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分析摘要:由于市场的需求,我国目前的高层建筑项目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施工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施工管理得当的施工企业可能会更有竞争力,也更能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但从现在建筑施工的市场情况来看,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水平不尽如人意,整体的管理思想落后,缺乏创新理念,使得施工管理水平低下,也影响了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 A 1、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存在的问题 11 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建筑施工的危险因素。
2、高层建筑安全施工有以下显著特点: (1)高层建筑基础开挖深度深 高层建筑地基单位面积的载荷大,因此对相当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要进行处理,例如打桩做人工地基或加做较深的地下室,在施工中作业危害因素可能从地下土体扩散到工地界限以外,造成重大的生产财产损失,如打桩时造成煤气管漏气使居民中毒,或打桩、挖土时使城市水管爆裂,或是在采用井点降水时使道路下陷、管道开裂等。另外,由于高层建筑基础开挖的基坑深,坑边物体落下打死人,操作人员落入坑下死亡以及挖坑塌土压死人等事故也屡有发生。所以高层建筑施工必须对由于深基础带来对周围与作业人员本身的危险加以防范。 (2)高层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多 高层建筑层数多,作业立体化
3、,在一个垂直空间许多层次上都要进行工作,上下层次互相造成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如某高层建筑工程,上面有人想看看升降机在哪里,当头探到井道口,而下面正好把升降机开上来,一下子把人轧死。上面落物砸死下面人员的事故就更多了。高层建筑施工不可避免交义作业所以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措施来防范可能发生的事故。 (3)高层建筑作业高度高 高层建筑大量的施工作业都是在高空进行的,50 米以上的高空与 10多米高 度的作业有质的不同。例如,某高层住宅从檐口落下一小段钢筋,一直飞落到工地外 10 多米处,打在正在行走的老妇人头上,致使老妇人当即死亡。高层建筑楼面预留洞坠人致死更是常有发生,平常不大注意的小石块从百米高空下落
4、可以砸死人。另外,高空作业物料上下困难,就连最方便的自来水也要采用特殊措施才能上去。一个小小火苗容易造成火警,扑灭也较平地闲难。因此大量高空作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必须充分考虑和解决的。 (4)高层建筑施工工期长 高层建筑施工工期一般都在两年左右,大的项目工期可达三至四年,许多设施放置以后就要使用一年至几年,在此期间人员变动气候变化等人为的与自然的因素都能使正常的设施转入危险状态,不注意就容易发生事故。例如,高层建筑电缆磨破发生火灾,脚手架倒塌等等。所以,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工期长,各种由于时间变化带来的许多不安全因素必须认真考虑。 12 常见原因分析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一
5、方面来自于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于施工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问题。根据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特点和事故发生原因分析,确定主要的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包括安全管理、施工工艺、设备设施和施工环境等。 (1)安全管理方面 由于招投标市场不够规范,承包单位以不合理低价中标,使得必要的安全资金投入捉襟见肘,安全防护设施大打折扣,甚全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为了赶工期和节省成本。新进场工人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即使有这方丽的书面记录也多是流于形式,工人的安全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项目部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是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水平不够,而没有真正执行。 (2)施工工艺方面 施工人员
6、大胆妄为。偷工减料,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施工不试验,无指导方案或不按指导方案操作。蛮干、瞎干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垂直面交叉施工安排不合理,无隔离防护措施,物体打击事故时有发生,国家明令淘汰的工艺,实际施工中仍然在采用。 (3)工人方面 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建筑行业的许多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事故的应急能力,这是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一些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临时工,未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就上岗。这使得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事故层出不穷。 (4)机械设备方面 高层作业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无专项方案。即使有方案但是没有按照方案实施。超载现象严重而导致倾翻事故,起重吊装无指挥或瞎指挥,物体打击事故时有
7、发生,物料井字架上料平台无防护,上料口成了“老虎口” ;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不重视,管理无序。重使用轻维修的思想普遍存在;机械设备陈旧、老化加快,不少机械设备已到了甚至超过了报废年限,机械设备的事故隐患严重。 (5)建筑市场混乱,缺乏制约措施 在当前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由于缺乏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一些企业非法转包,越级发包现象严重。还有一些建设单位和非法中介人利用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不顾企业安全资质,使得一些建筑企业资质与所承接工程等级不符,给施工带来不安全因素。 2、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高层建筑施工中,轴线、标高和垂直度这三个问题是比较基本而且要严格控制的要点问题,由于这三方面问题涉及的
