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江苏由于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水生态存在污染严重、生态退化、水域面积萎缩、部分城市河道黑臭等问题,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一、特殊的水资源情势决定了江苏必须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江苏水资源的特点 一是本地水资源不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达到 9492 亿立方米。二是降水量大,产水率比较低。江苏多年平均降水量 994.5 毫米,折合水量达 1017 亿立方米,但由于江苏属于水网地区,水域面积大,蒸发也大,实际降水所产径流仅为降水量的 1/4,低于全国,也低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平均的产水模数。三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的利用效
2、率不高。在江苏,汛期集中了全年 60%70%的降水量,流域上中游来水也主要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排泄入江入海,形成弃水而不能利用。 (二)水生态面临重大挑战 一是水体污染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全国平均值的 11 倍,许多河湖水体超量纳污,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三分之二的水域因水质恶化,使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虽然近几年来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治理速度还跟不上污染物排放的增加速度。以太湖为例,2012 年实际入湖污染负荷中,总磷为 0.204 万吨、总氮为 4.8 万吨,分别是全湖允许纳污量的 3.0 和 2.7倍。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
3、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水生态环境退化依然十分严重。一方面,河湖生物种群锐减,并以耐污型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种,湖泊普遍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持续大规模暴发;另一方面,河湖萎缩,水域面积锐减。同时,沼泽化趋势明显。由于长期围垦、淤积和养殖,大部分湖泊都存在沼泽化现象,生态调节功能日趋退化。大量污染物滞留河湖,在河湖内部沉淀,日积月累,形成严重内源污染。以太湖为例,污染淤泥淤积面积达到 1960 平方公里,占整个湖体面积的 60%,严重区域淤积的污染底泥达 1.5 米以上,太湖湖泛生态危害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太湖严重的底泥污染有直接关系。三是洪涝灾害和局部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尽管江苏跨流域调水已经
4、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在沿海地区、淮北地区和丘陵山区水资源量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根据江苏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量为 28.9 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全省缺水 51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全省缺水 10.3 亿立方米。 四是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十分普遍。用水效率不高,2012 年,江苏万元 GDP 用水量 102 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 50 立方米的水平;现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 0.5 左右,发达国家为 0.7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19 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为 79 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 60%,远低于发达国家 75%85%的水平;城镇供水综合漏失率达 20%
5、,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降至 10%以下。大量的水资源消耗直接导致废污水的大量排放,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加剧了水体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保障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江苏人口多、工农业发达,单位面积出产的经济总量大,排污量也大。据 2012 年资料测算,当年向河湖排放的废污水总量与本地径流之比达到 11.7,为全国平均的 15 倍多。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用水条件,河湖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家正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靠无限制的增加用水总量满足用水需要不现实,也不符合
6、科学发展观精神要求。现在全省用水总量已突破 500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约 1/10,江苏必将是国家取水总量控制的重点地区。因此,要继续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通过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来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二、江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确立水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要求在城乡规划、工程设计、项目建设,工程调度和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确立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比如城市规划上,要增加透水面积,包括规划理念和建设材料选取上都要考虑生态的需要等等。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
7、承载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要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和考核制度,严格水行政许可和节水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地下水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水资源费等规费征收,全面强化水功能区管理等。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从强化节水立法、健全管理机构、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深入推进载体建设和节水技改、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面,将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切实转变用水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格水资源保护。要求从水资源保护的顶层设计入手,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制度设计,并从严格水功能
8、区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加快水源地达标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健康工程、加大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推进地下水控采压采和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全面加强河湖水域管理。从实施河湖水域“占补平衡” ,建立健全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河长制” ,统筹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加大河湖保护执法、清水通道建设,开展重点河湖健康评估工作等方面,提出全面加强河湖水域管理的要求与措施。 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大力倡导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和水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建设城市活水清水工程,推进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
9、设,积极开展小流域生态治理,大力开展生态健康河流、湖泊、水库、小流域和水生态文明乡镇、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大力推进退圩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积极开展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水生态文明能力建设。对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提出要求,包括加快推进全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生态监测评价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和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监测网络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共享平台,利用遥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水生态监测评估,加强水生态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等。 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明确以水生态
10、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制订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出台管理制度和办法,指导市、县(市、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评审验收,对达到标准的命名为水生态文明城市。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水利厅已经成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要求市、县政府成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河湖生态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加强科技支撑。强调必须加强水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与水生
11、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基础理论、宏观战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落实经费保障。要求各级政府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经费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和经费要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省水利建设投资切块专项用于水生态文明相关工程建设,省级水资源费重点支持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的水生态文明投融资机制。 强化监督考核。强调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保障、评价指标达标和重点工程实施等情况和指标纳入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要求市、县政府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每年要向上级政府报告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向省水利厅通报水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 引导公众参与。提出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教育。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陆桂华,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