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7691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研究摘要:以古玩经济为示例证明,信息态是历史的运动状态与过程,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源泉、基础、灵魂,是经济发展方向的动力源;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是“水溶性”关系;人们对物质经济的需要是有限的,对精神经济的需要是无限的;大力发展精神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合乎经济发展方向的新信息趋势。 关键词:信息态;精神经济;古玩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7209 一、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学术史 近年来,学界研究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队伍有所扩大,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一)关于信息态 林左鸣教授近年来已有系统研

2、究,其代表性著作是 2010 年 3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 。该书第139 页说:“当信息作为独立的宇宙存在形态出现时,我们有理由认为,其实物质和能量是一不是二实际上是物质态和信息态组成了我们的世界和宇宙。而宇宙中的物质态和信息态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问是要发生相互作用运动的,这个相互作用运动就是容介态” 。第 146页又说:“人归根到底是具有物质和信息两种需求的。物质一开始就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欲望,或者可以说物质更多地是满足人们的生理欲望。而信息则是一开始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思维欲望),或者说更多地是满足人们的心理(思维)欲望” 。当然,林左鸣教授论

3、述的信息或信息态系广义信息或广义信息态,意义重大,是经济哲学中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二)关于精神经济 1985 年,青年学者李向民提出了“精神经济”问题,并于 1999 年 1月出版了其著作精神经济 。他认为:“所谓精神经济是指精神产品(包括哲学、宗教、科学理论、科学技术、文艺作品等)的生产再生产活动,它包括生产、传播、消费三个基本环节,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还认为:“实际上,任何产品,只要它是人类劳动的现实产物,就必然要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精神内容,一是物质形式。精神内容是产品中凝结的思想、情感和技巧。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元素形式。 ”一种产品具备了精神产品的基本特征,但

4、它本身并不是精神产品,可称为“准精神产品” ;所谓“物质形式,是指产品中能够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感知的,精神内容所赖以附着在其上的外在物质载体和信号系统。它表现为一种已失去其昔日权威,被人类精神控制了的自然物质力量。精神内容是产品的本质,物质形式是产品的外在表现。 ”人类产品的精神内容称为“泛精神产品” 。泛精神产品深蕴在可感物质形式的内部。 2000 年 7 月出版的董书通、方程著新经济背后精神经济浮出水面 ,认为新经济的主体是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本质是一种与能源工业经济、石油工业经济、电力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完全不同的新经济精神经济。 ” 陈燕研究了精神经济的历史进程与价值属性,认为精神产品

5、千百年来一直在商品化的道路上缓慢前行,其商品化具有客观的社会根源,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推进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精神产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三个方面的价值属性,更好地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精神经济活动的繁荣,引领精神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乔民研究了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的关系,认为精神经济的高速发展将是 21 世纪最大的特点。精神作为一种理念和理想充当了物质的情感因素而寄生于物质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经济时代的到来虽然使人类脱离了物质的纠缠,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物质经济而随风飞翔。人类的财富事实上也没有出现过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完全脱离,两者相伴相生、互依互靠,才让精

6、神产品呈现多样化态势,也才让精神产业化在异彩纷呈中不可阻挡地冲进人们的生活。 学界对精神经济的研究,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精神经济命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二,精神经济充实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即政治经济学具有二元性质,是由物质经济学与精神经济学构成的;第三,精神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广义虚拟经济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 “二元”的主旨是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的相容、相纳,共生、共相。心者,精神也。从经济哲学意义考量,心理需要亦即精神需要。 当然,学界关于精神经济学的研究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关于精神经济的内涵,若局限于精神产品,

7、显得仄狭。精神经济应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切精神要素,是有意识的人(包括精神生产者和物质生产者,马克思将其归纳为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精神生产手段和精神产品的有机结合。而且,有些物质并非劳动产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例如,当你在海滩上捡到一块奇石,或在山上发现一块硅化石,这是天然的造化,没有人文信息,亦非劳动所得,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完全是偶然的财富占有。若投放市场,往往有好价钱,能满足他人的精神需要。 关于精神经济的效用,学界当前的研究尚含混不清。效用即有用,即使用价值。应该说,广义的效用包括对人的心理的满足。例如收藏一块元代的青瓷片,表面上看是毫无用处的,但它集中了

