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村一体”途径探究摘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历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四川省在此基础上探究新村综合体模式,就是在场镇周边建成的、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本文就是从产村一体的思路出发,具体落实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建设生产上宜业、生活上宜居、生态上宜游的新村综合体。关键词:产村一体、生产生活生态、新村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为加强
2、“三农”工作发了很多中央文件,其中 20042013 年连续发了 10 个中央 1号文件。中央发布的 1 号文件,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指导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措施,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更是指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全国现有村庄 320 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发展道路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正是基于此,从产村一体的角度出发,具体落实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建设新村综合体,为新
3、农村建设提供一种思考。 探索“产村一体” ,发展新村综合体 我们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经济相互交织的结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必须有一个综合而辩证的考察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以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手段,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为此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3,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农村规划往往是住区规划的代名词,忽略了对产业的发展规划,对产村的互动发展规划也思考较少,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劳动力外流,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发展
4、得不到保障,以及留守老人和儿童等社会问题。四川省结合实际探究新村综合体模式,就是在场镇周边建成的、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生产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活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目标是为了生活,过程确保生态;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需要生产和生态作为支撑;生态改善可以切实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生产、生活和生态是相互促进又相互保障的,必须协调发展。 2.1 发展高效、生态、现代产业 农业的发展要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产业化,不断推动农业发展理念、农业经营体制、农业
5、产业结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保障制度的创新。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4。 要按照“一村一产、一村一品”的要求,根据每个村的特色和基础,产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不千篇一律、不千人一面。 2.2 村庄发展形态 新村聚居点的选址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要求、耕作半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等。要根据地形地貌、综合现状条件采取集中或分散聚居。对于平原、盆地等受地势影响不大的地区以集中聚居为宜,适当分散;而对于丘
6、陵、山区等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可以采取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发展。村庄发展要和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生产保障生活,生活促进生产。 2.3 乡村风貌的地域性 乡村风貌的最大魅力在于村民聚落与地域自然环境景观的协调和融洽,在于其浓厚的乡土味道,在于其地域建筑形态特征的独特性5。宜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每个类别中又错位建设,体现差异化、多元化。 三、胜利新村综合体 3.1 胜利村概况 胜利村毗邻梓江,湍江河穿越而过,内部有武引灌渠及堰塘 50 余个,水资源较为丰富。自然风貌保存完好,天然的丘陵地貌层峦起伏,形成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自然秀丽村落。 3.2 规划理念
7、 生产上突出产业重构与功能延伸 胜利新村综合体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农业的一般规律,立足于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这一现实,跳出农业看农业,着眼于城乡统筹全局,与盐亭、绵阳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着力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充分利用现代农业集中集约发展的成果,利用胜利村的好山好水资源,把生态自然资源转变为统筹综合体发展的资本,整体推进一三产业联动,加强一三产业互动,使农产品实现就地增值,农民有多种经营收入。 2、突出空间优化重构的理念 构建新型的乡村重构的规划与建
8、设、整治模式。乡村空间重构规划并不是摒弃原有的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的规划重构,而是依据改革发展的要求对现行规划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的规划模式的积极探索。 3、宜业、宜居与宜游相结合的规划理念 综合体规划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建设生态美丽的居住环境,同时注重产业与村庄布点相结合,做到生产发展的同时,建设村容整洁,适合村民居住的新家园。 3.3 规划重点 现代产业层次提升。 依托该综合体内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和水产养殖发展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紧靠城镇的区位优势,成片推进水产业发展,把水产业作为该综合体的重要产业支撑,以挖掘丰富的鱼文化为抓手,发展以养鱼、识鱼、观鱼、钓鱼、品鱼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
9、渔业,并拓展功能,延生产业链,发展水果和蔬菜,发展循环农业, 模式为:果草(菜)鱼。利用综合体内二台土种植桃树,桃树下种植黑麦草(菜) ,利用黑麦草(菜)喂鱼,既可观光,又可养鱼。 以该综合体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有条件的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打造“一三联动”的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地。吸引更多城镇居民来体验农家生活,农村生态,发挥以城带乡综合效益。 乡村居民点体系的优化调整。 新建聚居点,结合自然山体水域,形成依山傍水、产村相融,功能配套的规划格局;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布局,考虑耕作半径等因素,坚持有利生产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固有的社会历史关系,合理选择新增建设用地的位置,维系原有的邻里关系;综合体
10、内规划 13 个聚居点,聚居点规模 10 户以上,呈棋盘式布局。 3、农业生态空间品质的重塑。 将完好的山林生态环境和川西北特色的新村聚落风貌作为重塑生态品质的重点,同时打造碧波荡漾的鱼池和优美的湍江水景,依靠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四 结论 实践证明,农村产业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支撑,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更重要的是农民就业和获得收入的生产场所。没有产业发展的支撑,农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产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农村是不可能建设得很好的。同时,生态的好坏严重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生态建设必须贯穿于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以产村一体的思路,来建设新村综合体,就是落实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各个方面,协调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吴良镛.第 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 年)规划纲要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 . 5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