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在老百姓脸上的执政为民“政声人去后,国是巷议时”这是老话。如今,一个官员、一届政府的政绩如何,往往不必等到官员离任、政府换届,老百姓便已挂在脸上,说在口中。较之官方的统计数字和领导讲话,老百姓的脸,是执政为民更准确的成绩单。 题记 记者爱天长,去沈阳那天,正好夏至。 与区委书记黄凯握过手,落座,他便开门见山地说:“为了你们采访方便,也为了节省时间,我让宣传部安排了一次联席会议,房产局、拆迁办、民政局、卫生局、残联都来了,九点半开始,每人 15 分钟。你看怎样?” 正合我意。依我这些年的体会,到一个地方采访,官员的声音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更不可“只信” 。因为官员说的话也往往注水甚至掺假。若
2、不留神,记者还会被领到岔道上去。而老百姓的话,则相对具体而可靠。所以,我的经验是,要尽量压缩听“官话”的时间,腾出精力多听老百姓的声音。 我们这次是为了解沈阳市和平区的棚户区改造而来。事先了解到,棚户区改造,这个与城市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紧密相连的问题,在沈阳市,在辽宁省,乃至全东北,都是老大难。可喜的是,从沈阳市和平区传来了云破天开的消息。 更堪庆幸的,是在宣传部召集的这次会上,我们还听到了建立惠民医院、救助特困群体等方面的情况。 于是,联席会后,拿起采访本马不停蹄地走访民间。 棚户区动迁居民围上来,七嘴八舌夸起了政府 站在公路高处,对面,浑河边的罗土圈尽收眼底。 罗土圈是和平区最老最大最破旧的
3、棚户区,有居民两千多户。由于紧靠浑河,属泄洪区,每到夏季,父母官们全都提心吊胆。如果有火灾,连消防车都进不去。走到近处,沿河岸有一排昔日罗土圈的展板。房屋的拥挤和环境的脏乱差,使人觉得称贫民窟比棚户区也许更恰当。 但是,眼前,两公里长的罗土圈区域内,柳绿花红,碧草如茵,亭阁翘首,曲径通幽。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心中突然就冒出这两句诗。像是大卫科伯菲尔的神奇魔术,盖着的幕布揭起时,破烂的罗土圈呼啦一下成了滨江生态公园。6 月的东北,阳光同样强烈而灼热,公园里却是一片清凉惬意。蜗居在罗土圈的两千多户居民,全都消失了,只有游人成队成群。 官方说,拆迁从 2005 年 3 月 15
4、日开始,仅用了 34 天,前所未有的顺利,出乎预料的平静。 这有喜无忧的官方语言,可信度如何? 我们决定到玉带明苑去。 玉带明苑是和平区政府为安置棚户区的低保、困难家庭而在拆迁前盖起的小区,有 13 幢 1193 户。来这里居住的,多数是罗土圈的动迁户。得知我们来采访棚户区改造,在院子里闲坐和散步的居民便走过来,先是三四个,继而七八个,越来越多,很快有了二三十人。 “站谈会”七嘴八舌,甚是热烈,说起罗土圈拆迁,每人都有一肚子话。 “夏天,苍蝇多得追着人不散,只好拔一根蒿子一边走一边轰!” “发水的时候,我们家屋里进过浑河的鱼呢!” 离开这样的地方有什么不好?可是,要命的是困难户、低保户多,有产
5、权的住房窄,大量无房户只好住在私搭乱建的小平房里。拆迁罗土圈如果按国家有关规定,有产权的住户,多数补偿款不够买新房;而住在违建房里的人,则可能此后无处安身。 泄洪区不能住人,罗土圈必须动迁;老百姓困难大,新住宅只能望梅止渴。这简直成了解不开的死疙瘩。没想到,区委、区政府以一套精心设计的对策,使这道难题迎刃而解: 按市里规定,拆房户货币补偿在 10 万元以下的,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房。和平区根据自有财力状况,变通到 13 万元以下,几乎使全部拆迁户获益。 有产权证的住房每平方米按 2980 元补偿。总额达不到 7 万元的,按 7 万元补; 按国家规定,违章建房不享受补偿。但鉴于罗土圈的违建房多是住房