8、元代青瓷文化发展的信息态,能满足收藏者对瓷文化研究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故亦有价值效用。虽然这种效用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不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 关于精神消费抑或虚拟消费,目前的研究还比较浅显。精神经济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经济活动,精神经济当然更多地包含人的消费活动,即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例如服务,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文化活动。好的服务,往往有好的效用,有事半功倍之效。马克思说:“对于提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但是对于买者来说,这些服务只是使用价值,只是他借以消费自己收入的对象他们同这些商品的生产毫无关系” 。 二、精

9、神经济的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经济的论述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劳动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对人类发展有重要意义。 “分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 “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出来” 。 “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

10、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理论是建立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的,实质上论证的是脑力劳动或 精神生产的价值功效。同时,这种分工并非绝对,任何劳动成果,无不包含着精神元素,如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工艺信息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工无非是并存劳动,即表现在不同种类的产品(或者更确切地说,商品)中的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并存” 。马克思所说的“并存” ,就是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互相容纳。这正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内容。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的传承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明显包含“精神经济”思想的论断,马克思说:“在精神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劳动的是另一种劳动” 。他引用昂利?施托尔希的话说:“

11、显然,人在没有内在财富之前,即在尚未发展其体力、智力和道德力之前,是决不会生产财富的,而要发展这些能力,必须先有手段,如各种社会设施等等。因此,一国人民愈文明,该国国民财富就愈增加” 。精神生产同样具有历史传承性,这种传承,就是信息容介态的折射。 “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问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到精神生产的传承性的同时,提

12、出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问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可以窥见,精神经济具有传承性,是因为经济信息态是一个历史的运动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的劳动时问。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神圣家庭中说“甚至精神生产的领域也是如此(即精神生产领域也是有劳动

13、时间的)。如果想合理地行动,难道在确定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时就不需要考虑生产该作品的所必需的时问吗?否则我至少会有这样的危险:我思想中存在的事物永远不会变为现实中的事物,因而它也就只能具有想象中的事物的价值,也就是只有想象的价值” 。而对于精神智力因素在形成商品价值中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 第四,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力的理论。精神生产力即精神生产的能力,它与物质生产力相比,有更强的附着力和价值升值力,有更丰富的信息运动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明确提出精神生产力这一命

14、题的有:一是,在谈到货币的作用时,马克思说:“货币的简单规定本身表明,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 ”二是,在分析原始共同体的解体原因时说:“只要更仔细地考察,同样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 。马克思还说,劳动者在共同劳动中, “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生产力” 。三是,在谈到分工与手工业制造时,马克思说:“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只是因为已经在许多方面消灭,所以在一方面扩大了它的规模。作为手工制造业分工的一个产物,物质生产过程所需的精神能力,因

15、此就当作别人的所有物大工业则把科学当作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使它和劳动分离,并强迫它去为资本的利益服务” 。 (二)精神消费 1 内涵 说到底,经济全球化便是消费经济全球化。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说:“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消费消费为人类生活的目标,所以消费问题当为人类生计问题中最要部份” 。什么是消费?马寅初说:“物品之生产为满足欲望也,人取所需之物,以满足其欲望,谓之消费。夫欲望生于人身,满足之则人快乐,不满足则现苦恼人类消费的欲望,随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增多。人类愈文明,欲望愈多,欲望愈多,则所以满足欲望之各种物品亦愈多。有物品以满足欲望,则此欲望因满足而消灭。于是新欲望又生。有新欲望,则又有

