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与提升途径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是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就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对如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发表了一些初浅的见解,渴望能为农业院校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 X (2014)02-0179-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源泉。2006 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
2、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而研究生是高等教育对象中最具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群体,因此,研究生教育便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 21 世纪新形势下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理清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思路,探索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模式和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必将严重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 2011 年,胡锦涛总书记中央水利工作
3、会议上明确指示,要“坚持人水和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高效利用水资源” ;2011 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河南省就当前旱情和抗旱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3;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
4、明确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文件强调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4。上述文件及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内容都与农业水土工程密切相关。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强调水-土-作物之间的关系,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水与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因此,设有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高校理应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竭尽全力。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已就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5-7。笔者在为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授课过程中总结了些许经验和看法,现从学生、教师和教育体制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作以简要分析,希望能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
5、新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研究生管理机制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当前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层面 1.数学基础不扎实 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大招生,使得当前研究生自身素质与扩招之前相比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数理基础不扎实,尤其是高等数学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后续与数学相关的专业课的学习质量,进而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2.学习动机不明确 受到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学习动机不明确,不能主动汲取知识,增强知识储备,学习目的仅仅在于学习成绩过关,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科研上,而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玩耍、交际等上面,无法主动思考科技方面的瓶颈和突破,抑制了其科研创新的主动
6、性。有的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时,简单复制他人思想,不注重消化和吸收的现象较普遍。 3.对进行的科研缺乏兴趣 由于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属于工程类学科,理论性较强,部分研究生觉得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兴趣钻研,只是掌握表面的专业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缺乏创新的源泉。 4.不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部分研究生没有养成查阅与其相关学科前沿文献的习惯,对当前所研究的方向的动态掌握不够完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层面 1.对所指导的研究生管理不严 部分导师协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后,由于个人工作较多,无暇定期检查和督促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习进度,加之研究生自身学习主动性不
7、够,致使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进展缓慢,甚至停止不前。 2.导师缺乏创新的引导 部分导师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前沿动态,指导学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思想陈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3.科研经费不足 部分导师科研经费少甚至没有科研项目,使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因缺少必要的经费而无法正常运行,势必迫使学生的研究思路受到经费的限制而不敢大胆去尝试创新。 (三)课程设置及管理体制方面 1.专业课程授课时间设置不尽合理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课程中,部分与科研相关的研究方法或理论课(如计算方法、试验设计、工程水文、水土保持等)授课时间不能很好地与研究生的科研进度相符,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
8、知道具体应该着重掌握那部分内容或者哪部分内容会与自己的科研相关,致使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当在实际科研中需要这些课程里的内容时,却要复习或自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精髓的掌握,进而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开发。 2.课程考核办法不够科学 目前大部分研究性的专业课程都采用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方法出发点是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其较大的发挥空间。但也存在着弊端,就是有些学生根本不用心去写课程论文,而是机械地复制和拼凑以应付了事,甚至对所写论文的核心内容都不甚了解。 3.毕业条件要求不高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条件较为宽松,对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
9、没有明确的要求,致使部分研究生不求上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根据以上的初步分析,笔者提出几条粗浅的建议供大家讨论。 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学生层面 1.强化数学基础 鼓励研究生加强数学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的自我强化学习,以加深对多数研究方法的理解,突破数理知识的瓶颈,发掘科研创新的切入点,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2.培养科研兴趣 让研究生尽早接触科研、尽早进入课题研究,让导师或高年级的研究生带领其进行相关的实验或数据处理等科研活动,使其学有所用,培养科研兴趣。 3.养成良好的查阅科研文献的习惯 定期检索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国内外相关的研
10、究文献,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掌握当前的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创新灵感,提升创新能力。 4.鼓励研究生申请研究生创新基金 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专项基金是黑龙江省教育厅设立的,为深入实施“黑龙江省研究培养创新计划”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积极鼓励研究生申报该项基金,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同时也补充了一部分科研经费。 (二)教师层面 1.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研究生,保证其具有足够时间的学习或进行科研,如工作日签到、不定期地到试验室进行巡视等。鼓励学生先自拟研究课题,提出初始设想,然后与导师商榷,以给研究生较大的创新空间。2.提高导师自身素质 指导
11、教师的创新能力必将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着力提升指导老师的创新能力。如通过加强国内外或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定期考核、指派优秀的青年导师到国内外进行短期访学等方式,提高研究生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 3.多渠道筹措经费 经费是科研的必要保障,指导老师应多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地市级项目、校内各项基金等)筹措科研经费。同时,注重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三)课程设置与管理体制方面 1.灵活调整课程开设学期 根据研究生的需求,灵活设置各课程的开设学期,只要满足一定的上课人数要求,即可灵活开课。如一些科研方法类的课程尽量设置在第三学
12、期开设,而不是在第一、二学期开设。 2.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建议在研究生提交课程论文的同时,安排课程论文答辩,并将答辩成绩计入考核成绩。在答辩时,由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其答辩内容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在增强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课程论文间的交流。 3.适当提高研究生毕业条件 广泛调查同类院校研究生毕业条件设置水平,适当提高本学科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对研究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的会议论文水平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适当加大毕业论文的深度,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结语 影响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诸多因素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因此很难将所有影响因素分析透彻,也没有
13、这个必要。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具有其各自的适用性,因教师的能力、学生的素质而异。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出一些建议,而为了与同行们产生共鸣。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发挥高校研究生创新培养的优势,通过发展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途径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世纪发展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海滨,黄孙庆.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论坛,2010, (4):108-110. 2 江晓玲,李建栋,俞守义,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原因之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56-57. 3 中国经济网.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EB/OL.http:/ 4 东方财富网.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EB/OL.http:/ 5 李天霄,刘东,付强,等.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 (32):246-247. 6 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高教探讨,2004, (1):52-54. 7 杨际军.关于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制度因素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 (6):97-99. 责任编辑 高惠琦