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和微观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摘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引发我们从全新的理论视角,重新思考和界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进而有效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实成效,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转轨 体制和制度创新 镜像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多的高速发展,其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现实经济发展
2、中不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我国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并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谈了很多年,效果一直不理想,从“九五”规划提出两个“转变” , “十一五”规划更是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过去常提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进入“十二五”以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界定不清晰,体制、制度改革滞后,“数典忘祖”的事经常发生,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转变面临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如何有效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已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必须面
3、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重新界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从全新视角和深层次视角探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因素,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分析 1、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称为传统理论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当下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正普遍应用的凯恩斯理论角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公式。宏观经济学的增长公式,即凯恩斯的增长公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 GDP 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4、而总需求是由三部分组成,用公式表示:GDP=AD(总需求)=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购买需求(G)+净出口需求(X-M) 。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实现路径。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因而要刺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刺激总需求来实现。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揭示出三大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陷阱规律,且三大规律发生的作用分别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经济社会消费需求(C)的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导致投资需求(I)的不足;流动性偏好陷阱规律导致消费需求(C)和投资需求(I)的不足。由于三大规
5、律共同作用,必然导致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影响 GDP 的增长。其结论是,经济社会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增加总需求,要增加总需求只有借助政府力量来实现,即依靠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3)宏观经济学的经济转轨。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经济转轨问题的基本思维定式是,只要经济社会有需求,只要总需求是增加的,不论是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还是私营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GDP 就可以增加。因而在一个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国家,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强权政治沿袭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国家,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国有
6、经济,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在这种理论思维定式下,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国有部门的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自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进民退”的过程加速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 年,中国国有部门占 GDP 的比重高达 35%以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有部门占到如此大的比重。其理论的负面效应是:一方面,在中国的国有企业由于享有“共和国长子”的特殊地位,在得到了国家太多的资源、资金、项目的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同时,又能凭借它的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导致技术创新动力缺失和经济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上交国家的利润比例偏低,大量 GDP 不能变成消费者的购买力,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7、消费占 GDP 比重持续下降。 2、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微观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称新理论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亚当?斯密理论角度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亚当斯密 200 年前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关注的是财富创造,即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创新来实现;而技术进步和创新又靠什么来实现,主要依靠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即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那么社会技术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分工和专业化又靠什么,主要依靠市场规模
8、(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保持内外需市场的平衡) ,市场规模越大,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最终通过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市场,尤其是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中国在充分利用市场范围扩大的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产品,由此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但是中国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充分的,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国际市场逐步萎缩的状况下,
9、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重点应该是如何有效开发国内市场和继续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使内外需市场结构趋向平衡,这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核心。 (2)微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实现路径。下面就亚当斯密理论视角的国内市场开发实现路径进行阐述。首先分析需求。从亚当斯密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国内市场需求的产生和市场开辟,依靠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开发出新产品进而进一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即经济学理论通常所讲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刺激消费需求的产生和市场范围的扩大) ,如联想的乐 Phone,苹果公司生产的 IPAD 新产品。而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内在动
10、力,主要靠市场激励机制的形成;而激励机制形成的前提必须是科斯经济学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 ,只有产权明晰了并且得到法律的安全保障,企业的创新才有回报,企业才有动力去进行创新、去开发新产品,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变。基于亚当斯密的市场需求理论的结论是要扩大市场需求和规模,必须要依据科斯的产权理论来建立、健全市场激励机制以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确保创新得到应有回报。其次分析投资。从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的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收益,投资是现在的事而收益是未来的事,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则是经济学上所讲的风险。因此,企业放弃今天的消费进行投资,从机会成本分析则意味着企
11、业放弃今天消费所能带给它的最大效用,显然企业放弃眼前消费而冒着风险进行投资,是为了通过投资效率的提升,以获取未来更多的收益,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投资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因而只有具有效率的投资才是可行的,企业具有效率的投资既能为社会创造需求又能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水平。同时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还指出经济社会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政府投资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以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因而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要减少政府投资,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 (3)微观经济学的经济转轨。依据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经济转轨问题的基本思维定式是,经济社会的经济转型能
12、否成功实现,其关键是能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作用(即使企业家根据他的经验,依据他敏锐的思维判断,依据他对市场信息灵敏的嗅觉去研究和开拓每一个市场,去发现每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去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和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去创造更多的 GDP) ,并非依靠政府经济政策干预;要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而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的形成,至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育:一方面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其关键在于将更多的国有资产真正变成老百姓手里的股份,变成他们的资产性收入。如此同时,大幅提高国有企业上交国家利润的
13、比例,真正做到既“善其身”又“善天下” ;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产权制度,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合法性。只有私有财产得到合理、合法的保护,才能促使企业家有动力、有精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去开拓每一个未被满足的市场,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多的 GDP,而不至于由于缺乏安全感,当财富创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思考如何转移财物,如何脱离实体经济。 三、结论分析 通过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引发我们脱离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全新的理论视角重新界定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涵,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创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实成效。主要结论如下。
14、1、不能用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的方法去解决长期经济问题 两种理论比较分析的结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决的是短期经济增长问题,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解决的是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学上所讲的短期经济问题主要指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导致经济的不稳定性增长;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所导致的经济大起大落等,这些短期经济问题的出现,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释是市场运行出现偏差,市场会失灵,这时依靠市场本身“纠错”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对市场实行干预来实现。如当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时引致需求不足、失业增加、经济萎缩现象出现时,可以遵循“逆向调节”原则,依靠政府实施积
15、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需求,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反之。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理论认识上的重大误区,在于用亚当斯密的短期经济政策去解决长期经济问题,导致经济内部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举步维艰。现阶段中国经济关注焦点应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转向长期的经济增长,从关注经济的数量扩张转向经济质量的提升,因而必须暂时告别凯恩斯理论回归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即回归市场,市场运行会出现偏错,但市场运行本身就是一个试错和纠错的过程) ,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取得扎实成效的关键。 2、不能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微观经济问题 两种理论比较分析的结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决
16、的经济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即从整个国家视角关注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其理论核心是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在路径上可以借助国家经济政策的外力来推动,无需通过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实现。如政府实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产阶级比重等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内外需市场的平衡;如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如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等。这种实现路径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虽然能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以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以环境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另一方面这种经济
17、增长以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为支撑。因而这种增长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现阶段中国经济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要暂时告别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回归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用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方法解决微观经济问题;由侧重政府宏观调控转向关注制度和体制创新。 3、不能用扩大内需去取代市场开发 两种理论比较分析的结论:凯恩斯经济学的观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保持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通过扩大市场需求(包括国外需求和国内需求)来实现。由于国外需求即外需不以本国意志为转移,即本国不能左右,因而要保持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而内需的扩大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如 2008 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时,以美
18、国为首的经济发达体,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借助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刺激内需,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但伴随经济缓慢复苏而产生负面影响是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和风险巨大的债务危机,进而诱发全球经济发达体的主权债务危机。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的观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保持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必须开发市场,而市场的开发要借助供给来实现,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而要增加供给,必须激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内在动力,使企业有动力去研发新产品、去开辟新市场、去创造新供给;而要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必须大幅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并通过体制、制度创新,为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政府的作用只能从外部起到客观推动效应。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误区,是用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扩内需去取代市场开发、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取代私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不足,导致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中国“制造”难以提升为中国“创造” 。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有效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加速由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化,必须暂时告别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回归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同时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通过创新不断开辟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