16、满足此新欲望之新物品。迨新欲望满足后,则第二种新欲望又生。如此循环不息。欲望与物品,适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即欲望愈多,物品愈多,物品愈多,欲望愈多消费含有享乐之意,日用单调之物品,有何乐趣可言” 。 马寅初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这番通俗的论述,为我们打开了消费经济的钥匙。 第一,人们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获取“所需之物。 ”物品的效用力只有通过人的欲望才能体现出来,欲望是消费的源泉活水。 第二,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即“人类愈文明,欲望愈多,欲望愈多,则所以满足欲望之各种物品亦愈多” 。物品、市场、欲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三,人的欲望、消费,内含着精神享受。消费是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统一。郭沫若说

17、“人类生活的究竟目标是在使全体人类生活得更合理,更幸福,科学的应用正应该适合于这种目标” 。显然,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欲望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过程。 所谓精神消费,又称精神生活消费,是指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陶冶思想性情,愉悦情绪等目的的以精神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是相对于物质消费而言的一种消费行为。它同时追求人类无形的劳动产品,例如名声、名气、名人、名誉、名牌、商标等。信息消费是精神消费的最高形式。附加在品牌上的信息系精神消费者最重视的附加值之一。消费者通过消费名牌产品,往往可以获取附加在品牌之上的、被广泛认可的信息内容,例如寓意、意境、品位、时尚、理念、网络等。 2 特点 第一,精神消费的

18、多元性。精神消费是“心的食欲” 。因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口味。例如:在古玩市场上,虽然大家享受着淘宝的快乐,但是有的人喜欢集邮,有的人喜欢玩观赏石,有的人喜欢收藏钱币,有的人喜欢收藏烟标火花,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消费群体也有着不同的精神消费需求。少儿喜欢看动漫,青少年追求名牌、名星,中年人喜欢唱歌跳舞,老年人喜欢健身和聊天等。并且,精神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会有不同的效果,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第二,精神消费的无限性。人的物质消费是有限的,精神消费是无限的。精神消费弹性很大,属持续性消费,能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如钱币收藏家马定祥、余榴梁等,几乎以毕生之力,从事于钱

19、币收藏与研究,其乐无穷,即使是节衣缩食也无怨无悔。又如湖南“岳州八怪”之一何光岳,仅小学文化,但七十年如一日,买书、藏书、读书、写书。现有藏书 13.5 万册,仅明、清至民 国流传下来的家谱便收藏了5.5 万册,已出版的论著总字数超过了 2700 万字,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民族源流史学家。他谈到藏书时,说真是“苦不堪言、乐不堪言” 。这八个字,非常精辟,就是生理上苦,心理上乐。苦与乐共生共相,苦中作乐,苦与乐都集中在精神需求这一坐标上,反映了人对精神消费追求的空问非常大。 第三,精神消费的超时空性。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往往会积累一些消费信息(生活经验、生活知识和家务劳动)并容人物质消费中。衡量

20、精神产品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而优秀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魅力。如古籍中的四书五经、 诗经 、 离骚;如唐寅等艺术家的书画;如古代遗存的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等等,均可折射出超时空的价值信息,具有其他财富不可比拟的保值增值性。 第四,精神消费的共享性。对于有生命力的精神产品,往往为历代消费者所共享,以满足其精神需要。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数千年被人们传颂不绝。又如,古籍鉴赏是雅事韵事,充满着情趣。历来藏书家多在自己的藏书上钤盖精致古雅的藏书印,及至朱墨累累,交相辉映,使藏书增色,更具垂绪源流、印鉴作证之功效。因增加了藏书者的信息态,往往令后嗣开卷一乐,相与流传。即使流入市场,亦是身价倍增,藏书者也随之播名垂远。 3 类别 精神消费按其类别,大体可分为泛精神消费和纯精神消费两种。 第一,泛精神消费。消费经济同样具有容介态特征。即人们在物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精神消费,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精神消费,且物质需要的满足本身也是精神使然。物质消费中吸纳精神元素,就是泛精神消费。如“吃”中的精神消费。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而是首选吃的环境及档次,其次是吃的品味和特色。另外,逢年过节、婚嫁丧葬、生辰寿诞、敬神祭祖、迎来送往、接待宾朋、官场应酬、洽谈生意、集会结社,多设宴会,甚至宴会上还有钟鼓礼乐伴奏。又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