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城市设计模式的探索摘要: 本文从城市实践的角度观察现阶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状况,分析了天津黑牛城道两侧城市设计的历程,提出城市在高速发展的状态下避免忽视对功能、业态的研究,最后提出现阶段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设计 活力空间 城市序列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内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各个城市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形象,引起了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反思与探讨。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及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城市设计家们一直致力于城市形体与视觉关系的整合。但在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其个性的重要性,使得仅满足了城市机械发展的物质存在,却
2、丧失了能给城市带来长期活力的个性精神。城市区域特色是指一个城市结点区别于其它城市面貌的要素总和。它可以来源于城市的自然特征,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也可以衍生于城市的社会因素,如政治活动、产业构成、人文历史等。 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会积淀形成当地的地域特色,但新建城市运动中往往会将这种特色淹没于现代城市的大格局中,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因此一个城市设计的活力在于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从而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本文以笔者亲身参与的天津市黑牛城道两侧城市设计为例,以城市更新创造宜居社区空间为载体,从空间形态秩序、生态宜居环境、公共配套设施以及单体建筑形式等方面针对项目提出相应
3、的城市设计引导和控制,探讨在城市重点地区实现具有特色化城市设计的模式,以打造城市的名片。 人们常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翻开能看到这座城的理想和抱负。黑牛城道两侧城市设计的项目,为城市提供给展现其风貌的机会。黑牛城道是市区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通往机场大道,并连接了多条城市主干道。作为从机场进入市区的重要节点,黑牛城道两侧更多的承担了展示城市形象的职能。 在近一年的设计工作中,我们一直在问这个问题。这个区域有根植在内部的自身状态,也有周边完成的城市设计,更有承担城市发展的区域职能。我们将如何定位这个区域,城市的空间序列和表情如何与周边契合,这条主线应贯穿整个设计工作中。在重新梳理大区域城市状
4、态后,我们发现黑牛城道作为连接文化中心(城市主中心)和海河后五公里(城市副中心)之间的纽带需要承担展示城市界面的职责,但绝不适于商务办公区的定位。黑牛城道在两个中心应该更倾向于松弛、活力的状态,因此我们重新定位黑牛城道两侧为:主次中心之间,可以承载功能外溢的精致化、接地气、有记忆的生活街区。 起初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黑牛城道两侧的城市形象进行设计,将黑牛城道打造成能体现天津城市建设风貌和现代化的商务大道,但设计仅仅停留在线性的层面,未对黑牛城道两侧周边地块进行延伸。在入市口城市设计的基础上,为了让黑牛城道商务大道的概念得以延续和支撑,我们将规划总用地扩大到 2.5 平方公里,北至大沽南路,南至复
5、兴河,西至解放南路、东至台儿庄路。如此一来,我们通过对地块进行网格化设计,对土地规模和业态的合理调配,就能将方案做得更加饱满和实际。因此综合考虑整个区域之后,我们决定引入网格城市的概念。这样的好处有很多例如可以将城市规模弹性化,土地细分标准化;增加地块面街的延展面和连续性等优越性。对于黑牛城道这个项目,合理的划分格网模数为项目实施创造必要可行的条件。方案参考了纽约和巴塞罗那城市街廓的尺度,并将地块都假定为围合院落式的布局,通过对院落日照和建筑退线的计算得出方格网为 96x96m。但我们发现这种网格尺寸在实际使用方面会出现产品类型单一,土地利用不足等缺陷。在后期深化设计中,我们将横向两个单元合并
6、且加大地块进深,将地块网格尺寸调整为 200x120m,增加了地块设置的自由度。同时对部分格网结合了现状保留树木、工业厂房进行适当变化,增加了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体现了对原有城市脉络的尊重。 如果说城市网格是对城市格局的设置和控制,其内部单元模块的设计则是对产品类型化的调控。网格赋予了城市肌理,模块创造了城市表情。我们对基本的模块单元进行了大量研究,将网格大小进行调整也是对模块深入研究后的反馈。为了达到连续的街墙效果,并有效控制地块容量,我们的模块基本都是以院落形态出现,然后在沿街面设置高层建筑,或点式或板式。每个单元地块都有不同的设计师来负责,根据所处地段的情况对业态进行调整和高度控制。最终,
7、整个区域会出现令人惊讶的效果,在整体控制下,单元各具风格特色的。这种形态在国内的城市设计中还没有实际的案例,它避免了大区域城市设计中单元的呆板状态,同时赋予个体单元间协调的城市表情。 对于街道尺度的抉择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街道尺度的几点要素:断面宽度、建筑退线、建筑高度,都会直接影响街道的空间感。由于黑牛城道是城市主干路,我们并未调整其宽度,但在地块沿黑牛城道侧增加了单向辅道,以便为高容量的地块提供专门的车行通道。我们将设计重点放在黑牛城道南侧的商业街上,这也是区域活力的直接发生器。在确定建筑高度后,我们设计了若干种类型的街道断面,在能解决交通问题的前提下,创造最宜人的空间效果。结果发现为保
8、证两侧商业氛围和人行尺度,街道断面宽度(建筑到建筑)不宜大于 40 米,高宽比(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不宜大于 2。 反思小结: 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及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城市设计家们一直致力于城市形体与视觉关系的整合。但在快速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往往仅满足了城市机械发展的物质存在,却丧失了能给城市带来长期活力的个性精神。 在近一年的设计工作中伴随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但探求城市的本质的设计热情从未减弱。对于这类大规模的城市设计项目,开发过程中无法避免其中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城市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仅仅塑造城市形象并不会带来繁荣,对内核的挖掘才能为城市带来活力。 参考文献: 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美刘易斯.芒福德 著、宋俊岭、倪文彦 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