6、短缺时期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违建房适当补偿,每户 4.5 万元。愿意租房的,政府给补贴; 提前搬迁的,奖励 5000 元10000 元; 建玉带明苑、长春苑小区,安置低保户、困难户,每平方米1800 元,比邻近的商品房低五六百元; 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这套“土政策”解析一遍,他们的评价是: “合理、合情、合算。 ” “打着灯笼都难找。 ” 人群中的程清荣已经 80 岁,10 岁随父住进罗土圈,一住就是 70 年。去年搬迁前,一家三代人,只有四间产权房,其余全是违建,按区里的政策,共得到补偿款 36 万元,买了玉带明苑的一套二居,花了 11 万多,剩的钱使分家另过的儿子住房也有了着落。老人非常知
7、足:“一辈子也没敢想不借债就住上新楼!” 区里的政策使罗土圈绝大多数住户拿到的拆迁补偿款在购买新房时基本够用;不够的自己添一点,也不会多;有些甚至还有剩余。 住户们急于把他们住上新房的喜悦传达给记者。回忆起罗土圈时的逼仄和艰辛,各家都有自己的细节;谈到现在,他们露出相同的笑脸,说出相同的希望:请记者代他们表达对政府的感激之情! 这是我近年来第一次听到老百姓自发地说政府的好话。也许是多年搞法制新闻的缘故,我接触的文件、稿件、案件以及来访、来信中,见惯了正义、邪恶、威严、愤懑、控告和哭诉,其中也包含大量老百姓对某些政府和官员的不满。因此,当这些棚户居民迁入新居后动情地感谢政府时,我不但感到耳目一新
8、,而且自己的眼睛也湿润起来。 “到家去,到家去,家里坐!” 正在小区院子里择菜的王家老太一个劲儿往家里让 “你们来得真巧,看,坐在路边择菜的就是王德增的老伴儿。 ”给我们引路的砂阳小区的女书记紧赶着走过去。 砂阳小区里安置了很多拆迁的困难户,王德增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到家去,到家去,家里坐!”老太太端起菜筐,满脸堆笑地一个劲儿往家里让。 一楼,崭新的一套两居室。 “做梦也没想到啊,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都得感谢王局长、感谢党和政府。 ”王德增老伴儿一开口,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王德增 15 岁当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是罗土圈的老住户。十年前得了脑溢血,行动不便。单位不景气,老伴儿和儿子没工
9、作,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罗土圈拆迁,老两口愁得整夜睡不着。这时候,区拆迁办主任王逸华上门来了,转达了这次拆迁对特困户的政策,告诉老两口,区里已经为他们安排了一户“政府补贴房” ,一下子让这家人天大的愁事烟消云散。老两口夜里更睡不着了,激动的。搬家那天,一家人比过年还高兴。新房子敞亮,朝阳,通风好,上下水齐全怎么看都顺眼。可是,住着住着,也有了新的难事:王德增生病多年,行走困难。这里是五楼,儿子不常在身边,王老汉需要下楼时,就难住了也已经 70 岁的老伴儿。找政府说说这个难处吧, “这里毕竟已经像天堂,人不能得寸进尺不知足啊” 。老太太犹豫再三张不开口。 王逸华知道了这件事,再次找上门来,开口就问
10、王德增老伴儿:“您信得过我吧?” 老太太忙不迭地说:“信得过,一百个信得过。 ” “那就跟我说说您的要求。 ” 老太太听罢,又是感激,又不好意思,结结巴巴才把难处说明白。 王逸华检讨自己考虑不周,接着跑了好几处,终于为王家调换到砂阳小区一楼,面积 66 平方米,一米没减。让王德增老两口更没想到的是,他们搬来时,这套两居室政府连装修都给搞好了! 难怪王德增老两口至今躺在床上,仍像是在做梦。难怪老太太在外面见了生人就爱说“到家去,家里坐” 。那可不是随口的客套话,而是实心实意的邀请。她总想让别人看看这称心如意的新房,听听她一肚子想说的话。 “前些天社区又送来一台电视机,怕老头躺在床上寂寞。 ”老太
11、太擦擦泪眼,笑着说。 里屋,离卧病在床的王德增不远,桌子上摆着一台“厦华牌”彩电,25 英寸,下面写有“和平区政府赠 二六年六月”一行字。 这会不会是因为我们来采访而搞的作秀之举呢?问号从我心头闪过。但是我多虑了。接下来的走访使我知道,对低保户、特困户给予这类生活救助,是民政局已在全区广泛开展的一项活动。我们参观了砂阳小区的扶贫超市,乍看就是个商店,从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风扇到棉衣、棉被、文具、书包再到粮油和锅碗瓢盆,应有尽有。只是这里没有买卖交易,更不用花钱购物,只要困难户有需求,写个申请,经批准,便可无偿领走。这里的“商品” ,有的是居民捐赠,更多的是社会团体出资购买。 民政局长李红
