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精明的公民.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70706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做精明的公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做精明的公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做精明的公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做精明的公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做精明的公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做精明的公民理想的政治参与必须建立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在自由竞争的意见市场中由公民自主作出价值和行为选择 时事评论历来是公共知识分子介入现实、影响现实的重要手段。时评具有短平快、易传播、受众广、影响大等特点,在启迪大众、监督政府、传播理念、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要写好评论却并不容易。就事论事、人云亦云、牢骚满腹、批评有余却建设不足等,都不是好的评论。好的评论既要让普通读者看得懂、喜欢看,又要能给人以思维和智识上的启迪,帮助揭示并解决问题。一篇好的评论不仅需要娴熟的语言技巧,而且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洞察世事的人生智慧。徐贲就是少数能将评论写得炉火纯青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公共知

2、识分子之一。徐贲的那些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借助朴素平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政治、哲学命题,堪称时事评论的典范之作。 徐贲的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一书选取的并非重特大的政治事件,而是普通老百姓念兹在兹、茶前饭后谈论的热点小话题。针对这些小事情,徐贲常常能以小见大、挖掘出被人忽视的大道理。该书评论的话题虽然以中国为中心,但取材并不局限于中国。作者还选取了一些发生在美国、对中国有类似参考价值的事件,通过不停往返于两个国家的不同思维和不同做法,在相互激撞和对比分析中让道理变得简单明了。 同样以撰写评论著称的国内知识分子傅国涌曾称赞, “这位长居太平洋彼岸的华人知识分子,对中国内地的现实比许多大陆知识分子看得还

3、要透彻,表达得还要准确” 。这当然得益于徐贲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宽阔的政治眼界,特别是他具有中美两个国家的学术和生活背景,能够对历史上的各种文献信手拈来,并对中美两国的差异做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读。而其在美国观察、评论中国的文字,也因此显得别有新意、鞭辟入里。 该书共由 87 篇评论组成,看起来各不相干,但贯穿其中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即“学做精明的公民” 。已经逝去的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忧心的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缺少的不是政治参与,而是过分活跃的政治参与超出了制度的承载能力,导致政府权威的坍塌和社会秩序的沦陷。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有效的统治权威仍然是政治现代化的首要挑战。特别是近期的泰国

4、及乌克兰局势,让人看到无序的政治参与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性,也让人看到民主的健康运行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用徐贲的话说, “民主的根本条件不是哲学家们想象的以政治为最好职业的少数政治精英,而是千百万以政治为副业,并对民主政治相当精明的普通公民” 。那么何为“精明的公民”呢?徐贲认为, “精明的公民是那些坚持自我治理和能力自我优化,并努力具备与之一致的知识与素质的公民” 。 可以说徐贲的写作已经从论述知识分子而论及好的公共生活,过渡到今天直接以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视角来写作。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是跨越性的改变,这是作者对自己先前所阐述公共知识分子思想的直接实践,他想如他所欣赏的知识分子一样,把被控制

5、的公共舞台置于公开的状态下,将隐蔽的政治引入公共空间。 很显然,徐贲不是消极地鼓励政治参与,而是积极追求有效的、理性的、精明的政治参与。历史上,不乏非理性的、暴力盲从的群众运动,但这种缺乏知情权和自主权的政治参与系被专制权力蛊惑和裹挟,与公民政治相去甚远。理想的政治参与必须建立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在自由竞争的意见市场中由公民自主作出价值和行为选择。当今世界虽然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民主的形式和框架,但民主运行的质量却相差悬殊。这与该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否“精明”有极大关系。学做精明的公民是我们必须终生面对的共同课题,而阅读那些优秀的政治著作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学习方式。 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一书充溢着学者

6、的睿智和公民的精明,是很好的政治启蒙读物。该书的很多观点甚至可以作为名言警句,如:“精明的公民在意和看重的应当是价值本身,而不是他们是否具有所谓的本土性。如果像自由、平等、尊严和公正这样的价值不适合某国国情的话,那么要改变的是国情,而不是这些价值” “有权利做一件事,是做它的必要理由,但不是充分理由。权利只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但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公民的平等并不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平等是一种人为的社会价值,而且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人们进入公众领域,成为有权利的公民,他们才能获得平等” “人并不需要做圣人才有意义,当圣人往往并不是因为特别关爱普通人,而是因为根本就看不起普通人。圣人不是普

7、通人的朋友,而是他们的对头” 。类似的话散见在事件评论中,使这本时评集在时过境迁之后仍然有很强的阅读价值。 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民主化转型,客观上要求公众学做精明的公民,学会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这一过程没有捷径,徐贲的著作也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正如政治学者康马杰所说,民主的必要条件是公民对出现的问题自己思考。因此,徐贲著作的意义是引导、帮助我们学做精明的公民。但除了我们自己,谁也无法替代我们成为精明的公民。 推荐者:侯艳芳 侯艳芳,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山东大明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刑事诉讼法。著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 。 十问死刑 张

8、文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为刑罚史上最为悠久的刑罚种类,死刑的存在和变迁一直经受着历史的考验。本书作者是张文教授领衔的一批北大法学院博士,每人负责“一问” ,各自从自己侧重的研究领域,探讨了国内现行死刑制度的问题所在。 因为作者都是研究刑法的学者,所以文章均是以严谨规范的论文格式写作,本书的学术性和可信度得到增强,书名是刑法学家储槐植题写,颇有意蕴。 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里亚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本书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于 1764 年 26 岁时发表的著作,被认为是近代刑法学的开山之作。贝卡里亚在书中一再指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物质享乐对人的引诱力就像地球村对一切物体的吸引力一样,决

9、定了人的一切活动。 就如贝卡里亚在书中表达的“罪刑相适应” “平等适用”等原则,今天看来已经成为刑法立法司法的圭臬,刑法理论中的野蛮内容,也是从他的著作开始逐渐清减的。 干预处分与刑事证据 林钰雄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台湾学者林钰雄的这本著作,源于他赴德国留学的经历。德国法中的刑事证据学,在身体检查、强制措施、证据使用禁止等方面都有鲜明特色。 台湾“高等法院”近年来有很多提案都关于干预处分与刑事证据,林钰雄以诸多案例分析的形式,非常完美地阐明了台湾“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现状,以及实践中的协商、审判及证据原则内容等。本书也体现了作者追求合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规范一系列证据使用原则,最终达到法律的公平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