 1)二者是相互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本质,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事物的现象,就 无法把 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有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 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深入到事物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满足指导实践的 要求。 ( 2)二者是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如何从感性认识

33、上升到理性认识? 1、要以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这些感性材料必须是十分丰富的而不是 零碎不全的,感性材料残缺不全则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深入 实际,调查研究。】 2、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加工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 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原理方法论 原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做到占有丰富二真是的感性材 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34、由表及里。 4、唯理论和经验论 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感性认识则不 可靠。 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理性认识则不 可靠。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这是因为: 1、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如何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3、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题,理性认识只有被 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才能化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4、理性认识辅助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过程是反复性无限性 原理方法论 原理: 认识过程是反复性无限性的统一。认识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认识的发展是反复性与无限性 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