8、面广,操作难度大,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位移或不准现象。因此这三方面的控制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难题。 (1)垂直度的控制。高层建筑的高度往往达到数百米,若其垂直度控制不好,当施工到建筑的顶端时,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而且垂直度上的偏差会使建筑的重心出现位移,与设计的建筑基础承载能力产生较大出入,对建筑的基础的安全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因此,控制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是关键的技术控制要点之一。为了控制高层建筑的垂直度,首先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做好测量与放线工作。施工时,可先将大楼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然后利用员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保证垂直度达到 100%的情况下,对模板进行加固和支撑、浇筑混凝土
9、。待四个边角柱施工完毕后,可以这四条边角柱为基准进行其它柱子的施工,从而达到控制整座建筑的垂直度的目的。 (2)轴线的控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搭建,导致了外围的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0.000 结构施工完成并复核轴线无误后,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其轴线的纵、横方向上预埋多块 200x200x8mm 的钢板,并在钢板上标出主轴线的控制点;建造高度达到二层或以上时,在一层楼面预留钢板的位置分别开设 200x200mm 的方洞,透过方洞利用锤线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然后在施工楼层利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放出各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 (3)标高线的
10、控制。在每层楼面的控制轴线处,至少预留四个洞口,除了利用该洞口引测下层楼面的轴线外,还要复核本层楼层的标高。可利用水准仪复核本层楼面的四个标高点是否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模板支撑、混凝土浇筑、拆摸等原因可能造成预留洞口失去基准作用,为了引测点的可靠性应在洞口处辅以12 的钢筋,来控制该层楼面的标高值。 3、加强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 (1)认真落实施工规章制度与技术规范。我国颁布了建筑法作为我国建筑施工活动中的法律依据,它对建筑中的法规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是建筑施工法律和纲领性文件。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则详细规定了建筑施工活动中各种行为的规范准则,是指导
11、施工活动的重要依据。施工管理人员应根据以上两部法律规范对施工中的行业加强管理,严格操作程序和确保施工质量。在各工种和各分部工程的实施与验收过程中,都应提前指定质量负责人,全权对施工活动的技术管理负责。 (2)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提高工程质量。建筑安全领域也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安全生产条例规定了建筑施工生产活动中的安全责任。项目管理人员应经常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条例 ,真正地把安全措施做到位。在施工安全监管与检查中,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应及时严格制止,杜绝不安全的操作行业。 (3)加大成本控制与施工周期控制。高层建筑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施工周期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两大方面,这也是施工单位和建设单
12、位利益的需求和体现。成本控制体现在工程的土方、基础、主体结构、装修等分部分项工程等方面上,在不影响工程质量进度的前提下,加强对施工活动的预算评估和成本核算,加大利润的挖掘潜力。施工进度是建设单位利益的体现,项目提前完工可以提前收回投资成本,工期拖延则意味着索赔。工期控制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但主要由项目经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安排控制,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施工部署和操作,保证工期内顺利完工。 (4)改进施工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目前,在某些传统人力操作领域已经产生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的机械操作方法,如混凝土的高抛免振动施工法和钢筋的自动加工机械处理等,这些机械设备的投入会使得高
13、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大大地提高,同时也减少了因人工操作的松懒、懈怠造成的工程质量缺陷。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的运用既能节省人力,又能降低成本加快工程进度,这是是当今高层建筑施工中应该采纳的途径之一。 (5)加大施工管理强度与人才引进工作。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应该建立施工管理体系,并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注意员工技能与素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高层建筑的特点决定了高层建筑施工管理较普通建筑要复杂。广大施工管理人员应从技术和管理措施两方面入手,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要点问题进行仔细研究,才能真正地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是十分容易造成事故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对可能发生事故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钦胜. 浅谈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J. 建筑设计管理,2009 2唐 军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及主要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