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昌平迈入大招商时代在各个区域对优质企业的积极争夺中,昌平继续着其焦点作风。2013年,昌平区共引进新企业 340家,新增注册资金 308.7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较上年同期增长 72%。其中,科技商务类企业加速聚焦,新引进企业为 182家,占总数的 53.5%;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企业 25家,新增注册资金 17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2%和 13%。 同样对招商引资不遗余力,昌平为何如此疯狂? 昌平注重对央企的招商实效,以及对招商客户的精准筛选与服务,是招商引资突飞猛进的直接催化剂。昌平区区长张燕友曾直言,在全中国的投资促进机构中,应该只有昌平建立了专门针对央企招商的部门,并明确由专人一对
2、一的跟进服务,有针对性的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尽管在多个招商领域,昌平的竞争对手无处不在,但昌平也是公认的首都战略发展新空间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点。经过多年积累,昌平招商引资呈现的成效其实是经济发展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随着北京 2014年对区县落实差异化发展的明确,昌平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在顺应形势,布一个更大的局。 大招商启幕 对于昌平来说,一年两年的招商数据改观或许并不重要。 “昌平将建立统一的招商平台,创新形成大招商模式,健全全区产业准入目录、人才准入政策,系统推进 TBD、未来科技城公共服务区等重点区域的定向招商、主题招商。 ”昌平区区长张燕友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3、中流露出的信息是,昌平将依靠模式创新续写招商传奇。 实际上,创新招商模式并非是决策者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昌平,通过系列举措努力破解“有城无业”困局落下的又一关键棋子。 众所周知,居住着近 70万人口的昌平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虽然具有了城市的骨架,但却因缺乏就业岗位,仅仅具有了“睡城”的功能,大部分人早上需从居住地涌入城区,晚上又要回到居住地,由此造成了巨大的钟摆式城市交通,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更是将这种潮汐现象突出的居住区称之为“失败的新城” 。 为唤醒这座“睡城”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调整区域发展布局,将昌平确定为北京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综合性新城之一,逐年突显昌平在首都发展中的
4、重要位置,使昌平在“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涵盖了“一城”未来科技城、 “一带”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一高”中关村核心区,以及被纳入市级重点功能区的北京科技商务区(TBD) 。 与此同时,中关村昌平园也纳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范围,面积由原来的 11.5平方公里增加到 51.4平方公里,成为中关村面积第三大园区,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凭借全市战略层面的调整,以及承载产业发展的重点功能区纷纷落地,实现昌平“有城有业”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业”的真正解决则有赖于昌平的招商引资。 很显然,昌平招商引资的视
5、野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目或者功能区,而应统筹考虑昌平的总体布局,从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业和功能转型的角度出发,完成实现高端人群就近就业的创新要素聚集,这就要求昌平的招商引资,必须从招商思路、目标选择、机制创新上有所转变。大招商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昌平旨在健全“一盘棋”的工作统筹机制,打破部门、属地界限,打通手续办理、项目融资、土地供应、招商引资等关键环节,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作链条,促进规划、建设、招商、管理、服务无缝衔接、有效联动。 事实上,通过健全产业准入目录,建立重点在谈在办项目库,土地、厂房、办公等可利用资源库等,统一登记更新、统一宣传推介、统一对外发布,不仅是昌平优势资源高
6、度整合的体现,也是转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伴随大量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项目落地,居住在回龙观、天通苑等地的大量高端人群有望实现就近就业,使这些曾经掣肘昌平发展的“包袱” ,进而转化成为引领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优质资源。 产业与招商同步转型 产业转型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昌平发展的主线,从大家非常熟悉的未来科技城、TBD 等功能区审视,或许更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未来科技城是中央为实施“千人计划” 、建设创新型国家而确定的一个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将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我国应用技术发展方向、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打造成为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
7、高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全新运行机制的人才特区。 未来科技城选址在昌平区小汤山镇和北七家镇的交界地区,一期规划面积约 10平方公里,入驻 15家中央企业(兵器装备、中国海油、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中国国电、神华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电子、鞍钢集团、武钢集团、中国铝业、中粮集团、国家核电、中国商飞、中国建材) ,总建筑面积约 8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 1000亿元,将于 2015年基本建成。 此外,2011 年经北京市委专题会原则通过,由中投旗下中投发展公司与昌平合作,将在北京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几何中心位置,也就是昌平南部建设北京科技商务区。规划面积为 55平方公里,分为生命科学园、科技金
8、融岛、科技商务中心区、科技运动公园、京北数码港等五个主导功能区,重点发展科技金融、科技商务、研发服务三大业态,打造新兴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大产业集群,构建“3+2”高端产业体系。透过国家和市级重点功能区的先后布局不难发现,昌平集聚的科技商务、能源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旅游休闲等六大产业集群,正向能源科技和大健康产业进一步聚焦。 实际上,昌平已经具备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撬动硅谷诞生的雏形。昌平辖区聚集了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 43所高校,区域内拥有 113家科研机构、1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00 多家科
9、技型中小企业,汇集了 6万名科技从业人员,其中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就有 162位。 而近十年来,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创新资源,昌平始终致力打造成为中国的能源创新基地,目前已经集聚了上千家以研发服务、创新驱动为主的能源科技企业。 此外,依托生命科学园和已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昌平已经构建形成了新药研发、疫苗研制、保健治疗、健康养生以及康复养老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格局。 昌平的产业转型有效规避了区县间的产业雷同,但做大做强这两大产业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推动,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招商引资的同步转型。 化服务于无形 兼具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于一身的昌平,产业
10、与招商的快速转型,其实有着诸多“硬实力”为之背书。 比如,临近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使得昌平的公共配套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城铁昌平线、5 号线、8 号线、13 号线已通车运营,建设中的昌平线二期、城铁 R2线将使昌平出行更加便捷通达;京藏、京新、京承高速及六环路等六纵八横公路网通联全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昌平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向优质化迈进,北师大、首师大、清华、北京 15中等 10余所名校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校区、分校聚集昌平;北大国际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积水潭医院、安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纷纷入驻;此外,一批重大商业项目集聚,也有效提升了昌平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良
11、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投资的一大卖点。昌平处于首都的上风上水,60%的面积是山区、40%是平原,有大杨山、蟒山 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长达百里的山前暖带,是北京母亲河温榆河的发源地。目前,全区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 61.8%和 40.3%,PM2.5 等各项空气质量指数保持北京各区县前列,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命名。 事实上,除了“硬实力”之外, “软实力”才是体现昌平招商引资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利器。 对于这个“软实力” ,昌平区领导明确表示,绝非要与其他区域比拼政策,而是通过创新形成大招商模式,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用昌平区领导的话说就是,化服务于无形,让企业在昌平投资
12、过程中遇到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在昌平区领导看来,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被服务者感受不到服务,这就要求全区上下要将服务从感情上升为意志,再从意志转化为行动。 如此理念之下,昌平并不推崇招商活动,认为招商活动的投入产出比最低,而是更多地将眼光聚焦于以商招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谈判中,那些在昌平发展的大学校长会赫然在列,因为重大投资项目的进驻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相辅相成;而一个龙头企业进驻后,短时间内便会介绍来数十家上下游企业等等,也是以商招商的具体成效。 很显然,建立统一的大招商平台正成为昌平继续引领北京招商引资工作的生存之道,而模式的创新或许将自此改变区域招商引资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