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变。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文化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承载者,而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则关系到文化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本文重点研究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存在的问题以便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概述 文化事业单位是指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 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 内部机制则是指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机制,包括内部沟通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激励机制等。 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沟通机制存在的问题:自成体系带来的沟通不及时、
2、不透明 文化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经费是来自与政府,人员的任免、提升都是靠行政命令来执行的,更多的情况下它是以完成政府工作为目的而存在的,这也导致文化事业单位像行政部门多过像经济组织,我们都知道文化事业单位不是行政部门,但是其运作模式更像是行政部门,这也导致单位的负责人也许是个不怎么懂文化事业如何发展;同时文化事业单位的这种运作模式也导致“山头主义” 。这样最终的后果是使文化事业单位自成体系,给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沟通带来了不及时、不透明的问题。 (二)内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配模式的僵硬导致的激励作用不够 1、缺乏利益驱动。现行文化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与调整由国家根据财政状况、国民经济发
3、展统一进行,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审批。这种高度统一的工资分配模式,使文化事业单位自身的工资水平、工资总量与社会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经济效益、个人贡献脱节,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利益动力,难以调动单位和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 2、缺乏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的调节能力。人才市场的供求规律,决定了只有一流的工资报酬才能吸引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工资不仅是劳动者的报酬,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 (三)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1、由于人为因素而使内控制度失灵 内部控制制度重在执行,其中人的因素很重要。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单位领导层的不重视,或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造成内部控
4、制制度高高挂起,文化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依然失控。 2、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文化事业单位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文化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主要方法 (一)完善内部沟通机制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密切联系社会,关注民生 文化事业单位除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外,还要尽量多的与社会上各个方面联系。文化事业单位是为全社会提供文化产品的服务性机构,且这些产品是满足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产品。如果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人员只是生活在一个自己的或是单位的世界里,那么他将不可能创造出被社会上多数人认可的文
5、化产品,因此,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不管是领导层或是专业人员都应当密切的联系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被多数人认可的文化产品。 (二)完善内部激励制度的对策与建议,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 1、制定本单位的付酬原则与策略 这是薪酬计划的起点。包括对员工本性的认识,对员工需求层次的认识,对各类员工相对于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现阶段的文化事业单位,树立按贡献公平分配的价值观,是本环节的核心任务。 2、职务评价 职务评价是以工作岗位为对象,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责任、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进行测定、比较、归类和分级。职务评价首
6、先要确定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要根据拟评价岗位科学地选择。确定指标后,就要进行岗位的综合评价以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主要方法有:序列法、分类法、评分法和要素比较法。 3、薪酬结构设计 薪酬结构是指一个企业内各项职务的相对价值与其对应的实付薪酬间保持何种比例。此比例以某种原则为依据,以保证薪酬的公平性。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发挥其效能,执行是关键,因此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文化事业单位领导人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变被动的“要我建”为主动的“我要建” ,按照新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充分考虑本单位的规模、生产经营特点、经营战略、员工素质等因素,设立相应的机构,通过招聘制、考评制、轮换制等,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技术好、管理能力强的人员担当相应职务。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机构和人员的到位,直接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对于拒不建立健全相应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要严加惩处。 2、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切实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帮助文化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促进企业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控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实现组织预期达到的内控水平。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