12、光说,和平区 83 个大社区,个个都有这样的扶贫超市。惠民医院“遍地开花” ,马路市场“喜迁新居” ,老百姓话里带着笑 沈阳市四大医院有三家在和平区。卫生局长詹爱云津津乐道的,偏偏是惠民医院。 惠民医院于今年 2 月开诊,5800 平方米,政府花了 3600 万,买的新楼。 为什么建惠民医院?詹爱云的解释很简单:为了解决看病贵。区委书记黄凯的解释则注入了执政理念:“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了,但是钱往哪里用?我们要求,不能忘了资金流向老百姓,流向弱势群体。建惠民医院,可以概括为百姓省钱、政府买单。 ” 具体标准是:药价降 10%,其他费用则一律降 50%。 卫生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开诊后的四
13、个月,惠民医院已让利 137 万元。 我们来到惠民医院时,已是下午三点。按常例,门诊病人主要集中在上午,但此时楼里人来人往,病人并不见少。院长说,门诊量是改“惠民”以前的六七倍。 楼上的 70 张病床基本住满,我们随便走进一间。十三四平方米大小,带卫生间;两张床,一张躺着病人,另一张是陪护的老太太,自我介绍是病人的老伴儿。老太太很健谈,而且表情生动。 “伙食好吗?” “不赖不赖,一天才五块钱,便宜!” “老大爷得的啥病?” “高血压心脏病,老病,常来。 ” “这医院服务怎么样?” “挺好挺好,比在家还好哪!” “贵不贵?” “不贵不贵,跟大医院比,省老钱啦!”抬头看看,一边墙上,竟然挂着老两口
14、的合影和一个镶有数枚军功章的镜框。他们真像是把病房当成家了。躺在床上的老人白发稀疏,拿去假牙的两腮明显地瘪下去,急着张嘴,却只是呜呜噜噜,听不清说啥。老太太轻拍着他,说:“老头子夸大夫们哪。 ” 这样的惠民医院,有的地方叫平民医院或者平价医院,今年曾是热门话题。卫生部官员也曾提倡,但争议很大,实践的效果也似乎不佳。如我所在的首都,在上地开发区,也曾建有一家,对于偌大北京,杯水车薪罢了,没听说有后来者。更听到某些地方平民医院受挤压难以为继的消息。而在沈阳和平区,陪同我们到病房的卫生局书记介绍说,继惠民医院之后,又有两所妇婴专科医院和 10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实行了惠民医院的低收费标准。 “这可
15、真是遍地开花!”一旁的老太太眉飞色舞地作了一个精当比喻,把我们都逗笑了。 书记说,为了使惠民政策坚持并推广,政府每年拿出 600 万元,补贴这些医疗机构。 似乎是在验证书记所言不虚,路过三楼一个大房间时,里面正在安装新设备,院长说是 CT,市政府赠送,医院没花一分钱。 有关马路市场搬家的话题,是区长马英晚饭时提起的。马路边,菜贩们铺块塑料布,把菜一摊,张嘴就吆喝。市民们熙熙攘攘,买了就走。前些年,马路市场越摊越大,越摊越多,影响市容,影响交通,影响卫生,着实让政府头疼,整顿过多次,但过不了几天就回潮。老百姓图马路市场便宜方便,菜贩嫌搬进菜场租金贵。今年政府下了决心,新建了八个售菜大棚,菜贩只花
16、少量租金,主要靠政府补贴,保持菜价基本稳定;居民买菜照样方便,而且再不怕风霜雨雪天据说皆大欢喜。可惜天色已晚,菜场已关门,我无法到现场考察。不过回到住处,还是打了个电话,向住在和平区的一位老同学求证。她是家庭主妇,买菜是每天的功课,而且我可以保证,她不是政府的托儿。 “你问马路市场?对,全都喜迁新居了。 ”她在电话那头肯定地说。 “菜价真的没涨?” “涨肯定涨一点,但不明显,老百姓都能理解,买菜条件好了嘛。哎,你们从北京大老远赶来,就采访这个呀?” 其实,我想采访的,还有全区 43 个托老所、专为进城务工人员建的劳务市场(据说每顿饭只收一元钱) 、对低保户大学生的救助活动,以及解决市民的休闲锻炼场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等。可惜,发稿时间紧,来不及了。 但无论如何,这个下午,是我几年来采访中最开心的一次经历。 一张张笑脸,一双双泪眼,一桩桩感人事,一番番心里话,全都印着一个执政为民的大主题。 (发此稿时得到消息,黄凯不久前已调任沈阳市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