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7602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摘要:该文以香港公共住宅社区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为研究角度,总结了公屋的发展历程,主要从整体规划与细部景观设计的角度分析与总结香港公屋的建设经验与特征,为我国其他地区保障房事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公屋 规划 景观设计 香港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公共住宅是各国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所提出的一项解决政策。虽说香港是一个经济繁华的大都市,繁荣背后,却存在着一半的人口无家可归或是居住在条件极差而拥挤的“笼屋”内。1953 年香港石硖尾寮屋区的一场火灾开启了香港公屋的建设历程。经历 60 年的建设历程,香港公屋的建设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下层

2、人民的住房困难,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物质精神生活都大大丰富的生活环境。1.公屋建设历程 1. 建设初期 香港公屋的建设初期为 1950 年代至 1972 年间,在这之间香港政府出于应对火灾的状况而开启公屋最早形式的建设。1953 年的火灾使得五万多居民失去自己的居所,香港政府于第二年在原场地建设了 8 幢 6 层或 7 层高的混凝土大楼为失去居所的人们提供住宅,居民只需要每月付给 14 元的租金便可一直住在成为“徙置大厦”的公屋里。此后,香港政府成立了半独立的屋宇建设委员会,推出了“廉租屋计划” ,兴建了北角邨、华富邨等最早的 10 个廉租住屋社区,提供较徙置大厦质量更佳的居住空间。

3、 1.2. 十年建屋大计 1973 年屋宇建设委员会改组为香港房屋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接管一切关于香港公共房屋的建设事宜,统称为公共屋村。同年,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 ,旨在 1973 年至 1982 年间为 180 万香港住房困难民众提供带有独立设施的公共住房。这 10 年间,房屋委员会还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帮助居民有机会拥有自己私人的房屋,邀请私人机构参与建屋,至 1981 年居住在公屋里的人口已达 200 万。 1.3. 建设成熟期 此后,香港公屋的建设可以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由只重视房屋数量的建设与供给开始转为更关注组屋社区整体质量的改善和提升。1987年开始推行“长远组屋计划”

4、,旨在重建及清拆早期建设的“徙置大厦” ,增加和更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入 2000 年以后,政府不断尝试采用创新的建造技术因地制宜的建设公屋,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微气候研究手法、排碳量估算法等方式帮助新组屋在设计阶段进行建造、营运、保养的耗能评估,让公屋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更环保生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2.公屋的规划设计理念与布局 2.1 因地制宜,灵活布局 香港是一座面海靠山的城市,境内平原很少,主要为山岭丘陵地形,起伏不断的地形和蜿蜒的海岸使得香港拥有美丽的天际线与风景,但这样的地形地貌也增加了土地开发的难度,并且可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善用土地资源和严格开发土地是香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基本

5、原则。早期的徙置采用线性排列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由于楼间距过小,造成户内通风采光效果不好,住户的日常生活也会互相影响,由于单调统一的建筑平面与布局,户外空间亦严重缺乏或缺乏变化。经过积累了一定建设经验后的房屋署开始采用变化的布局方式。60 年代的公屋采用丁字型的建筑布局,两个丁字形建筑相互围合形成一个包围感较强的内部小院,并且可以根据场地及周围的景观条件调整建筑平面的布局角度,能更大程度的保证每户的采光通风与景观视角。70 年代后,为了应对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更合理高效的利用场地,建筑的平面类型增加了双塔式大楼和 Y 型大厦,公屋小区的整体布局以组团为单位,成组成团的布置,在小组团内形成安静的私

6、密的围合活动场地,在各组团的中央布置商场、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90 年代开始,由于重建的公屋小区和旧有的徙置大厦并存与一个小区内,有的小区就呈现出混合布局的形式。2000 年以后,政府采取微气候研究的方法来指导组屋的建筑规划设计,以求为居民创造更加的微气候环境,减少光、电的能耗,这个时期内公屋的布局可以称为基于微气候研究的布局。 (图 1) 图 1. 香港公屋布局模式 引自紧凑城市观念下香港公屋的建筑形态和规划结构研究 2.2. 功能设计,经济实用 场地资源的有限与投入资金的限制使公屋的建设是不能以奢华炫目的体验为设计目标的,在社区里满足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

7、从环境设计的角度来看,除去室内的私人活动领域,公共领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同样的一块土地面积上,建筑要采用高层高密度的建设手法,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容纳居住人口,另一方面能为住户尽可能多的留出营造舒适室外公共领域空间。从公共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房屋委员会在建设公屋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不断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一个公屋社区内利用入口沿街一侧或在组团内围合成一个向心的空间作为底层商铺。另外还有社区图书馆,居民只要持自己的身份证就可以进入社区图书馆学习借阅书籍,十分方便。交通服务设施是居民生活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早期的新市镇虽然交通设施落后,公屋难以聚集人气,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如今即使

8、远如屯门、元朗等远郊区的社区也拥有连接市中心十分便利的地铁公交系统。景观设计的特征 在户外空间的塑造上,公屋的建设保障了每一位公民平等享受权利,香港律法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规定公屋和综合住宅休憩用地供应最低标准为 1/人。公屋内的景观没有高昂的造价,没有绚丽宏大的水光石色景观,设计师用最平常也是最亲切的材料为居民塑造了舒适美好的社区景观。 3.1. 人性尺度的设计 香港公屋是实行人车分流设计的,公屋内买车的人不多,在公屋社区内通常会建设一个多层的立体停车场提供停车空间,进入组团内部就完全为步行空间。首先在步行道的设计上会根据所承担的交通功能在道路的宽度上会进行不同的设计,入口与组团商业中心地区的

