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初探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内容的实践,站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角度,研究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的现状及面临的瓶颈,探究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中小学空间布局均衡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此外,本文亦可作为小城市教育资源研究的个案,以加深人们对小城市教育发展的了解。 关键词: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均衡化 中图分类号: Z822.7 文献标识码: A 作为我国最普遍的城市形式,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根据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我国的城市化目标为适当控制大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与大力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小城市这一环还比较薄弱,随之
2、而来带给小城市诸多方面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 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市区常住人口 50 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 万100 万的为中等城市,100 万300 万的为大城市,300 万1000 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 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麻城市市区人口约 30 万,是典型的具有中部特色的小城市。 小城市由于受自身发展条件、发展机遇和执政者的执政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就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上。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在
3、教育公平这个当今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下,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所以社会上出现“择校热” ,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小学校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校际差异,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最有效地被大多数学生利用,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教育、社会问题。 1 麻城市市区中小学空间布局现状 麻城市市区共有四个街道办:龙池桥街办、鼓楼街办、南湖街办、黄金桥街办,共有中学 11 所,小学 22 所(见图 1、图 2) 。中小学的师生数量情况具有很大的校际差异(见图 3、图 4) 。 麻城市的基础教育质量在黄冈乃至湖北都排名前列。以麻城市第一中学为例,自 2009 年以来麻城一中有 5 人进入清华大
4、学、4 人进入北京大学,2 人进入香港中文大学,1 人进入香港城市大学,近 800 人进入全国“985”和“211”重点院校。但是,麻城市市区的整体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中小学空间布局不均衡,由此造成非常显著的教育资源不公问题。 综合来看,麻城市市区中小学的空间布局均衡发展,面临以下瓶颈:(1)新老城区发展时序上的差异,造成学生就近入学的不均衡。作为老城区的鼓楼街办和龙池桥街办,在人口集聚和经济效益的带动下,中小学数量明显多于南湖街办和黄金桥街办。新区的中小学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而老区的中小学服务半径过小,学校配套设施过度密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黄金桥街办的中小学生,因为学校服
5、务半径的问题,会造成上学距离增加,时间、金钱上的成本花费明显高于老区街办的入学学生。 (2)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非重点发展的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教育设施的差异性,造成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当前重点学校师资力量过剩而非重点尤其是偏远地区师资非常缺乏,形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中心区和城郊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城郊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城郊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 (3)由于小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较小,经济薄弱,受周边大城市的影响,难以拉动全市范围的经济发展,加上人口基数等原因,对于教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麻城市区的中小学普遍规
6、模较小,除几所重点学校以外,其它学校难以形成集聚性, “麻雀”学校过多,且分布较散。长期注重对中心城区的重点学校的发展,难以兼顾全市区范围内学校发展的平衡,造成了“择校风”盛行。 (4)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漏洞,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足够重视。有关规划建设部门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中小学校的规划建设问题,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2 空间布局均衡化视角下的中小学布局原则 调整学校布局,不是简单地撤并几所学校,而是对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体系的一场变革。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及教育资源的迁移, 还涉及到政府和人民群众
7、及产权问题等,因此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安排。 (1)均衡发展 均衡的概念不能跟均等混淆起来。均衡状态可能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均等化。提倡均等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不能片面地追求平均化而忽视了平衡的重要性。在城镇的某一个区域内,不能错误地认为所有学校应该同等规模,这是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在学校的空间布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受教育,确保其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应根据人口及居住分布,结合生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均衡分布。 (2)就近入学 在偏远山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方,学生上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上下学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由于家
8、庭与学校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较远,学生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中小学空间布局应该在最大程度上覆盖有接受教育需求人群所存在的地方,让学生可以方便地接受教育,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学生入学,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多过大的困难。 (3)安全入学原则 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确保其安全地上下学,因此,学校的空间布局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影响,避开主要的交通干道和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方,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4)环境适宜原则 中小学的布局应该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环境宜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避开较为
9、喧闹嘈杂的环境,创造适宜中小学生学习的条件。 (5)集约化原则 中小学校建设应保证一定的规模,考虑到周边人口基数的影响,以及区位、经济等因素,设置合理的学校服务半径,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社会成本。 (6)综合性原则 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口、经济、交通等方面,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只有综合全面地制定发展规划,才利于中小学发挥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3 教育公平引导下的中小学空间布局规划策略建议 麻城市市区各街道办事处的中小学空间布局较不均衡,建议分街办或者片区进行中小学规划布局,不同街办或片区具体对待。完整的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
10、源均衡发展的基础。然而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中小学校空间布局是受不同城市地域的用地发展限制的。如城市新区往往用地条件比较宽裕,而老城区一般用地比较紧张。因此,规划对于老城区鼓楼街办、龙池桥街办的学校首先满足空间布局的要求,对“麻雀”学校进行撤并改造;对于新区黄金桥街办,由于用地宽裕,从长远规划考虑,可以提高学校的建设标准。 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过渡时期,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带有适度的弹性。小城市由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有限,对比大中城市而言,中小学校的空间布局有自己的特点,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远期中小学校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注重基础教
11、育的均衡发展及中小学发展趋势,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余地。 (1)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小学的规划发展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很多方面,因此,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引起规划者的重视,将其作为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基础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2)合理调整师资分布,提高非重点学校教育水平。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利用多种途径调整师资分布,例如,可大力倡导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对偏远学校的教育扶贫;提高非重点学校的教师待遇水平;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从硬件、软件条件着手,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3)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努力,包括国家政策、社会、个人等
12、多方投入,加大学校建设的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市场化运作,努力改善优秀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局面,保证中小学校能够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有优质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贵利.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姜涛,冯敏,刘莉丹.中小城市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究以淄博市中心区为例C/规划 50 年2006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736-741. 3孔云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J.遥感学报,2008,9,12(5):801. 4黄汉如,罗增雄.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6,(3). 5周保源.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6:19. 6张忠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工作重点J.教学与管理,2005,9,1:9-2. 7邓晓帆,廖清平.农村小学网点布局的调整J.江西教育,20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