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在各大城市掀起高潮,产生了很多以轨道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交通,也暴露出了很多城市空间使用上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梳理城市中心区交通地上地下空间关系,并强化交通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力。 关键词: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虽然有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却无法阻挡大城市的人口剧增以及城市规模的飞快扩张。使得资本、技术、产业和其他公共资源高度聚集在城市中心区,
2、造成了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土地资源紧张等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前所未有的建筑高密度和大容积率逐步吞噬了城市的原有风貌,但是一味地向上发展高层建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心区发展的问题,注重向下发展,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使得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相互紧密融合,才是节约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径。 一、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现状 (一) 、与城市空间之间缺乏协调 城市中心区交通作为汇集了各种城市公共功能并向其周边地区辐射的核心,本身应当具有吸引大量人流和集聚各种城市资源的优势。但是大多数城市中心区交通的地上地下空间处于各自分散、自主开发的割裂状态,与周边城市空间和
3、市政设施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有机整合和综合开发,使得城市中心区交通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或失衡,甚至为后续发展带来障碍和隐患。 (二) 、忽视整体统筹规划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连续的空间体系,然而城市中心区交通的建设却经常忽略这一点,从而破坏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由于地下空间本身具有开发上的不可逆性,开发建成后很难再恢复原状或者进行大幅度的改建。没有从宏观上确立交通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和影响,没有从整个城市的规划视角进行预先控制与引导,没有将交通地上地下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建设。对交通的空间环境资源缺乏宏观地、有远见地调研、评估与分析,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
4、三) 、地上地下过渡空间品质不佳 城市中心区交通的地上地下过渡空间缺乏合理优化的设计,舒适性差、衔接性差、开放性差。地上地下空间之间没有形成平顺的过渡空间;对于地下空间的重视程度不足,仅仅把地下空间当作地上空间的附属空间来进行设计。使用者在交通内不能便捷自由地在地上地下空间之间进行垂直转换,使得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功能多样性受到影响。 二、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框架形成 体系(system)泛指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虽然它们各自的位置和功能不同,但又彼此联系,各组成部分之间按照一定的秩序运作,彼此之间形成关联与构成,并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整体。城市中心区交通要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
5、系,自然也需要依循体系建立的原则,找出空间结构的模型与关联性,并针对体系内各要素进行分析,制定出体系的建立原则,归纳建立手法,这样才能够使以轨道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具备完整体系运作的条件。 (一) 、城市建设引领下的轨道交通枢纽后期植入模式 当轨道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的城市公共功能空间已先于轨道交通枢纽新建时,后建设轨道交通枢纽的策略主要是采用与现有城市功能空间进行立体化连接,并逐渐发展形成一个独立运作的体系。此种以轨道交通枢纽延伸连接所形成的地上地下空间体系,所在地区往往是发展成熟的城市中心区,这也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形式,也是轨道交通枢纽联系周边城市公共功能空间最为常见的处理手法
6、。事实上,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各个城市功能空间在使用、功能与形态上都已经基本趋于固定,一般在区域中也能稳定地正常运作,城市居民也熟悉这些城市公共功能空间,导致此类的城市公共功能空间不太可能形成重大的变更。体系只能通过增设地下步行道或高架天桥,或者在城市公共功能空间所在区域地面层设置点状、面状的出入口,使其在不破坏原有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的架构下与轨道交通枢纽形成体系。 (二) 、轨道交通枢纽导向下的城市公共功能空间外延展开模式 当轨道交通枢纽建设之后,由于轨道交通枢纽所在位置已经固定,后于轨道交通枢纽所兴建的城市公共功能空间需要通过轨道交通枢纽预留接口或预留通道,以及连接从轨道交通枢纽所延伸出来的公
7、共空间的方式,才能与轨道交通枢纽形成共同的体系。此种模式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轨道交通枢纽开发前,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取得大部分的土地,所以只能经由严格的控管,包括开发前详细的规划、设计等方式,采用特定区域的方式对后续建设的建造物进行控管与体系相连,使得体系逐渐趋向完备。此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政府部门不需要先负担大量资金,但缺点则是由于私人资本较难操控,容易出现与预设体系相违背的不合理后期建设。 三、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结构模型 以轨道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交通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需要依靠详细判断与不断调整的过程,除了要建立轨道交通枢纽内部功能与空间的地上地下联系之外,还需要对
8、轨道交通枢纽与公共空间进行整合,维持公共空间特性,从地上地下多层面多维度向城市空间过渡,影响整个交通的机能。因此,仅从功能或是空间形态的角度进行体系建立是不够的,还要从宏观的角度,结合城市发展要求、轨道交通影响的目标、公共空间整合的目的,以及建立体系的意义层面来开始完成体系的建立工作。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由城市中心区交通区域范围内地上公共空间、地上地下过渡空间和地下公共空间三大部分组成,通过垂直转换将地上地下空间予以纵向联通;通过城市公共功能空间与各种交通系统将轨道交通枢纽与交通内城市空间融合。模型重点在于地上地下空间的垂直转换点及地上地下过渡空间(见图 1) 。 图 1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
9、间体系模型 首先,需要建立轨道交通枢纽自身空间的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作为城市交通的核心,轨道交通枢纽必须首先建立起自身空间体系,才能作为一个核心点,向外围延伸功能空间扩散,发挥出轨道交通枢纽自身集聚资源并向外辐射扩散的效用。 其次,以轨道交通枢纽自身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为基本框架,进行水平与垂直等方向的轴向延展,将衍生空间立体化布置于与轨道交通枢纽衔接的城市空间内。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体系的立体化空间维度,设置多个城市层面,合理布置各种城市功能空间;通过设置绿化景观空间,改善交通范围内局部微环境,提升地下空间品质,使其与地上空间同一化;利用多种形式的公共活动空间组织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的衔接,
10、引导行人流线,丰富行人活动。 四、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设计手法 (一) 、有机更新设计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次性的设计成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更新的过程。由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因为更加需要在进行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建立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对于空间体系的科学预测与估计,在设计过程中留有后续发展空间,同时旧有空间体系也具备不断调整更新的潜质。运用有机更新的设计手法,延长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的使用寿命。 (二) 、时间耦合设计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的建构中,各功能空间之间可以进行时间维度的拓展,通过时间藕合,形成时间维度上各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的背景下,以梳理城市中心区交通地上地下空间关系,强化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影响力为出发点,提出构建以轨道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广泛探讨了城市中心区交通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的关键性要素,以及形成时序。确定了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的结构模型及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1 戴志中.国外步行商业街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赵景伟.紧凑城市形态下地上地下空间整合原则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03):44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