9、道路为了容纳较大的人流量和更快的疏导人流会采用 5m8m 宽的设计并与广场结合,形成这些地区通行和停留休憩双重功能的地带。通过入口空间后,连接入口空间与各个住宅楼之间的道路则大多采用 1.5m1.2m 宽的步行小道的形式。香港处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长,气候湿热多雨,在步行道上会应用长廊来为居民遮阳遮雨。在建筑与步行道之间通常会设置各种类型和尺度的空间,有设施丰富,开敞的儿童游乐园、成年人康体设施空间,还有利用爬藤植物和花架形成静谧精致的休憩小空间。这样面积的小空间可以随着场地不同的空间形态而进行布局,非常受到居民的喜爱。 3.2. 精致的植物配置 植物材料的出色运用是公屋景观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10、。在社区内都采用价格较低廉,对场地也适应性很好的南方常用树种。在设计上,面对不同的空间植物配置上会有不同的配置方式。例如入口广场上,大王椰、小叶榄仁这样高大,树姿挺拔的树种结合方形树池形成入口广场上的树阵空间,形成一个简洁而开朗的空间氛围。许多公屋社区是建设在山坡地形上的,坡度太陡的地方不适宜作为居民的活动场地,通常是做成绿荫草坡的形式,草坡边缘会采用修剪绿篱或一些草本植物形成变化丰富的边缘线,宛如这一片芳草是由坡的上方缓缓流下一般;草一般草坡中央则轻松的点植几株高大乔木,草坡中央的舒朗乔木与边缘郁密的草本景观形成视觉上张弛有度的对比,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图 2) 。许多散步小径的植物配置也是

11、别出心裁。在小径的两侧,会采用中高低复层式的植物搭配,底层采用紫鸭趾草、银边草、白蝴蝶或者如肾蕨、鸟巢蕨这样的蕨类形成色彩多变化与艳丽的底层配置,中下层的灌木层一般采用修剪福建茶、黄素馨、黄金榕;小乔木层多采用鸡蛋花这样的树形特别,花香浓郁的树种,或者是花叶垂榕、圆柏等。一些靠近建筑的小径这样搭配植物后,会使蜿蜒的小径显得更加幽静。 图 2. 坡地地形的植物景观设计 作者自摄 3.3. 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 在面域不算阔足的空间内要想能让居民的户外体验更加丰富,设计在空间层次上增加了一些变化,使本来较小的空间通过“隔”的手法,看起来比实际的更大,可观可行可游的地方更丰富。在社区内,连接各主要出入

12、口的有一套直线链接的交通连廊系统,在园中,绿地与园路的关系则是,利用蜿蜒交错的散步小径将绿地划分为大小不一,不规则流线式变化的一块块绿地,相对靠边缘的绿地种植密郁的植物,这样一圈围合起来,在中央则减少植物材料的使用,形成一系列的小草坪景观,有时会在两者之间再设置一些绿地,这样的绿地只种植底层的地被或灌木,高度在人的视线以下,和上层大乔木形成一个绿色的框景,从住宅的入口处或活动场地的座椅上向中央空间望去,视线所穿过的空间形态就有了郁闭半开放开敞这样的变化,植物层层叠叠,视野内张弛有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3.4. 文化凝聚社区的力量 目前在香港的许多公屋小区都是在以前的徙置大厦的基础上清拆重建的,

13、社区的布局及周边的生活设施配套都有了很大改变,人们虽然会逐渐适应新环境新格局新生活,但记忆里的生活场景,过去的风土人情是人们的生活再怎么日新月异也不会被抹去的,每当人们在闲暇放松之时能在场所当中勾起过去的一些记忆,对新搬入社区的人来说,也是一个让他们能了解过去的场地。在景观设计上,会针对过去的一些特别记忆点的场景进行结构上的保留和策划,例如牛头角上邨在该项目商场内每个柱位空格内,设置“文物展览廊” ,向公屋居民展示了募集而来的多件具历史意义的物品,它们能清楚地勾画出 1960 1970 年代具公屋特色的社区生活。房屋委员会在 1998 年就开始尝试在公屋社区内将流行的公共艺术与社区环境营造相结

14、合,让更多很好的艺术文化创作走进底层。房屋委员会早期是进行壁画绘制,青衣长宏邨就曾在 2003 年是集结了公屋居民、房屋委员会聘请的设计师一起合力完成了一幅长达 128 米的巨幅壁画,以明艳的色彩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公屋建设历史,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树立起创建长久和谐社区,美好绿色的家园的信心。 结语 可以看到,香港公屋事业经历的数个阶段的努力与提升如今取得了还是令人较满意的成果,它以自身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公屋环境事业不断提升的方向与潜力,与时俱进的观念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能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并将美好运用到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中,在条件即使苛陋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创造宜人的生活景观。我国的保障房事业正是起步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所纰漏与出错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的发展模式也可以成为国内其他地方的学习范例,帮助国内刚起步的保障房事业走向更科学更合理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汝万,王家英编. 香港公营房屋五十年: 金禧回顾与前瞻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 2. 阮玲. 紧凑城市观念下香港公屋的建筑形态和规划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 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