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独二孩启动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 年,计划生育正式成为国策,各地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制定当地具体生育政策。此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国策”为缓解人口增长对资源构成的巨大压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010 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 118.06;2013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人比例达到 13.26%。除了性别失衡、老龄化危机,近年来专家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忧、民众对生育权利的探讨合力将“国策”逼上了风口浪尖。2013 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单独二孩”政策的提出使各界看到了改革的方向。 独生子女政策,为何要改 著名人口学
2、家、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向经济记者表示:“一孩化政策起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个政策也该变化了。如果早一些调整,会更好。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告诉记者:“我个人是强烈反对独生子女政策的。当年我们快速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同时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还引发包括家庭养老、 失独老人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王广州还向记者展示了 1964 年、2000 年、2010 年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确实显示出我国人口结构的剧变。 在王广州看来,独生子女政策的调整是必然。 曾参加人口法的立法过程、参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在华项目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湛中乐则从法律
3、的角度为经济记者解读了独生子女政策在现阶段的不合理性:“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审批制度,违反了 2004 年发布的行政许可法第 13 条,这项制度上的矛盾也说明到了必须要改的时候了。 ” 湛中乐认为,中国政府与民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人口当成负担,但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我们却正是得益于人口红利才取得让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人口数量得到一定控制,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在人口方面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这些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人口结构问题不可能快速改变,改革应该及早下手。 “单独二孩”会引起人口激增吗? 2013 年 11 月 15 日
4、,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 “单独二孩”迎来一片喝彩,从国家政策商榷到家庭事务讨论,关于“要二胎”的话题无处不在。 对于这种“放开” ,担忧与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单独二孩政策会不会导致人口激增?” “政策放开会不会太快?” 王广州预测,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峰值也只是在 14 亿左右,即使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峰值也不会超过 15 亿。 “与单独二孩政策相关的是已育有一孩的单独育龄妇女,据社科院统计,生了一孩还没有生二孩的育龄妇女全国只有 2000 万人左右。
5、另外,在很多农村地区本身就存在第一胎是女儿还是可以再生一胎的现象。这样算下来,符合新政策要求的人数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多。 ”王广州表示。 王桂新认为,除了政策适用对象规模并不大,民众的生育意愿也将对政策效果产生限制。 “由于大城市中符合政策要求的夫妻较多,在这些地区出现人口反弹的可能性也较大。但现在很多夫妇追求时髦 ,觉得不生孩子也挺好,尤其在大城市, 丁克家庭也不少。 单独二孩政策也只能带来全国人口二三百万的增长。 ” 湛中乐也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众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加上现在较重的抚养、教育成本,农村地区家庭的生育意愿也是呈下降趋势的。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口政策? 目前
6、,全国各地已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政策试行工作。2014 年,北京、浙江、安徽、天津率先开始了地方计划生育条例的修订。2 月 10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发布会材料显示:全国已有 9 个省份按要求通过“单独二孩”政策备案程序。截至 2 月 21 日,北京、浙江、江西、安徽四地已正式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观察政策效果、排除政策风险还需要时间,不论是“单独二孩”还是“全面放开” ,始终要依据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实。那么,究竟哪种改革的方向才是符合国情的呢? 王桂新认为,政策的放开还应该更快,当下已经有些迟了。 “我在很多地方都表达过我的态度。 单独二孩政策在 2014 年影响不会很大,对人口老龄化的缓解程度可以忽略不计,未来的老龄化趋势也无法改变。对我国人口结构来说最有利的改革时间表是 2014 年开始单独 ,2015 年就全面放开。 ”王桂新表示。 王广州认为政策改革的过程仍然要“平稳”:“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高龄产妇怎么办?医疗如何保障?如何安抚刚交过超生抚养费的人?政策实施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与分散这些问题。最终,我们想要的结果仍然是全面放开 。 ” 湛中乐从政策的形式上提出建议:“计划生育是人口大国的基本国策,但只能是宏观的指导性计划,而不应该做出更微观的细则。最终应该由家庭来决定自己的生育计划,国家要做的是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指导帮扶、让民众生活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